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品“篆书廿九品”之“美”

时间:2022-9-3 8:52: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德加

  借助“品”这样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评论方法,全面呈现“高古典雅之美”“雄浑苍茫之美”“简淡超逸之美”“奇肆奔突之美”——这是8月17日至3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篆书廿九品新探”所要呈现的主旨与审美意趣。

  金石碑刻拓本是存续中国典籍文字与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拓本的解读,使我们不能对经典性的金石碑刻书法随心所欲地进行“虚幻”处理,而且随着文化环境的转变性要求,书法的艺术性在当代得以突显。书法在当代的“新变”来源于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的文化态度,来源于我们对金石碑刻经典的尊重和继承,以及缘之所引发的一系列与创作相关的笔法、字法、篇章布白、风格样式、审美标准与情感等问题。因此,当代书法新局面的开展,需要我们从理论观念上对创作进行分类评判,构筑以“品”之定位的审美体系。

  “古代金石作品源深古厚、现代作品张扬明快——古代作品和现代创作形成对比关系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之一,而且这种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形式碰撞也产生了新的火花。”就如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所说,展览选取了商代甲骨文、先秦金文、两汉以及唐宋篆书刻石100余件(套),展览作品经过刘喜海(燕庭)、陈介琪(簠斋)、吴大澂、陈宝琛(澂秋馆)、费念慈、溥伦(延鸿阁)、吴云(平斋)、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周进(季木)、王瓘(孝禹)、端方(陶斋)、容庚等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名人收藏、题跋和钤印;除此之外,展览同时征集和特邀当代书家,对古迹进行研究、临摹与创作。

  在中国书协顾问胡抗美看来,有别于征稿、评审的惯常展览类型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系列,有着漫长精细的酝酿过程和明确的学术呈现渴望:“展览的篆籀之气,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深入学术提醒。篆隶以及其呈现出来的篆籀之气,是中国书法传统的溯源之处和发轫之地,空间和线条之美是书法创作永恒的本体和关注点。前年和去年的展览,包括这次篆书廿九品展,正是对当代展览中篆籀之气缺失的补充和有效提醒。”李刚田亦认为,展览还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性课题:“如何将金石篆籀气息在宣纸上转化出来——这也就对作者提出更新的探索要求——如果说可视性是外在的表现,可读性是内部源深的文化品读,那么,展览致力于做到可读性和可视性并重。”古代的书法范本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向历朝历代的人们敞开,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因而,当代书家对范本的理解,一方面呈现在审美意识中,一方面也应呈现于笔端。而这也是中国国家画院“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览项目的初衷。“篆书廿九品”是继2020年举办的“汉隶十二品新探”和2021年举办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书法三十品新探”之后,中国国家画院对古代石刻书法艺术遗产的第三次专题性的集中研究和展示。

  在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看来,一系列极具文物、文献价值的珍贵碑拓原件“对照”当代书家吸收借鉴而创新创作的书法作品,这种展陈方式旨在以学术研究推动创新创作,在理论上厘清困惑,在实践中溯本清源,力求在艺术形态不断丰富、艺术概念不断扩大的今天,再度以传统艺术评论中的品鉴方式,探讨建立书法艺术的当代评价标准。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介绍,今后书法篆刻所还会不断推出“隋唐刻石十五品新探”“宋元明十家二十品新探”“清十家二十品碑帖融合书法新探”“民国——新中国十家碑帖创研文献展”“当代中国十家碑帖创研文献展”等系列研究展,共同为书法创作繁荣作出不懈努力和开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