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田氏兄妹携云南陶艺亮相北京荣宝斋

时间:2022-8-22 21:01:34  来源:文旅中国

孔雀窑变大罐  田波

   8月20日,来自云南建水的田波、田静兄妹携60多件滇南建水古城的紫陶精品以《薪火传承——田波、田静紫陶艺术展》为主题,亮相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

   为期五天的展览是云南紫陶作品首次以艺术个展的形式在京举办。此次展览的作品,是为兄妹二人的田记窑历年所出的精品。

   田静说,“我们的作品以 ‘文人火色的雅器’ 为艺术特点,力图让人们看到千年建水紫陶的技艺传承”。

   她说,展品既有型与饰相协的文心典丽,又有并非人为设色敷彩的火色窑变,传统器物经由烈火的点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让作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性。

   田波的“孔雀窑变大罐”彰显了他对窑变火候的把握。他采用传统柴窑烧制的这尊大罐直壁深腹,上腹微鼓,下腹斜收,敛口带盖,盖面微现弧度,器型挺秀,曲直有度,端方雅正。外壁装饰孔雀图,运用大量线条刻绘而成,技艺精细高超,栩栩如生。柴烧呈窑变色,可见火痕渲染,整器明暗、色彩变幻自然灵动,器韵非常。

   田静以黑色为底的“丰收”创作灵感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蘑菇房造型,又形似粮仓,罐身收腰敞口,线条简洁,盖如尖帽,以跳刀技法装饰,整体极富云南元素。装饰图案为国画红色麦穗的丰收景象,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生活幸福美满。

   妹妹田静为云南建水县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云南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史上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她从事建水紫陶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尤其在制壶技艺上有较高的造诣。

   田静通过长期挖掘整理紫陶传统技艺,反复试验,攻克泥料收缩比的同时,创新流、钮、把的成型手工技艺,在传统样式基础上,创新百余种造型,逐渐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田静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挖掘建水紫陶传统技艺,整理出“淘泥十二炼”,“成型七十二技”,“烧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传承技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

   哥哥田波是建水紫陶行业的青年艺术家,擅长传统泥料的配比及应用,造型设计,装饰设计,特别在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上颇有建树,在传承正红、正紫传统窑变的基础上,开创金色、紫金、铁线、网片火痕等多种窑变,烧制的作品,窑变丰富,古朴典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田波参与多项国家级建水紫陶认证发起及论证,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并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际上多次展出。

   诞生于滇南建水古城的建水紫陶,是中原汉文化南移与边地文化相互孕育滋养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是建水“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千年历史名城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地处华夏西南的云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自紫陶创烧以来,制泥、拉坯、装饰、烧制、等一百零八道繁复技艺就被一代代制陶艺人们薪火相传。泥料——细如膏脂,装饰——书画刻嵌,烧制——高温柴窑,作为紫陶独有的特殊传统工艺,将古典中国优秀的书画艺术、生活艺术相融合,赋予了建水紫陶更丰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

   云南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安富陶早在1953年就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