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揭幕:寻找一座城市“看不见的生活”

时间:2022-7-5 21:50:45  来源:艺术新闻 作者:胡炘融 采访:阿喜

  夏天的南方随雨季到来空气黏度进一步增大,植被与动物则在看似昏沉的气压中保持最旺盛的生活力快速生长。

  这种增速的繁殖与社会语境中中国南方地区近年来明显增强的文化艺术生发相似——当传统意义上掌握中心话语的“北方”由于固化的系统而逐渐板结,地理位置相对边缘的“南方”在更加松弛及流动的环境里悄然生长着别样的生机。这不仅体现在大量南方艺术家及艺术群体持续扎根本土的艺术实践,同样呈现为艺术机构从自身地缘文化出发开展的系统性梳理工作,以及包括艺术机构、画廊、非营利空间在内的新的血液的入驻。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外观图

  6月30日,作为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成立五年之后对外拓展的第一座场馆,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揭幕,以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个展“看不见的生活”作为开馆展,成为近年不断壮大的西南艺术生态结构中新的一员。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成都复星艺术中心位于成都市高新区交子公园商圈的成都复星国际金融中心内,由藤井洋子和青山周平联合创办的B.L.U.E. Architecture Studio设计改造,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优化局部外立面,并对室内空间进行了新的规划。

  “复星艺术中心本身的目的不是纯粹的美术馆,而是以艺术为中心,多种空间功能的融合体。这种融合的理念与我对成都生活的理解不谋而合。在我看来,成都人将休闲、生活与工作融合得很好,是一种没有明显界限的状态。我们在设计成都复星艺术中心时,也希望将这种融合的体验体现出来。”青山周平说。

青山周平在“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内,作为成都市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用媒材及本土植被的竹子被大量使用,代表古老城市记忆的自然物与曾经出现在青山周平过往建筑设计中的标志性材料肆意拼接组合,“这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自由的、随性的、打破常规的。”

  这种对城市特有人文、自然、历史空间之原始肌理的挖掘在展览“看不见的生活”中被更加立体地还原,展览通过于一至三层空间依次呈现的“共同体的机制”、“城市寄生家具计划”、“偶然与不控制”三大主题,通过文本记录、等比例建筑模型、装置艺术,对青山周平的实践进行了全面回顾,全景展现了青山周平在时代演变中对于建筑师角色的突破性思考。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在肉身感逐渐消失的网络时代

  建筑何为?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们从空间的限制中解放,人们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做任何事情,人们对地点与时间的概念被弱化。在这样的时代中建筑能做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让人们发现各自‘在此地’的一种价值,因为建筑只能在一个地方存在,给在其中的人带来确实是在此处存在的感受,并让人认识到,或许我与同样在此处的他人有着同样的感受。现在许多建筑原有的功能都能在手机上实现:办公、学习、购物……功能性的需求对于建筑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建筑将越来越成为让人感受到在此刻此地存在的理由。”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这种对于“此刻此地”之感的强调,在一层展厅“共同体的机制”以及三层展厅“偶然与不控制”两个主题中,被系统的呈现出来。在“共同体的机制”中,人与人作为共同体,人与城市、自然的原始肌理作为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等比例还原的建筑模型、文本、图纸,被展现在对于青山周平过往作品的全面回顾中。

  在位于承德以北热河山谷中的森之谷温泉中心,与温泉同样作为火山喷发产物的火山岩被青山周平作为建筑外墙被层层堆叠,同时令人联想到山谷中层峦叠嶂的植被树叶。空间内,青山周平在建造前期于山谷中踏勘行走的体验被转化为人类与植被两个主体空间的相互穿插,建筑通过高耸竖向实体塔楼和水平透明玻璃盒子的空间组合形式,以模拟呼应山脉绵延的形态,回应着山谷般丰富的空间层次变换。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在成都宽窄巷子% Arabica咖啡店,人类身体对自然有感而发的经验被转化为城市之中人与人相互间的边界试探与共存。

