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1 21:20:45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亘古以来,东西方先哲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关于万物本原和存在的奥秘。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由周入秦,在楼观台留下道德五千言,浓缩了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给出了极富东方智慧的解答。周大夫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故名楼观。
黄波
黄波,号垣庐,1958年8月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开始,历时两年,编辑《殷周金文集录》一书,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师从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并参加徐老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编写工作。
黄波先生多年来深耕古文字学,其中汉字形意学更是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汉字中的每一个形素、字根都有其形意场,贯连着一个个汉字族群。于一字究其本义,慎思之,明辨之,以至一通百通。
黄波 篆刻 字源解说《老子》
壬寅夏末,在西安古楼观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黄波先生以字源解说《老子》,从每章中提炼一个关键字创作一幅形意书法,提炼一个关键词篆刻一枚印章,观其古形,究其初义,追本溯源。《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文字如此,人生亦然。知规律,知本末,方可由器入道,超然物外。
“书者,心画也。”黄波先生之书法,用笔圆浑,融草于篆,厚重古雅,浑然天成。刻印亦如此,于金石中现书卷气,中和大美,书印一体,相得益彰。幸逢盛世,先生冀以书法、篆刻的形式体现中华文化之精神,以此为文脉之传承,尽一份心力。
黄波字源解说《老子》(选摘)
黄波 书法《道》
道
作品主体是金文“道”字。道,《说文》释:“所行道也。从辵从首。”“辵”是“行”字的右半部分加上“止”字所组成,即现在的“辶”,另加一个“首”字,表示识路的人。金文中的“道”,由“行”、“止”、“首”会意。本作品以上下两组文字表示十字路口,重点突出了“首”、“止”二象。上半部分为“首”,有“元首”之义,表示知本末、知规律、知方向;下半部分为“止”,即“趾”本字,表行为。由道路之“道”,到知道之“道”,再到指導的“導”。《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要探究的是自然运行之大“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却能含万法,生妙有。此理至赜,不可言说。
黄波 书法《橐》
橐
作品主体是甲骨文“橐”字。橐,《说文》:“囊也。”甲骨文象上下两头束绳袋形,用以盛物。“橐”与“东”、“束”皆是同源字。《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先民以物易物,日出时,背上盛满货物的袋子“东”,去往市集交易;日落时交易完毕,背着空袋子“西”返回。因此“东西”既指方位,又为物品之总称。再来看看“重”字,从“人”从“东”,意为人提着“东西”上街,故有“负重”之意,后又分化出“動”字,表移动义。
《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此处“橐龠”指冶炼金属时用作鼓风的皮囊。橐龠为中空构造,正因其空而虚,才可鼓风不断,能量用之不竭。天地正如这“橐龠”一般,故能生生不息,万法周流。
黄波 书法《静》
静
作品主体是一个金文“静”字,字形分为三个部分:左边的“青”字上面为“生”,是植物生长之侧视图,下面的符号,为植物生长之俯视图。右边一个“争”字,象二手持物相拽引之形。古人观物取象,往往能透过表象以达其深意。观植物之生长活动,可谓悄无声息,肉眼所不能见,好似静止,可隔几日去看,却能看出其茎叶之变化,故曰“生”,而人认知的变化故曰“性”。两力持物相争,短暂静止不动,但一种张力随时待发,似静而非静。《易经·系辞》云:“动静有常。”在没有显微镜,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代,古圣先哲们就已经发现了小到一棵植物,大到这个宇宙,都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遵循着自然法则。
黄波 书法《宠》
宠
作品主体是金文“宠”字,从“龙”在“宀”中。古人将草扎成动物模样用作祭祀,即是《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刍狗”。用草扎成人的模样,在屋中供奉,就是甲骨文“帝”的造形。一堆草,扎成供奉的对象就是“宠”,扎成火把燃烧就是“榮”,回到田里成为肥料就是“辱”。老子强调“宠”为下“辱”为上。《中庸》有云:“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圣人晓此,故能任运而行。是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真正达到“宠辱不惊”的心境。
黄波 书法 《无极而太极》
黄波 书法 《允执厥中》
黄波 书法作品
黄波 书法作品
黄波 书法作品
展览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黄波书法篆刻展现场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