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见证国博考古百年历程

时间:2022-7-5 20:42:02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22年7月2日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对公众展出,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博考古已走过百余年春秋。本次展览回顾了国博百余年在考古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全方位展示了国博考古的发展历程。展览以时序展开,以时期划分,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通过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呈现国博在不同维度取得的考古成果。

第一部分“初期草创”展览现场


第一部分“初期草创”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摄影:余冠辰)

第一部分“初期草创”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摄影:余冠辰)

  第一部分“初期草创”介绍了国博考古的草创时期。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同年,国博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博物馆馆藏,同时国博考古人也承担了抢救乱世之文物的责任。

第二部分“筚路蓝缕”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筚路蓝缕”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筚路蓝缕”呈现了新中国以来国博考古工作的面貌。1956年考古部设立之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取得长足发展,完成诸多开创性工作,以渑池班村遗址为“试验田”探索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影响深远;成立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坚持积极服务于国家工作大局,总揽并牵头实施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国博考古开始在多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第三部分“与时俱进”展览现场


第三部分“与时俱进”展览现场

  第三部分“与时俱进”梳理了国博考古在2003至2012年的重大成果。2003年2月27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田野考古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晋南、关陇、苏皖等地,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早期秦文化研究等项目开展相关工作;水下考古工作迅速发展,足迹遍布国内沿海多个区域,积极拓展肯尼亚拉穆群岛等国外水下考古业务,承担培养国内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任务;遥感与航空摄影中心也在晋、蒙、陕、新等区域开展工作,为探寻古代遗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续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科技考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第四单元“时代新章”展览现场


第四单元“时代新章”展览现场

  第四单元“时代新章”展示了新时期国博考古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博考古勇于自我革新,于2018年成立考古院,下设民族与边疆地区、田野、科技、环境四个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办公室。强化了考古院在博物馆中的职能和作用,逐步形成了考古工作的新格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在巩固做好传统优势考古项目的同时,逐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西北及边疆地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考古院在科技与环境考古领域亦取得丰硕成果。

  本次展览选取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向公众呈现国博考古的工作成果。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向观众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并且旨在通过展示国家博物馆百余年的考古成果,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从而更好地讲述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为中华大地注入更为强大的自信心。

  部分精品文物介绍:

秦子鎛(中国国家博物馆 供图)

秦子鎛

青铜

舞长径29.4、短径23.7、铣距37.2、鼓间距31.3、体高48.5、通高66厘米。

春秋早期·秦

2006年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

甘肃省礼县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藏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陪葬乐器坑中出土钟镈一套13件,是迄今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秦子器。其中最大一件镈的鼓部有铭文26字:“秦子作宝龢/钟……”,故称之为秦子镈。此器规格较高,且铭文中带有“秦子”,是推定墓主身份的关键资料。此套钟镈系考古发掘出土,其置放位置等信息与掩埋时十分接近,为研究春秋早期秦国礼乐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骨卜具(中国国家博物馆 供图)

骨卜具

长7.2、宽0.6厘米。

魏晋(公元220-420年)

2019-2021年新疆乌什吐尔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疆库车工作站暂藏

  以往多认为这类器物是在博戏中使用的一种博具。但根据新疆出土的骰子占卜文书推断,此类器物应是占卜用具。这类四面骰卜起源于印度,原本具有浓厚的婆罗门信仰色彩。这种占卜方法后传入西域,又经新疆传入西藏东北部。这件骨卜具出土于新疆库车乌什吐尔遗址,是魏晋时期多元文化交汇于龟兹地区的生动见证。

金远洞巨副驼骨架(大连金普新区管理委员会代习超 供图)

金远洞巨副驼骨架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80万年)

大连金普新区管理委员会藏

  巨副驼是副驼属的属型种,是唯一属种均以中国材料为模式的骆驼。百余年来,巨副驼零星发现于旧大陆北部,北美也有报道。金普金远洞发现至少45件巨副驼化石,最小个体数5,是该种最丰富的遗存。我馆学者主持了巨副驼研究,复原出该种全球唯一骨架,头高超3米,体型约1.5倍于双峰驼,大于北美几类大型骆驼,为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