  “‘公共’这个词在我们的时代越来越消失,过去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的血缘、民族、地缘关系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被淡化,建筑作为一个人与人共同存在的空间,或许不仅可以让人发觉到‘我在这里’,也能感到‘你也在这里’。我正在感受着别人相同的感受。”

成都宽窄巷子% Arabica咖啡店

  始建于康熙年间的三条古老街道现在已成为成都的地标式风景。坐落其中的% Arabica咖啡店由一座传统的川西民居改建而成,在改造过程中,青山周平将房屋中庭原先加建的屋顶去除,让老宅恢复三面围合的状态,休憩的游人围绕中庭环绕而坐,彼此在保持距离感的同时相互联系,既延续了青山周平对公共性的思考,也是其对成都无处不在、多元、异质共存的公共空间的特殊体验。

  舒适的自然气候赋予了成都稠密的户外公共生活,从人民公园喧嚣的茶馆到新兴的商业街道,饮茶的老人、滑板的少年、匆匆的行者,总能在共存与相斥的临界状态维持最微妙的张力。

  “在% Arabica咖啡店,陌生的人面对面坐着,虽然不会互相说话,但是会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喝咖啡,而是有一种我在和大家一起喝咖啡的感觉。距离感和私密性在其中达到一种平衡,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新的共同体。”

  当智能化的技术取代人的感知

  建筑师何为?

  “人类觉得自己与动物的很大一点区别在于,我们能够拥有理性、客观的思维。但现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的技术越来越发达,当这种科技带来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越来越超过人类本身的能力的时候,我觉得人类的价值应该是不一样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筑师要做的事也在变化。”青山周平说。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因此,在复星艺术中心三层的“偶然与不控制”主题空间中,秦皇岛阿那亚社区味从山海甜品店的巨石、杭州天目里失物招领生活提案店里的古木、北京隆福寺街钱粮胡同里木木艺术社区建筑立面的褶皱镀锌钢板、以及青山周平提出的盒子社区中可不断变换功能的可移动立方盒子,都在表达着同一件事情:摆脱严密的制图软件、机器以及传统建造法则的规训,单纯依赖双手及随机材料,能够产出怎样的结果?

  在展览现场被还原的老木头墙面中,来自家具工厂的原材料——杨木、桦木、柞木、椴木,无一相同的横截面上涂写的数字编号:0632、5131、7349……标志着它们原本各不相同的尺寸、功能与成形时间。霉斑、墨汁、粗糙程度相异的切面示意着每一块木头独立的生命历程。它们被再度规制和堆叠,丰富的个体由此重整为坚固完整的墙面,在随机的抓取中最终指向一个统一的生命体。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而在一旁,木木艺术社区建筑立面中镀锌钢板如锡箔纸般的手作感同样来自手工打造。如同能够被双手轻易揉捏的锡箔纸在易碎的外表下有着建筑外墙所要求的硬度与韧性,每一片都由于人工的打造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外形。这种“表”与“里”的差异感,在“味从山海”的巨大山石里同样存在。巨大的石块首先由泥塑造型、纯手工捏制,随后经由拼接成型,最后通过GRC材料浇筑而成。水泥的自然肌理既真实地展现了山石粗粝厚重的质感,又与周边超白玻璃的轻盈通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造型的力量。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在逐渐走向“平滑”的城市空间中

  居住者何为?

  青山周平相信,建筑空间孕育着改变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力量,并能在逐渐走向“平滑”的城市空间中重新挖掘与发现其中潜藏的质感与动能,以此唤起人们对所处之地更为主动的想象和改造。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行走在二楼展厅,观看者将被生活中常见而极易被忽视的公共建筑包围。青山周平观察到,在现代城市空间中,拥有着许多丰富生动的空间形式和灵活多样化的城市构件,每个人可以随意在这些城市中的“突起物”上,尽情发挥对于生活的想象力:

