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2022西泠春拍 | 张瑞图 唯一书咏福州名胜之作《咏鼓山诗册》

时间:2022-8-10 9:20:01  来源:西泠拍卖

登福州鼓山:

张瑞图晚年最后一次远足

登鼓山屴崱峯。

崇祯癸酉冬孟,

录于白毫庵之晞发轩,

瑞图。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张瑞图因曾为魏忠贤生祠书碑一事名列“逆案”,虽得以输资免罪赎为平民,但此事给他的心中带来的阴影是无法抹掉的。罢归之后,张瑞图一直居住在晋江青阳下行故里直到去世。崇祯六年(1633年),时年64岁,已是“归民”身份的张瑞图决定作一次鼓山之行。尽情沉浸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之间,多年来极力向往而求之不得的安静生活终于得以实现,这使他感到十分满足。

民国时期福州鼓山登山之路

福州鼓山之上的摩崖石刻

  鼓山位于福州东南,闽江北岸,主峰屴崱峰,为最高峰,俗称绝顶峰,在明代归属福州府管辖,张瑞图居住在泉州府晋江,而福州府到泉州府的直线距离接近200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条件下,要作这样一次旅行,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张瑞图来说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这次旅行可能也是张瑞图晚年最后一次走出晋江的远行,同时也是张瑞图唯一一件书咏与福州名胜鼓山有关的书法作品。

明代福建省地图

▲ 2022西泠春拍

张瑞图(1570~1641)行书 咏鼓山诗册

绢本  册页(三十页)

1633年作

24×13cm×30

说明:陈翰华旧藏。

  本拍品为张瑞图唯一一件书咏福州名胜鼓山之作,并记录张瑞图人生最后一次走出晋江故里之远行,意义重大。

  由本作题款可知,张瑞图1633年有登鼓山屴崱峰之行,此行未见于记载,并据现存资料可知,登鼓山之行很可能是张瑞图晚年最后一次长途远行,因此本作实可视为张瑞图晚年行迹的重要文献补充。

  此作以特质粗绢书就,适合于表现张瑞图此期点画无意工拙、转折退去棱角的书写习惯,这也符合于张瑞图进入崇祯年(1628)后的书写特征:字与字相对独立,删繁就简,用笔简率平直,凸显出这一时期张瑞图淡然归禅、淡泊萧散的人生态度。

  此作入民国后为广东资深藏家陈翰华所藏,自晚明至今流传实属不易。其不仅于张瑞图而言是艺术和历史之证明,于福州而言也是张瑞图作为福建乡贤于人生最后在乡里行走之踪影,实可宝之。

  作者简介:张瑞图(1570~1641),字无画、长公,号二水、白毫庵主人,福建泉州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善画山水,法黄公望,亦工佛像。书法奇秀,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合称“晚明四家”。 

张瑞图(1570~1641)

张瑞图年表

(1633-1641部分)

1633年 崇祯六年(癸酉)64岁

六月,作《果亭帖》。

是年,作行书《诗册》、行草《台城诗》卷、小楷《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册以及《松泉图》轴。

1634年 崇祯七年(甲戌)65岁

九月十二日,作行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条屏。

秋,作行草《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卷,又作绫本《山》8帧,全仿黄公望。

1636年 崇祯九年(丙子)67岁

秋,作草书《欧阳修酔翁亭记》卷、《山水图》、《巨壑远望图》等。

是年,作行书《杜甫秋兴八首诗》卷、《杜甫卫节度赤马歌诗》卷。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戊寅)69岁

夏,作小楷《白毫庵和陶诗》上、下两册。

夏秋间,困于痰火三月余,作《高士篇》五言诗81首,并撰高士篇小引。作《山水》卷。

十月,为外孙杨玄锡作楷书《和陶渊明拟古诗》册。

1639年 崇祯十二年(乙卯)70岁

十二月,选一生所作诗篇辑成《白毫庵集》,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及杂篇后集四部分。

作草书《燕子矶放歌行诗》卷。

1640年 崇祯十三年(庚辰)71岁

三月,张瑞图子张潜夫在北京登进士,选为庶常,授翰林院检讨。

秋,作《奇壑松泉图》。

是年,作行书《颜氏家训》册、《松亭飞瀑图》轴、《远浦飞帆图》等。

1641年 崇祯十四年(辛已)72岁

秋冬之时,与老妻先后卒于家,享年72岁。

子张潜夫自北凉返乡为父母守孝。

卒后四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隆武帝(唐王)诏命恢复其原有官衔,并赐谥“文隐”。

 咏福州鼓山诗册:

悠游林泉与佛化悟道的最佳范例

  崇祯二年(1629),张瑞图被列入“逆案”第六等,理由是曾为魏忠贤生祠书丹。崇祯三年(1630年),张瑞图被遣归。张瑞图落职后,偕如夫人贺氏隐居晋江青阳下行故里,生活恬淡,优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耕地品酒,以诗文翰墨自娱。时常栖隐白毫庵,与禅僧谈禅论道,因此,自崇祯三年(1630)开始,其书法作品也大多题上“白毫庵居士” “白毫庵道者”“白毫老人”,或简称 “白毫庵”。 

