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29 7:20: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与连环画结下不解之缘
1935年,庞邦本生于无锡一个富裕家庭。姨外婆孟奇给他起的名,源自《尚书》中的“民惟邦本”。
抗日战争时期,庞邦本在大后方重庆读小学。受到外婆陈才萃潜移默化的教育。陈才萃是留学日本的画家,也是早期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她要求庞邦本每天上学前写一页大字,并借来许多课外书给庞邦本看。庞邦本得到奖励时,方能进入外婆的油画室,翻看其密藏的美术画册。祖孙俩一起欣赏色彩绚烂的《向日葵》《星空》等名作,让庞邦本感受到颜色和线条的魅力、艺术的生命力。
在岭南附小上小学时,庞邦本发现同学们都有印刷精美的美国连环图画月刊,有《牛仔的故事》《狄克探案》《大力水手》《蝙蝠侠》等。其中一本《超人》,庞邦本印象最深。周末,校长会给留校的学生讲美国漫画故事,开明的学习环境和生动的连环漫画启发了庞邦本的创作意识。
从岭南小学毕业后,庞邦本考入上海格致中学。在中学时,他仍然对美术感兴趣,喜欢看连环画。上海是连环画的大本营,也是连环画的发源地,连环画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1951年1月10日,庞邦本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开启人生新的一页。在部队,他成为了一名部队美术工作者,开始用连环画来表现部队生活,受到部队的表扬。从此,他与连环画结下不解之缘。从部队转业后,庞邦本考入大学。不论是上大学还是做教员,庞邦本对连环画一如既往的喜爱。
“更像是一名电影导演”
“文革”期间,庞邦本到工厂工作,干起了汽车车身造型和设计,业余时间奉命画大幅宣传画。1979年底,庞邦本的“右派”问题正式改正,他回到北京。这时,庞邦本面临工作方向和艺术的抉择。他认为,连环画可以试试,于是,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改编成24幅的文字脚本,用素描纸,一支塑料芯水笔,两天画完。想送《连环画报》试试,又有些困惑,他和丁聪和曹辛之聊天说了此事,丁聪和曹辛之看了他的作品后,都认为是好稿子,两人都为庞邦本写了推荐信。有了推荐信的庞邦本带着稿子去了人民美术出版社,见他的是《连环画报》资深编辑费声福。费声福是典型的认稿不认人的老编辑,他粗看了一下画稿,就表示稿子可以,庞邦本说还有两封推荐信,正要掏出来,费声福摆摆手,表示“用不着”。这个举动瞬间感染了庞邦本,从此,二人越走越近,终于成为事业上的莫逆之交。
庞邦本创作的连环画《我的叔叔于勒》在《连环画报》1980年第8期发表了。因为用真名发表,那时的《连环画报》是发行量最高的十大期刊之一,期发量在100万册左右。一夜之间,庞邦本重回人们的视野中。此后,《连环画报》陆续向庞邦本约稿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的故事》,连环画《伊利亚特的故事》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得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
当时,画连环画的画家多,但多是擅长古典题材,或者现实题材,对外国题材的连环画,很少有画家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庞邦本小时看过许多外国名著和外国连环画、画册,对外国故事、建筑、衣饰不陌生,他借画外国题材连环画之机,到各大图书馆泡了几个月,浏览外国画报、画册等,尤其是希腊题材的画册,积累了大量素材,如此,才不至于有常识性硬伤。
庞邦本创作的连环画《伊里亚特的故事》,个性鲜明,很好地把握了连环画的表现特点,即连续性、可读性、趣味性。远景、中景、近景穿插,在有限的画面中,主题突出,同时兼顾时代背景,道具真实,很好地再现了故事所描述的时代。
庞邦本有着扎实的油画功底,造型准确,他笔下的男性身材健美,女性颀长婀娜。他采用钢笔作画,通过线条的不同变化,组成黑白灰的不同调子,表现物像及主题。线条坚实有力,洗练简约。构图多变也是庞邦本的特点,他的构图变化,可以说独领风骚,影响了一代美术爱好者。限于连环画的篇幅,长篇文学作品的改编难度大,有时不得不把许多画面放在一个画面中表现,此时,最考验连环画家的构图能力。庞邦本采用圆图,使得画面丰富生动,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当年,尝试新的表现方式是画家们的乐事。庞邦本在创作连环画《复活》时,需要表现帷幔等大面积阴影,传统绘画需要多线条画出“灰面”,庞邦本则尝试拿海绵蘸点墨在纸上轻轻一压,疏密灵动的阴影便形成了。
