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片羽重辉”展 讲述国博百余年文保故事

时间:2022-8-18 20:43: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邹雅婷

  你知道后母戊鼎等国之重器是如何进行保护和复制的吗?你见过形神兼备的珍贵手迹临摹吗?你了解拉曼光谱分析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文保设备的奥秘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开幕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上,一件件展品讲述着国博百余年来文物保护的故事。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文物保护任务复杂而艰巨。自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筹建之初,就将保护文物作为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博物馆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在提高保护水平的同时,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目前,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已成为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于一体的现代化文物保护机构。

  此次展览通过“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5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100多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文物保护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源远流长,多年来国博修复和复制了大量珍贵青铜器。上世纪后母戊鼎入藏国博时,文保人员对它进行保护处理,完成清除有害锈、科学检测、测定重量和原样复制等一系列工作。鼎耳、四足、器身四面、器底及内壁均单独翻制硅橡胶模具和玻璃钢树脂套模,采用现代精密铸造方式铸造出复制品铜胎,再比对原文物采用传统工艺随色作旧。此次展览中展出了精心修复过的商代妇好墓司丂母斝、春秋时期庚儿鼎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青铜重器的复制品,让观众领略国博在青铜器保护方面的先进水平。“后母戊鼎器形花纹拓片”等珍贵拓本,则展示了国博传承至今的金石传拓技艺。

  国家博物馆不仅藏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古代文物,也收藏着许多反映中华民族奋进历程的近现代文物,其中不乏珍贵文献。文献复制对于重要文献的保护、扩大文献观众群体等有着重要作用。国家博物馆文献复制讲究“复原性复制”,恪守“原质料、原型制、原工艺工序”的原则。如《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复制件的制作,将传统印刷、手迹临摹、文献装潢等工序完美结合,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场重要会议的盛况。又如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的复制,综合采用了“烫金+铅印+钢印+照片冲印+手迹临摹”等工艺。“中央军委主席团关于红军开赴前线抗日及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的命令”复制件中文字采用油印工艺,印章采用石印工艺,油印与石印相结合使复制件达到与原件相同的质感。

  文物保护不只是在进入库房之后,在发掘现场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出土和出水文物的现场保护,完成了雁北漆棺现场提取、永济唐代蒲津渡遗址铁牛等文物现场保护、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水文物保护等开创性的工作。1991年,国博文保人员赴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打捞现场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展览中有两件元代沉船中出水的白地黑花鱼藻纹大盆,一件包裹着泥土、贝壳等,一件是在现场清理后入藏,花纹清晰可见,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清理保护前后的巨大差别。

  “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修复师将现代3D打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此次展览还通过营建修复、复制场景来还原传统文物保护技艺,通过新旧仪器的对比来反映文物保护设备的发展进步,并设立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文物保护过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