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耕织图”的诗意表达

时间:2022-8-11 21:13:42  来源:北京日报

杨柳青年画《同庆丰年》

   在我国近千年的年画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一南一北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年画产地,并称为“南桃北柳”,前者指苏州桃花坞,后者即天津杨柳青。杨柳青年画约始于明万历时期,清中期发展达到鼎盛,形成以杨柳青镇为中心,周边村庄“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繁荣局面。正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的“俗世雅趣——天津民间工艺品展”,让人可一窥其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

   展厅中一幅名为《同庆丰年》的年画,是清晚期杨柳青著名年画画师高桐轩的代表作。作品落款“甲辰仲秋,抚华秋岳笔意於雪鸿山馆西窗下”,意即高氏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月,取法清代扬州画派代表人物华喦(字秋岳)之笔意创作而成。而该作品中的题诗“年谷丰穰万宝成,筑场纳稼积如京。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则是出自清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织图》)。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耕织图”是为劝课农桑,采用图配诗的形式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楼璹首创,得到帝王推崇,从而建立起“耕织图”的基本图式,后世又出现若干摹本。及至清代,由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耕织图的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多种御制版本,其中以清康熙版《御制耕织图》影响最大。该版本由宫廷画师焦秉贞奉诏而作,焦氏参用西洋焦点透视法,以宋本为蓝本,重新绘制46图,其中耕图和织图各23幅,画中风俗易为清代。康熙帝亲自作序并为每幅图制七言诗一首,这幅《同庆丰年》中的题诗就出自康熙为耕图第十六图“登场”所作诗句,其中“望杏瞻蒲”出自南北朝时期徐陵《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望杏敦耕,瞻蒲劝穑。”指春季看到杏花开放便要开始耕田播种,夏季菖蒲开花则要及时收割庄稼,意即要按时令劝勉耕种。

   耕织图最典型的就是“男十忙”和“女十忙”两种图式。前者表现男性从耕地、播种到收割、打场的田间劳作过程,后者则刻画女性弹花、捻线、纺纱、织布的手工纺织流程。这类作品形象地反映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所形成的自然生产秩序及“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其图式所构成的和谐生产画面,亦是符合民众需求的理想化社会秩序范本。

   耕织图的影响反映在杨柳青年画上,则是衍生出许多以“庄稼忙”为题来体现农业生产的同类画作,如高桐轩创作的这幅《同庆丰年》。画面表现的是庄稼收割后,农民轧场、扬场的场景,老幼妇孺亦聚在场间,背景中画师以透视手法绘出两侧林立的农家村舍,远处绿树山峦层叠,又有细柳扶风、曲水蜿蜒、鸦雀盘旋,一派恬然安逸的田园氛围。这类作品虽是表现田间劳作,但却往往重在突出丰收的喜悦,通常运用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令画面呈现出一种农家无限好的诗意表达。又如另一幅清道光年间的杨柳青年画《庄稼忙》,画面生动刻画了农民在进行扬场、轧麦、装包、运仓等劳动的情景,但画中人物皆衣着整洁,形象美丽,妇女更是身穿锦衣罗裙,背景中的屋舍也是粉墙黛瓦、飞檐花砖。实则,繁忙的场间劳作绝不似画中这般充满诗情画意,农家村舍也不会高墙大瓦,这显然是一种美化的处理方式。

   在《御制耕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耕织生产活动的描绘并非仅是对生产流程的摹写,而是穿插着许多看似与劳动无关的细节,如“二耕”图中绘妇女携幼儿晌午到田间送饭,实则是“要儿知稼穑”;“收刈”(即收割)图中绘儿童们在拾穗时嬉闹,似借以抒发收获时的喜悦。这些与生产不直接相关但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劳动中的苦与乐,通过这种生活化、诗意化的艺术处理,使其更容易达到劝课农桑的教化目的。

   在年画“男十忙”“女十忙”等作品中,更加突出了这种诗意化表达。过去,年画的主要用途便是新春岁时装饰门窗或粉壁以点缀节景,正所谓“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而耕织题材的年画往往以轻松欢愉的笔调,明快鲜亮的色彩,活泼稚拙的形象,生动有趣的细节,将平日里的辛苦劳作塑造得充满田园诗意,从而在图像上构建出一个心向往之的“桃源”之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