改革开放初期,年青一代几乎没有见过国外的图片画册,对国外的生活场景非常陌生。为此,《连环画报》开辟了《长篇短绘》栏目,由这个栏目介绍长篇或中篇外国小说。庞邦本进入连环画的创作高峰,连续绘制发表的连环画有: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社会支柱》,狄更斯的《双城记》。同时,庞邦本画了一批中长篇连环画,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巴尔扎克的《欧叶尼·葛朗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希腊神话《阿耳戈英雄历险记》、卜伽丘《十日谈》、《天方夜谭》中的《神灯》《公主的羽衣》《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还有《耶稣传》《假若明天来临》等名著。
庞邦本说:“将一部长篇文学作品浓缩成文图精美的连环画,是颇费心思和功力的一种创作享受。画连环画时,我更像是一名电影导演,还要自己当编剧,负责道具、场景、故事节奏等等。”
连环画事业的开拓者
1985年5月,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总编辑姜维朴借调庞邦本,001号调函就是商调他的,先借用后正式调入。从此,庞邦本从连环画作者变成连环画事业的开拓者。
我与庞邦本相识始于1985年,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中国连环画》编辑部。庞邦本身材颀长,花白的长发整齐地梳理。一副金边眼镜,装扮不同常人。一开口,就知道他是儒雅的知识分子。在《中国连环画》编辑部里,他直言不讳希望引进国外优秀的连环画。庞邦本在《中国连环画》月刊中推出《外国画廊》专栏,系统介绍欧美、日本、港台漫画大师及其代表作,力求唤起读者对新漫画的关注。
庞邦本的图书策划能力很强。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漫画《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就是庞邦本策划出版的。
1990年,在《中国连环画》编辑部,面对传统连环画断崖般下降,如何应对,大家各有各的意见。庞邦本认为,可以从美国连环画中汲取营养,《超人》《蝙蝠侠》《人猿泰山》都是典范,法国的《枪手》等多格漫画是未来方向。而我从日本考察回来,也在思考,为什么日本漫画那么受欢迎,漫画语言到底何在。结合这些案例,我写了一篇《中国连环画何去何从》的理论探讨文章,发表在理论刊物《连环画艺术》上。
没几年,我们因为连环漫画又走到一起。早在1984年庞邦本创作的连环画《一小时内》和以后的《银脸谱》《假若明天来临》已经尝试国外流行的一页多幅的连环画表现形式。他试图将国外的一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引进连环画创作中。
1994年,中宣部出版局召开了一次关于动漫发展的务虚会。参会的有中国少儿出版社的黄伯诚、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孟庆江、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费声福、庞邦本和我。之后不久,中宣部动画“5155工程”启动。1995年,我主持“5155工程”中新创刊的《少年漫画》工作,庞邦本刚刚从岗位退下来,他不遗余力支持连环漫画事业,不遗余力地支持《少年漫画》,不遗余力地支持我。当我们组织面向全国的连环漫画创作讲座时,他来了;当我们组香港、台湾稿件困难时,他来了;当我们在中国美术馆组织“中国连环漫画展”需要支持时,他来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庞邦本乐于将欧美、日本等国的漫画表现形式介绍到中国来。庞邦本不在表面上做文章,而是下功夫分析国外的漫画语言。比如,他分析日本的漫画《圣斗士星矢》《七龙珠》等,他认为:“《圣斗士星矢》的整个故事结构非常紧密,整个故事内容融入了西方希腊神话和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并融入了中国《红楼梦》中的一些情结,是一部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日本漫画。”
而当连环漫画引进了大量新的漫画语言时,当大家画画甚至弃用画笔,而是用电脑软件创作时,他又不忘了告诫年轻的朋友,要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他说:“现在的中国动漫,应该借鉴传统连环画,消除快餐感,展现中国的东西,才有发展,只靠模仿是不可能超越别人的。”
庞邦本的艺术与人生,相辅相生。优裕的少年,苦难的青年,意气风发的中年,沉静的老年。从连环画到油画、中国画,一脉相承,又一路生发,创造了艺术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在美术史留下自己清晰的足迹。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