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3 9:06:27 来源:新京报
8月9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Beijing Biennial 2022)新闻发布会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举行。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本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将以“共生”为主题,于11月25日至2023年2月12日在北京举办。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双年展组委会将联合北京市内多个艺术机构和各大艺术院校,为观众呈现二十场以上的展览,并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公教活动。
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旨在思考全球疫情影响之下的人类命运,探讨人类应该如何共建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如何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如何融合发展。北京以博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形成了既传统又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气质。绘画、建筑、雕塑、文学、音乐、戏剧、影视……各类艺术形式在这座城市建构了枝繁叶茂的艺术生态,并与其他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本次北京艺术双年展主题——“共生”诞生的基础。
《北京2050》,主展览单元“共建未来之城”版块。策展人马岩松表示,“共建”意味着集体、公共参与与普世价值。“城市”则是建筑师与居民共同实验探索 的容器。“城市”则是建筑师与居民共同实验探索的容器。来自国内外的20余位(组)建筑师及设计师们,将在今年11月,把双年展变成一个寻找新理论、实验与实践模式的平台,共同想象并构建未来的北京。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双年展上,作为主办方的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方面表示,希望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话题和样本,丰富“共生”这一主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空间“共生”,展示北京地区多元艺术生态共时性发展的繁荣面貌;二是时间“共生”,诠释北京艺术生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历时性发展和展望。作为主会场的国家对外贸易文化基地(北京),本身就体现着“共生”的特性:进出口贸易与文化产业共生,展览展示与仓储物流共生,当代艺术画廊与传统文化展览共生,这些都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艺术样本和艺术生态。
《从冰中学习》,主展览单元“大地热流”版块。策展人龙星如表示,展览“大地热流”从北京特有的供暖地貌和天竺锅炉这个具体的展览场所的历史出发,尝试讨论“热量媒介”(Thermal Media)为我们的技术文化和生态世界所提供的视角,并通过“热流”(heat flow)的角度,桥接传统的基础设施研究和深度时间意义上的地质分析,尝试从热力环境、热量流动、“冷/热”媒介的思辨、能量系统等角度,邀请16位国内外艺术家共同展开一次关于热力的旅行。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北京各类艺术机构和艺术院校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将以艺术家们的作品为出发点,不局限于视觉艺术家们的活动,也会通过音乐家、舞蹈家和建筑师们的活动,来探讨个人与城市的关系,艺术家个体与艺术机构的关系,通过主题展、平行展和卫星展,举办表演、展映以及论坛活动等形式,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鲜活的艺术生活指南,构建北京艺术生活的完整生态。
据介绍,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将采用“1+2+3+…N”的模式,即一个主会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两个分会场(顺义积木剧场、木木美术馆隆福寺馆),三种展览形式(主题展、平行展、卫星展)以及分布在全市不同区域的N(若干)个艺术机构和艺术院校,持续不断地展示北京作为文化之都的丰富生态和多元面貌。
主题展的部分,将邀请各个艺术领域活跃的策展人和学者,通过“共建未来之城”、“幻方:艺术与文字的互映”、“唤醒石头里早已存在的生命”、“风云年代的身体摇摆”、“大地热流”、“无尽的交谈”、“城市文明与表演艺术”“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八个版块,分别阐释“共生——数字创意·生态文明”这一主题。
《沉云之坐忘》,主展览单元“无尽的交谈”版块。策展人朱朱表示,个人和群体成长、栖居或迁徙所面对的环境一直都是重要的艺术主题。这一维度的创作形态已然不仅体现于在地性材料的择取和运用,目前众多艺术家作品的生成过程结合了自然的作用力,如气候,风力、水流、培植过程等因素,以致作品本身就构成了混合的生态系统。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同时,为了丰富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展览内容,促进艺术的公共性,加强城市功能互动性和提高市民参与度,本次双年展特设立周边版块,由平行展和卫星展两部分组成。平行展旨在体现双年展在学术性、跨学科联合研究领域的探索与拓展;卫星展则充分发挥调动艺术社群的优势,从而激活整个城市的艺术细胞,让双年展进一步进入公共视野,与市民产生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还将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的产业平台及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青年艺术家作品,并在双年展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呈现入围作品。与此同时,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将从入围艺术家中评选出3名“优秀青年艺术家”获奖者。这一活动旨在鼓励青年艺术家创作,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机会,并为艺术市场注入持续的活力与动力。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