  电线杆可以牵绳晾晒衣物,栏杆可以悬挂风干食品,楼梯上可以坐下休息甚至下一局象棋……行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这些现象更加鲜明,创造性的人为使用让城市“突起物”的周围不再是功能单一的空间,而能产生丰富且短时存在的活动,由此,也就有了更多生活和“家”的存在,人烟气围绕着公共建筑。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但在快速的城市更新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突起物”慢慢消失,我们似乎正逐步失去对于城市空间“改造利用”的主观能动性,生活在高效有序的运行规则下变得越来越整齐划一,这些经由不同个体创造的短时存在的“家”,仿佛消失了。

  “突起物”的存在,“家”的由来,都是依托于城市空间中的建筑,这种个体与个体间的“寄生”关系,深深吸引着青山周平。他以城市家具的形式将个体生活与城市空间结合,试图满足现代人们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这些寄生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具有多元功能的构件,于是被称之为“城市寄生家具”。通过创造这样的“城市寄生家具”,人们原本消失的生活从私密空间向城市中延展,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也就能再现出难以被看见的“家”。

青山周平在个人微博账号上发起#城市凸起物运动#,鼓励人们分享在生活中遇见的“凸起物”

  阶梯、墙面、栏杆、路障,青山周平在这些人们常常忽略,却几乎每天都会与其发生关系的建筑之上,将其超脱本意的功能具象化,将“突起物”化为日常家具。虚拟的、仅存于城市居民观念中的需求被他以城市家具的实体物具象化。路障出现在路边,在保障安全之外,似乎更多被行人当做歇脚的停留处,此时它变成了“板凳”。或许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有着这样改造城市空间的能力,建筑师的角色正是在提醒大家,去尝试主动捕捉不那么显形的思考,并进一步展开行动。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

  对一座城市的理解、希冀与想象

  四川盆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母质形成了该地独具代表性的紫色土地,这使在很多年前第一次来到成都的青山周平印象深刻:“成都是我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之外,来到最多的城市。我第一次来成都去工地考察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紫红色的土地,这种颜色的土壤给人营养非常丰富的感觉,好像播下去种子马上就能长成什么东西来。我想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不用担心最基础的温饱问题,土地的颜色因此也延伸出了成都人对生活的态度:悠闲的、不着急,同时又自由开放、打破常规。人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坐落在锦江河畔的复地金融岛,是位于成都除太古里-春熙路商圈外的新晋城市中心。艺术中心揭幕当天,也是复地金融岛(成都复悦荟)的开街仪式举办日。

成都复星艺术中心负一层空间

  作为上海复星艺术中心成立五年之后对外拓展的第一座场馆,成都复星艺术中心集艺术展览、 教育、衍生品与餐饮为一体,是一座融合多种复合功能的建筑空间。这种融合的理念与青山周平对成都的理解不谋而合,艺术中心由此被打造为一个聚集艺术、休闲、社交与日常生活的综合体,成为成都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中心由地上三层与地下一层组成,一层为由咖啡厅、艺术品商店、售票厅以及展厅构成的半开放式区域,二层和三层为展厅空间,顶层为包括露台与吧台在内的公共区域。负一楼为表演、展示、教育的多功能空间。

  在一层大厅中央,陈设着青山周平在往年的建筑设计中所运用到的代表性媒材:金属、水磨石、竹子……不同的材质在融合售票、咨询与水吧需求的一层大厅被肆意组合,进一步强调了青山周平对在地的理解。

“看不见的生活”展览现场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枢纽和新崛起的‘一线城市’,同时也是充满时尚、设计和音乐活力的潮流聚集地;成都更加自由轻松的生活节奏成为这里艺术萌发的源泉。从消费模式来说,成都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文化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文化艺术场所。我们期待成都复星艺术中心能够成为向成都乃至世界展现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具有广泛包容性和延展性的文化中心,并成为中国西部中心的文化亮点。”复星艺术中心以及复星基金会主席王津元表示。

  青山周平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将每一个时代所独有,但是因某种原因已近消失的时代氛围和生活方式重新浮现,因此,本次展览被命名为“看不见的生活”。而在成都,如果说生活是看不见的,或许更加像一种褒扬,因为看不见,所以无处不在地弥散在城市的每一处街头巷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