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25 9:20:5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5)艺术“家”——陈彧君个展
(2/5)陈彧君,《生长第二季》(12联),2019,拼贴、麻布上综合材料,200×110cm×12
(3/5)陈彧君,《木兰梦蝶——羽化》,2022,丙烯、铝制引擎盖,195×155×15 cm
(4/5)陈彧君,《房间-试衣镜 502》,2014,布面丙烯,230×160 cm
(5/5)陈彧君,《守望之四》,2003,板上综合技法,200×200 cm
展览名称:艺术“家”——陈彧君个展
展览时间:2022/06/25~2022/09/11
展览地点:[重庆]-重庆江北区江北嘴聚贤岩广场9号国华金融中心1F-(龙美术馆(重庆馆))
主办单位:龙美术馆(重庆馆)
参展艺术家:陈彧君
2022年6月25日至9月11日,龙美术馆(重庆馆)将推出展览“艺术‘家’——陈彧君个展”,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共12个篇章,呈现110余组绘画、拼贴、装置、雕塑,辅以文献、手稿、影像等媒介,以其工作室23年间的12次迁移为空间叙事线索,尽可能全面的呈现艺术家2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
对于大部分艺术家而言,工作室是完成创作的地方,往往与日常生活的空间各自分离,但对于陈彧君而言,工作室首先必须是“家”,因为创作是跟“家”紧密相连的事情,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从1999年就读中国美院首届综合艺术系迄今为止23年期间,工作室已迁移共12次,新的迁移不久之后亦将发生。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变化,陈彧君对工作室就是自己“家”的执念却有增无减。
从离乡背井独自求学,以学院的画室为“家”,终日为伴的师生成为身边的“家人”,到结婚生子,工作室同时是与家人共同起居生活的空间,再到移民新的城市,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工作室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且有了更大的接待和容纳能力。每一次工作室的迁移,都仿佛意味着“家”的升级、“家人”的扩容、对“家”越来越开放的理解和越来越深刻的认知。
迁移意味着漂泊,只会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乡愁更浓。因此,在每一处曾作为“家”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陈彧君从木兰溪畔的故土悉心收集来的小物件,它们仿佛是家乡风土的证物,可暂时抚慰乡愁,它们仿佛是家族基因的信物,会不断唤醒使命。
当孕育了地域文明的母亲河木兰溪自然而然地成为陈彧君的创作主线,对“家”的反思和对“家人”的接纳也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家庭,家族,家乡,家园,在游牧的宿命中寻找出路的人类,一定是领悟了基因是自身的使命之后,才会前赴后继地将愿景建设成一个又一个“家”,而每一次回“家”的旅途无论多惊险,都是念家的人类乐意付出的代价抑或修行。
有时近在咫尺,有时又远在天涯,即使一朝分别,也一直流淌在血脉里,无论相传多少代,在根底源头都必须永葆的那个本色,才是永恒的“家”。
因为有了对“家”最切实的需求和最真诚的向往,才有了陈彧君所设计使用过的这些工作室以及以木兰溪为主题创作的所有作品,也正因为这些独一无二的“家”及其卓然的成果,让我们有幸认识了一位脚踏实地、无远弗届的艺术家。
关于艺术家
陈彧君,1976年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并留校任教于综合艺术系和油画系至2014年,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作为“后文革”时代出生的代表性艺术家,陈彧君自小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环境巨变的阶段,对于生命个体基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关系的反思和探索越来越成为创作的动力和主题,从家乡的木兰溪到孕育亚洲和世界文明的母亲河,他的眼光和笔触仿佛跟随着当年离乡背井的华侨的脚步,向着更为深远的世界去追问自我救赎的出路和人类游牧的方向。
由于作品具有复杂的综合媒介和浓厚的人文情怀,陈彧君正在受到全球策展人和收藏家的重视,作品常年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基金会和画廊展览,并被广为收藏。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