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FIST项目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内容《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 以龟兹壁画艺术及其它为例》

时间:2022-7-21 21:47:48  来源:肖谷工作室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FIST项目

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内容

《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

——以龟兹壁画艺术及它为例》

(发言提纲全文)

肖 谷

  今天的探讨基于以下这四个方面。

  一是,本场主旨所说的“当下的世界正处于既发展又冲突的矛盾世界中”。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在毛泽东《矛盾论》中阐述的相当明了,一句话: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是,所谓“重建”——“重建文明”、“重建秩序”,其意义是“重新建立”, 核心的“新”。这种“新”是当下的、新鲜的、顺应时代的、务实的,尽管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但这种“新”是面对现实,最大限度地勇于探索并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时代意识。

  三是,在面对当下转瞬即逝和瞬息万变社会,“当代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介入当代文明建构与呈现中,是具有相当“活性”的。

  四是,人类文明与传统接续的关键或“秘诀”,在于其对当下的“妥协”的意识、对当下“磨合”的痛苦、对当下“接纳”的心态、对当下“审美”的肯定、对当下“融合”的自信和对当下“创新”的勇敢。对未来而言这“当下”的“妥协”、痛苦、心态、肯定、自信与创新,已然成为人类文明与传统有价值的接续部分。

  我着重说说“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所谓“当代艺术”的背景。

  “文明”的内涵,“百度”是这样描述的,即:“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同时又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以及发明创造的总和。”

  “文明”在不同“时空”下,因其社会和自然行为所包含的要素不均匀,而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比如中华文明(华夏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西方文明等。

  而“中华文明”传统历经千年不断,其关键在于我刚才说的具备已融入发展动力之中的对当下“妥协”意识、“磨合”痛苦、“接纳”心态、“审美”肯定、“融合”自信和“创新”的基因。

  事实上,这个话题的外延很大,一时半回也说不全。所以,我将围绕艺术创作、意识与造型原则等方面说事。

  “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这个话题由两个概念组成。一是“中华文明”,一是“当代艺术”。

  在这里以我个人的视角和艺术创作本身角度,说说“当代艺术”作为变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当代艺术”造型意识背后的苦恼这两个方面。

  先说一下“当代艺术”作为变化中的艺术现象。在我看来,所谓“当代艺术”这一艺术现象也可粗略地概括有二种。

  一是西方美术史体系中的“当代艺术” 叙事话语;

  二是世界当下正在生发着的“当代艺术”叙事话语。

  那么,这两种叙事话语有何不同呢?

  西方美术史体系中“当代艺术”的叙事话语,是按西方美术史所经历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思潮流派之后,进入的又一种正在进行之中的叙事现象。

  同任何事物发展一样,西方美术史也在不断地往前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美术史叙事体系也正在被“撑破”,正在向未设定的方向奔去。

  所以,“当代艺术” 正在以更宽泛的领域、变化莫测的形式和无法设定的不确定性表叙着。因此,相应的话语也正在构建着,并与“当下正处于既发展又冲突的矛盾世界”。同步生发着。

  接下来说一说西方“当代艺术”造型意识背后的苦恼。

  在这里,作为艺术家,我想有必要讲一讲西方美术史叙事体系中的“当代艺术”与世界当下正在生发着的“当代艺术”叙事背后的“文明”和传统文化对造型本身和形而上的影响。其核心也有二点:

  一是 “深”与“高”的叙事意识。如西方文明中对“上帝”的信仰,以求得“上帝”最后审判而入天堂的理念,使之有一个能确定终极点的意识,如以教堂尖顶入云的建筑等。

  二是崇尚、表达个人自由的意识,这也其哲学与艺术叙事的重要方式。

  但问题是这两点之间在“当代艺术”的呈现上是矛盾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也就是“当代艺术”造型意识背后的苦恼。

  众所周知,“文艺复新”后确立的艺术造型原则——“三维空间”规定其“深度”必须“可观”地符合消失到“幂点”的法则,这就在根本无法真正解决艺术家创作自由的问题。所以,这一非自由无个性的“法则”使西方美术史和西方艺术家很纠结、很恼火、很痛苦,这三个“很”与对现实的个人表达相撞,这就是西方“当代艺术”创作的思想根源和内驱力。

  接着我说的是《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的话题。

  “文明”在不同“时空”下,因其社会和自然行为所包含的要素不均匀,而产生了具有明显区别的各种文明,比如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等。

《波斯琉璃》

  在东方或亚洲,由于历史的悠久所形成的“文明”,使其艺术造型原则,若对应西方“三维空间”来说,则是“二度半维空间”,也就是说,其“深度”,不必或无规定必须消失到“幂点”。而是根据艺术家主观愿望使“深度”自如地达到自己以为需要的点上,这就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艺术家创作自由的问题。

  对艺术造型“深度”的不同认识上,反映出西方艺术家与东方或亚洲艺术家创作思想根源和内驱力不同。这是其一。

  至于《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的话题,因时间关系,我用一些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的我姑且称之谓“当代艺术”的图像来说明问题。这里我举佛教造像艺术与龟兹艺术中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几则例子。

  从公元以降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来看,这一发展基因在艺术呈现上是显然的,佛教的传入而改变了当时“审美”,并为普罗大众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安慰剂作用的文化样式,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并成为中华文明与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域织品》

  如西域龟兹文化中佛教石窟壁画,早期的画工并不来自本土和中原的,根据壁画题记表明有的画工则是来自西亚叙利亚,他们带着4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记忆和异域审美以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绘就了佛教内容壁画。

龟兹壁画

龟兹壁画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不同文明融合呈现的新样式,给当时人们的视觉和观念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当代艺术”。

