时间:2022-9-16 21:4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美术创作源于生活,任何美术作品的产生与发展,都代表着特定阶层的核心价值标准、审美趣味。事实上,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社会存在的所谓纯艺术,即便是看似没有内容的纯形式,也是人类过往全部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美术创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反映社会存在,任何脱离时代要求的美术作品都难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美术创作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美术创作的评价标准,当代美术作品既应该有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宏大叙事的伟大作品,又应该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间小趣味和美学温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经典作品,无不是对时代面貌和社会生活画面有着深刻理解的准确把握,也正是这种时代性成就了这些作品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美术创作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美术作品应该准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喜欢什么样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好与不好,应该由人民群众作出评价。有些美术家喜欢居高临下斥责老百姓不懂现代美术,有些理论家则常常将人民群众的喜好看作是浅层次审美取向,似乎美术作品的评价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人民群众契合于时代精神的审美趣味究竟有没有标准?我喜欢鲁迅先生的说法:“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那些说自己没有“圈子”、没有标准,那不过是“便于遮眼的变戏法的手巾”。
美术创作评价要想让人相信实实在在,就得旗帜鲜明要有自己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批判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时代的要求,强调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美术创作的评价如果缺少坦率的交流、真挚的对话,缺少言辞的犀利、鞭挞入里的评析和根据充足的辩驳,这样的评价如一盏白汤。因此,我还是喜欢鲁迅先生在《文人相轻》一文中的“锐眼”和“犀利”:“对于充风流的富儿,装古雅的恶少,销淫书的瘪三,无不‘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律拱手低眉,不敢说或不屑说,那么,这是怎样的批评家或文人呢?”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段《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切中了我国当前美术评价和评论的弊端。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应该自觉植根人民、感恩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手中的画笔,讴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谱写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新篇章。什么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我们就是既要瞄准那些关注时代主旋律、体现宏大叙事和艺术形式语言表达有新意的作品,又要关注那些描绘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人间真情的生活场景的作品,宏大叙事和人间温情缺一不可,让人们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美学的温暖。由此,启发我们要创作什么样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评价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前两年,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建党100周年,创作出了许多大型美术作品,其中不乏有精品,这些优秀的美术创作成果产生后如何宣传和传播?如何发挥优秀美术作品思想教化和艺术审美并举的双重作用?以及如何在人民群众中既注重审美趣味分层次的多样化,又能够集中力量宣传好高扬主旋律、体现家国情怀、令人激情满怀的划时代艺术作品,激励美术家和欣赏者为讲好中国文艺故事出谋划策,这也是美术创作作品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当下已经进入了艺术传播方式革新变革的时期,美术发展也进入了形式、观念多样化表达的时代,如何引导、观照新的视觉艺术表达方式,特别是那些视听效果极好的综合艺术传播方式,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其艺术规律。倡导美术作品的自由自律与评论家的宽容、艺术行业管理与政治思想站位引导并举,关注艺术创作如何秉承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美术作品如何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学会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把握方向,提升主流美术创作观和审美观。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