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7-19 21:56:11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王巖先生的作品,
描写山川迹象,
抒发内心真情,
亦画亦诗,
纯净刚劲,
这形成了沉潜内省而又灵动生发的气派,
构建了理性与感性交融互动的景观,
在当代艺术中自成一格,
具有安抚人心的力量、
自足自强的品性。
——势象空间创始人 李大钧
2022年7月16日,王巖个展“王巖:看得见的散步”在势象空间开幕。王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一代艺术家里一位较早成名的油画家,是一位潜心于艺术创作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他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教授、研究生导师。此次展览展出作品二十余件,是艺术家王巖2014年至今在绘画语言和精神性表达上的探索成果,作品呈现出近乎抽象的面貌,以《沧浪幽迹》和《悠想清沂》两个系列为主,其中不乏巨幅作品,还包括了纸本作品在内的近期新作。
展览现场
王巖在2003年写有一篇文章《灵魂的行走》,该文是他对自己前期艺术观念的总结。在本次展览策展人鲍栋看来,艺术家当时的创作以具象的方式描绘城市和社会的变迁,主题是“精神的‘行走’,乃至‘出走’”。如今,策展人把展览的名称定为“散步”,以回应他的前期创作,从有方向的“行走”到随性的“散步”,更能体现王巖创作观念的转变。
王巖,沧浪幽迹3,布面丙烯,300x600cm,2015
艺术即自由。在艺术中,表达的过程就是对自身的肯定,人的价值被牢牢固定在画布上,成为其存在的明证。王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迹象”,“迹”是第一位的,迹一出而象自显。
王巖,沧浪幽迹13,纸本丙烯,75.5×56cm 2018
王巖的创作方法其实比作品的图像更接近山水画:他在画布上散步,从四周向中间推进,笔笔相生。每一笔不是单向链条上的一环,而是导向无数种可能,最后由艺术家来选择转向哪个路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和“散步”是统一的,在路途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风景,可游可居,但又有偶发的主动性,比如,有时王巖会把之前所画的痕迹全部覆盖,从头开始。“散步”是艺术家主观意愿和历史的统一,是流动的绘画,是身体与材料、传统、精神互动的证据。
王巖,沧浪幽迹4,布面丙烯,300×400cm,2015
王巖,沧浪幽迹6,布面丙烯,160×220cm,2015
王巖,沧浪幽迹10,布面丙烯,80x120cm,2017-2021
纵览王巖的作品,会发现他前一阶段的具象绘画已经相当成熟,《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虽然今天展览中的作品近乎抽象,但对人和宇宙的精神观照自一开始就延续下来,至今愈发强烈。王巖的创作并非对景写生。画中的枝干,与其说是树木,不如说是画面的结构。但这是具体的树还是心中无意的手迹呢?或者都是,也或者都不是,在自然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无这样的区分,“具象”与“抽象”往往交织出现。
王巖,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布面油画,175×161cm,1989年,上海美术馆收藏(图片来源: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王巖,悠想清沂19,布面丙烯,240×760cm,2017
王巖,沧浪幽迹14,纸本丙烯,56×158cm,2019
王巖,悠想清沂10,布面丙烯,240×380cm,2017
悠想清沂10 局部
近距离细读作品,会发现每一寸笔触的方向感都十分明晰,色彩之间的衔接、搭配时而强烈时而柔和,引导着视觉在画面中游走。每一处痕迹看似漫不经心,但又深思熟虑,是多年积累后的随心所欲。艺术评论家、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贾方舟对王巖的作品评价道:“他过去在艺术本体意义上的长期修炼全部派上用场,他在自由挥洒中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对色彩的运用,对秩序感的把握,对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无不显现出他技艺的高超”。
王巖,悠想清沂8,布面丙烯,240×380cm,2017
悠想清沂8 局部
展览中的作品有着绚烂的色彩,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与现代油画的双重影响。色彩的含蓄和外露、纯与灰的节奏更跳跃,生机勃勃又不失稳健,与王巖具象绘画时期的色彩体系已有很大不同。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富有肌理的底色层上用薄颜料罩染,甚至让纸本作品都产生了厚重的油画质感。翠绿、群青、石绿、深红等颜料本身就有较高的透明度,在层层覆盖中,画面深邃如宝石。
王巖,悠想清沂9,布面丙烯,240×380cm,2017
王巖的作品一直有着“北方的”精神,不断对人的精神境遇做终极追问。在策展人鲍栋看来,东北的文化特质之一是“崇高”——一种近乎形而上的气质。作品里,气息磅礴的自然图景中常常隐藏着直线,也有刮刀切出来的痕迹,笔触凌厉,让视觉从具象中跳脱。这一手法也受到鲁迅美术学院教学谱系的影响,甚至可以上溯到“德国学派”。在德国浪漫主义的绘画中,风景是神秘、无人的、不可知的。但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山水又是精神安逸的居所,是熟悉的知音,是亲切而可爱的朋友,人们可以轻盈地游走其中。
王巖,无题二,布面丙烯,60×100cm,2021
王巖,无题四,布面丙烯,50x80cm,2021
王巖,悠想清沂3,布面丙烯,160×240cm,2017
王巖,悠想清沂5,布面丙烯,160×240cm,2017
塞尚曾说:“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人亦如此。当人类在发达的现代文明中迷失,便开始在遥远的地方——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故乡。这并非逃避,而是因为自然与人有同构之处。山水并非“山+水”,而是一个虚拟的宇宙模型,王巖的作品构建了这种空间。评论家贾方舟在文章中写道:“一件作品能够引起观者持久的沉思,就必然会导向哲学,导向对人的精神问题的关注,导向对生存的终极关怀。”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文/图 鲍明源,作品原图由势象空间提供)
艺术家王巖在创作中(图片来源:势象空间)
部分嘉宾合影(图片来源:势象空间)
艺术家王巖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势象空间)
艺术家王巖(左)与嘉宾观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