横向扁状向纵向长形变化

  进入崇祯年之后,张瑞图基本以行书和楷书为主,字与字之间连笔较少,偶尔草书,也是去繁就简,删除其间缠绕叠加的线条,其横画趋于直挺简约,不再出现入笔翘首或两端上扬的形态,线条拐向虽然还是有折无转,但四边的圭角已不复存在,缺少之前的盎然激情和逼人气势。

右上角很少再出现折笔或圭角

  经过仕途曲折之后的张瑞图,俨然有淡然归禅的心态。因此,书风逐渐稳定,形态更趋于平正,由横向扁状向纵向长形变化,天启年间钟情的章草逐渐消解,直至不见踪影,右上角很少再出现折笔或圭角。字与字之间大多独立,很少牵连,为了打破结构平正和章法僵化,或变化字的大小,或拉长撇、竖乃至结构中最后一笔,形成虚实关系,在不经意间散发出平淡率逸、随心所欲的禅化气息。

字与字之间很少牵连,基本都单字独立

张瑞图《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书画合卷 书法部分

绫本 27.9×320厘米  崇祯二年作(1629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张瑞图 1639年作《草书燕子矶放歌行诗卷》 

绢本 24.5×394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纸墨相发:

特质粗绢下的人生折射

  “一种新奇的艺术风格、面貌的确立,往往建立在对旧有的审美习惯及其形式要求进行否定和超越的基础之上。”

  有学者将张瑞图的书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时期是崇祯二年(1629年)以后。期间张瑞图的诗作带有浓厚的禅意色彩,同时书法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退去了锋芒棱角,点画无意工拙,不刻意追求体势,正倚聚散一律出以简率平直,由淡泊萧散取代了天启年间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咏福州鼓山诗册》在特质粗绢上写就,笔划中的转折,墨色中的浓淡,与张瑞图此时的性情相互生发,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棱角退去,消散淡泊,这何尝不是张瑞图人生的真实写照。

元 · 杨刚中《咏鼓山诗》

清 · 乾隆十九年本《福州府志》

飞构表林崇,下与层云平。

陟峤良以超,况乃临沧灜。

盘盘汀树分,离离海帆征。

曙发沙旭近,秋澄潦区明。

凭高慨徂晖,抚往空遗名。

混混弗自期,营营定何成。

名峯冒南州,灵境仍幽深。

春结丹树稊,秋明紫烟岑。

峻远遂真赏,清旷舒遐心。

惜无同怀登,共引芳醑斟。

冷风奏飞淙,绝涧调羁禽。

谁为钟子期,续此云海音。

明 · 林鸿《屴崱朝曦诗》

明 · 王应山纂修 万历间修 · 道光十年重刊《闽都记》 

天地有神气,屴崱东南青。

高标穷碧落,连峯走沧溟。

深探地无际,远见日初出。

蜃气乍苍凉,龙光犹仿佛。

始知至阳精,明明涵中虚。

回旋缀阴魄,斡运乾坤枢。

愿言吸晞景,庶以永年岁。

手把扶桑枝,身骑六鳌背。

兹焉对画图,飞梦绕屴崱。

一笑天鸡鸣,晴窗已东白。

《咏福州鼓山诗册》的最初面貌:

从手卷到册页

明张瑞图行书册。汝畟藏。辛未年重装。

  目前所见张瑞图行书《咏鼓山诗册》为册页装池形式,根据作品封面题签“汝畟藏,辛未年重装”可知,此套册页并非是原装形式,而是经过重新装裱,重装者汝畟不详,重装的时间在辛未年,辛未年有1871年、1931年和1991年,又根据旧藏者陈翰华(1900~1965)的生卒年推算,此套册页最有可能重装的年份应该是1931年。

  通过仔细查看陈翰华的鉴藏印“北月邨人”左边缘钤印痕迹,发现此印为重装之后再钤上,所以陈翰华在获得此件藏品时已经被重装成册页。

  如果将册页的每一页按照上图进行排列,正好符合张瑞图手卷的书写章法:字间距紧,行间距宽。行与行之间有明显的裁剪痕迹。

2017年西泠春拍

张瑞图 1633年作 行书 燕子矶放歌卷 

 成交价:920万

  相对于张瑞图的立轴书法而言,手卷与册页书法更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立轴书法一般不署具体的时间纪年,手卷册页多书有明确的时间落款,这对研究张瑞图的书法演变有很大助益。

2019年西泠秋拍

张瑞图 1634年作 草书 唐人诗卷  成交价:1495万

陈翰华(1900~1965)

  《咏鼓山诗册》为广东资深藏家陈翰华旧藏。陈翰华,字俊侪,广东湛江人。出生于广州湾北月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通晓英语、德语及日语。后定居台湾,于1965年逝世。著有《外汇管理刍议》《偶寄诗稿》等。陈翰华在为官为商之余,还雅好金石书画,是当年广州湾的历史文化名人和政商名流,并藏有多位名家所作的书画和印章,曾在广州湾北月村建有“百一壁斋”书室。《咏鼓山诗册》数十年间从未面市,本次为首现大陆拍场,实为难得。

张瑞图《 咏福州鼓山诗册 》全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