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艺术史与构建者:画者、观者

时间:2022-9-15 7:38:47  来源:美术报

   在如何有效提升普罗大众审美的举措上,各地文化部门积累了不少经验,设计了很多方案,比如通过举办一场又一场画展,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拓展了人们了解艺术的视野,因为最直接短时间能看出效应,非艺术展不可。

   展示规模有大有小,比如用几十张作品办成的小型画展,也行,或做成几百件作品的大型画展。当观众把作品一张张浏览下来,会有所比较:往左边看那几张画作,画得很有气势,明显比别的作品抢眼突出。的确,当你还没近距离端详画上各个细节前,有些画的大感觉其实已抓住观众眼球,这说明一幅画既要有常人眼里那些肉眼可究的细节(眼下细无巨细的工笔画以及具象写实的油画可完美呈现),更需有一种在几十米开外的远距离就能抓住观众视线的大效果,否则,平常说的一幅画大感觉分值便失去许多。作品能否让人拍手叫好,双手赞成,须知大感觉与妙不可言之细节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了哪一项便有美中不足之憾。

   如果按惯常的“少数服从多数”去衡量当下有些展览中的作品质量或品相,那么一些生活或世俗中看似牢不可破的观点,似难以在一些展览中成立,盖其无法准确勾勒出每一次画展的真实性,相反有许许多画展正是由于一类少但精的几件画作,才支撑起其整体展出效果,它们成为画展中一道亮丽风景,可谓是占尽风头,如领头羊。而不能不说的是一般性画展,除可有可无之热闹外,其实让人未置可否的不少画作占据了大量公共资源。

   有些画展一定,也必然是靠某几件压轴之作,使不尽意处,轻易地被遮蔽起来,或者说提高了档次,要向这些作者、画者致意,若不是他们给当下各种画展,送来让人如沐春风的佳作,那么有些画展质量,要打些折扣。

   当今画坛不缺名声颇响的画家,且成规模化,那一望无际的高原,比比皆是,可缺的是有所期待的颠峰之作,即所谓的艺术高峰。活跃型画家及作品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同电影票房力,吸引看客眼光。须知随着艺术知识普及率的提高,观众再也不是几十年前没有判断力的群体,因为不少艺术爱好者受过良好教育,或由学校或通过书画频道,对美育知识有所涉及,非往日的“艺盲”。而画家声誉日隆,意味着作品进入了一段成熟期,同时,也是与欣赏他们作品的一大群观众有关,由此构成了当下这一群体:画者与观者,也就是艺术史的构建者、或书写人。作为欣赏者的他们每每进入展馆,看这望那,带着挑剔的眼光评头论足,而不是像以往“摇摇头、看不懂”很茫然地走出展馆,或干脆不入展厅,摆出一种艺术与我何干的态势。今天有这样成熟的欣赏群体,这对于艺术市场的活跃有莫大作用,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更是幸事,因此多少避免了类似于凡·高,生前画作如何,无人识得,本来一件作品走向社会,画家由此获取声誉,这中间少不了观众,即画家与欣赏家的互动关系,你若是创作成功,一炮打响,人们自然投以目光,反之就是一阵诟语。不过蹊跷的是,一些名气够响的画家,自以为其画作永远是市场的常青藤,迎接他只有鲜花和掌声,但每个人的艺术状况各个阶段不尽相同。有人也曾一幅画一鸣惊人,之后技术看似娴熟,营造出自命不凡的风格面目,但能否续以高峰之作,似乎从此不再,这看似剪不断理还乱非三言两语说的透的东西,不是技术上来,画相品质也跟着上来这么个理,只是片面的技术,那真是离业内人厌倦的程式化不远了,有时像出自于某个名家之笔其实很一般画作,总有些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不得不说,眼下另一类情形尤使人开怀,一些很是陌生面孔,一时讲不出年轻画者的名字,却奉献了一件件值得喝采的佳作,在让人翘首以待的大展里,无论构思立意还是技法创新上,不难看出,年轻人若没有足够的信心,创造力为支撑,是难以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画展里胜出。深知那些初出茅庐之作,是经几千张(甚至上万张)初评,之后又是一环接着一环的紧张复评,在几轮竞争中脱颖而出,人们记住了年轻画者的名字。正在展出的“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给出了答案,这一年轻群体未来可期。

   可以说,当下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美术作品展览,一是照顾到各个层面需求,考虑到不同审美口味,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举凡写实肖像、写实风景、静物,应有尽有;二是能充分展示各个层面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应有尽有,比如属风格类型的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乃至一出场便与写实较上劲的诸如变形夸张手法,也少不了,可见这类型东西有一定欣赏群,它满足了一部分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什么叫做风格和自我表现,他们认为流行了几个世纪的写实或已过时。

   由此想到,以反映中国人精神面貌的艺术形式可以很多很多,呈现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表现局面,但多少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这一切都莫过于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得深刻、引人入胜,影响力持久,它业已是一条愈走愈宽广的艺术康庄大道,这一路走来的艺术家不计其数,成功者大名鼎鼎,名气如雷贯耳。加上各种宣传渠道,让好的艺术得到传播,佳作得以展示,有道是机会总留给有心人,艺术史将留下他们厚重的一笔。

   媒体历来关注的是各个阶段好评不断的优秀作品,尤其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领域的出色表现,另一些新载体也不甘示弱如综合材料、瓷画等,常有佳构传出。总之,那些举一生之力,竭成艺术影响力的艺术家们善于把握时机,不断给人民和社会其实就是艺术史留下佳作,以不负时代丹青笔墨的创造力胜出,使得技法之高超与内涵之深刻两者兼有,永葆艺术之高贵品相,自然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潘风全(厦门大学教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