龟兹壁画

  更有意味得是这种“当代艺术”的新样式,只有与本土文化有机得融合,才会真正成为成为当时当下的新审美,也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样式。

《从波斯到帕米尔》

  当然,在真正成为当时当下的新审美,必须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才会能得以实现而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流,在今天看来的所谓“传统”。

  关于与本土文化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这里我举一个有关佛教图式改变的例子。那就是佛“三十二相”中佛手的“缦网相”造型的流传变化。这种“缦网相”进入中原后便不再流行与显现了。

有“缦网相”铜佛像

有“缦网相”健陀罗佛像

有“缦网相”龟兹壁画

有“缦网相”龟兹壁画

有“缦网相”龟兹壁画

  再举一个关于“须弥山”造型的衍生意义。

  “须弥”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按佛教时间,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教的宇宙观。

  反映佛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的“菱格画”是龟兹艺术独一无二的形式,再至东的佛教洞窟和寺院壁画均无此形式。

龟兹壁画

龟兹壁画

《龟兹石窟·须弥山》木雕

《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

  从中说明佛教东渐过程其实也是多样的,从而说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更是多样性的。

  就我个人而言,《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体现在我的创作中,是这样表达的,以图为例。

《塔克拉玛干》油画 肖谷

《塔克拉玛干》装置 肖谷

《弥勒会见记》油画 肖谷

《胡腾舞》油画 肖谷

《胡腾舞》油画创作依据

《阿图什》油画 肖谷

《巴音布鲁克草原》

《阿玛尼莎罕》油画 肖谷

《龟兹·盐水沟》油画 肖谷

  在艺术创作中,理性作为一种方法对创作的过程始终具有一种独特的引导力,它会将创作的冲动和判断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物质的体量与形状的独特感,会形成一种显明的文化标识和文化涵量。

  坚定的自信与独特的理解,能使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协助情感与心灵在创作中展开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显现出物质在空间中的关系,反映对空间理解的心理势向,寻找客观对象的简约特性性,以便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物质形态的感悟之上。使之在区别其它题材的特点与差异上作出坚定的选择。

  有时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被“文明”的历史遗忘在角落。此时,对我们而言“文明”的历史好像不再具有价值和意义。会被私人叙事所渐渐地隐没,会被私人叙事碎片般地填充着人生而无法寻求共识,无法在个人之上寻求“伟大而光辉的同一焦点”,无意识地“去历史”的集体无意识曾经“光顾”过自己,这样会使“文明”历史渐渐地隐没到黑暗之中和记忆之外。这种私人叙事碎片般的“当代艺术”曾经以这样“面孔”看着时代,至今这个“面孔”依然还在。但是“当代艺术”不能因为这种无意识,使“文明”与历史寻找我们时,我们却忘记了一切。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突破私人叙事的樊笼而获得超越的意义,是因为历史有伟岸的坚实,于是在历史中我们有了超越的价值。

  最后,我以“远山近水”来结束我的讲话,所谓“远山”,是指存在稳定体量且有高度的历史,所谓“近水”是指流动的、鲜活的、变化的,奔向未来的力量。

  当下的“水”来自哪里?是来自“远山”,来自历史,这就是当下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我在20多年前提出了“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理念并在这种理念下进行创作的。

  也正所谓研讨主旨提出的“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所要重建的不是适合于一国一族的特殊文化,而是对人类具有普遍价值的文明。”的意义。

《库车大馕》

附:会议主旨、参会嘉宾名单及三个议题

  当下的世界正处于既发展又冲突的矛盾世界中。

  一方面,科技巨大进步,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剧。

  另一方面,地区战争又起,逆全球化、恐怖主义等区域冲突不断爆发,世界文明发展的不确定性正在上升。

  中国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正在迈向“重建文明”“重建秩序”的征程中。

  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所要重建的不是适合于一国一族的特殊文化,而是对人类具有普遍价值的文明。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伊始,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世界进行着追踪、描摹、塑造和歌咏,以艺术的形式凝结着人类的文明风暴和精神历史。

  当代艺术以其转瞬即逝的方式追踪着同样瞬息万变的正在发生的当下。

  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经济样态的花样翻新、数字技术重新定义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秩序结构也在被持续改写。

  新媒体和数字技术使时间高度压缩后重新加速,而全球疫情的蔓延导致了人类空间上的封闭,人工智能改变着身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模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之间产生断裂,社会价值观也在经历弥散和重组。

  在人类文明冲突激荡之时,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介入到当代文明价值的建构中去?它是否能重新凝结文明价值共识、塑造心灵,构建非利益攸关的公共意见交换领域?

  另一方面,一部分当代艺术的晦涩难辨、审丑、惊骇,以及其背后相关的 “虚无主义”,究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堕落,还是一种坚定的批判力量?

  在构建国家文明形态的历程当中,当代艺术能否跨越时空、联结传统和当下,书写具有普世性的文明气象和格局?

参会嘉宾

谢茂松: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王立新: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祁 林: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京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所所长

肖 谷: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著名艺术家

蔡彭城:

奥赛画廊董事长、艺术评论家

周 兵:

上海龙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评论家

尤 洋:

UCCA 集团艺术总监、UCCA 尤__________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郑 闻: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策展人

孟 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张殿元: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学院教授

汤筠冰: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新闻学院教授

张 祯: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助理、博士后

主 持 人:汤筠冰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新闻学院教授

致 辞 人:孟 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主旨发言:谢茂松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1.议题一:当代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

对谈嘉宾:王立新、郑闻、蔡彭城

2. 议题二:中华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显现

对谈嘉宾:肖谷、尤洋、周兵、张殿元

3. 议题三:当代艺术如何构建和引领新的文明气象

对谈嘉宾:祁林、张祯、孟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