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中国主宾国展览首次亮相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

时间:2022-6-21 21:16:40  来源:艺术中国

达喀尔双年展

  2022年5月19日-6月21日,中国主宾国展览首次亮相第14届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本届双年展在塞内加尔达喀尔黑人文明博物馆举行。

  塞内加尔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创办于1992年,是非洲范围内规模大、影响广的艺术双年展,也是致力于发现和推广海内外非洲和非裔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大型文化平台。

  达喀尔双年展

  该双年展吸引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的艺术家参展和当地民众参与,成为展示塞内加尔文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评为“非洲十大最佳文化活动”、“全球最重要的20个双年展之一”。

锻造“:  NDAFFA/FORGER/OUT OF THE FIRE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NDAFFA/FORGER/OUT OF THE FIRE”。

  NDAFFA在塞内加尔民族塞雷尔人的语言中意为“锻造“。“锻造”意味着物质的转化,最常见的是金属,并包含创造、想象和发明的意味。该主题反映了孕育非洲无数当代艺术杰作的创造力,同时这股创造力述说了理解非洲的新方式,显示出一种创造,再创造,并最终融汇在一起的活力。

  “FORGING”表达了非洲建立的新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共享的方法,帮助人们应对当代挑战、塑造人们关于世界复杂性的感知的力量;“OUT OF THE FIRE”则强调了铸造的过程本身而不是最终结果,隐喻着铸造过程中进入新状态的某种瞬间。“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带来火种,对火和水的掌握也让中国人步入“渔樵文化”。因此,“OUT OF THE FIRE”可以理解为文明发展在能量激发下的释放与转化。

塞内加尔达喀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外观

第14届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主宾国展览

跃迁/活性能量——中国当代艺术在非洲展台华丽呈现

中国主宾国展览策展人岳洁琼

  岳洁琼,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期致力于近当代美术史研究,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展览策划与大型活动组织工作。出版多位艺术家个案研究画册、学术论文。曾担任“同一个月亮下——北京、首尔新媒体艺术展”、“匠作之美——第15届亚洲艺术节特展”、“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策展人、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顾问。

  作为对“  NDAFFA/FORGER/OUT OF THE FIRE”这一主题的积极回应,中国主宾国展览以“跃迁/活性能量”(transition/active energy)作为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

  “跃迁”借用了量子力学中的概念,专指量子对象在瞬时间发生的跳跃式的变化。中国主宾国展览将这一理念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尝试通过12位艺术家的个案,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在全球性与本土化语境下的探索与可能性。12位艺术家皆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作品蕴含着相同时代精神的印迹。他们的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切片,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呈现出个体的跃迁,还映射出他们所在的文化共同体的跃迁。本次达喀尔双年展中国主宾国展览将呈现中国如何与非洲各国一道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智慧,同时积极思考区域性当代艺术的自主独立发展道路。

  展览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的未来将向何处去?文明的发展带来进步,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与忧患。当今世界对未来发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鼓舞着人类勇敢面对并承担自身的责任。中国与非洲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各自拥有独特的关于自然、人类、真善美、生与死的古老智慧。中国传统典籍《易经》中记载,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古代思想家认为,忧患总是蕴藏着生机,“生生不息”是一种至高的真理。本次达喀尔双年展中国主宾国展览作为非洲古老文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东方回响,将基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沉淀与发展路径,呈现出“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文化愿景。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一览:

邬建安《素色的面具》225cm×260cm 雕刻水牛皮 2018

邬建安《素色的面具》250cm×260cm 雕刻水牛皮 2018

  邬建安《素色的面具》236cm×265cm 雕刻水牛皮 2018

  邬建安一直专注于使用直接而诚实的方式,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形式剖析精神世界。在《素色的面孔》系列作品中,他试图将艺术的语言延伸到精神分析和社会学层面。

  几乎以原始形态呈现的皮张是《素色的面孔》系列作品的基底,创作的手法也很直接,即在泡涨变软的皮张上切割、戳刺,留下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切口,待牛皮完全脱水干燥后,在正反两面细致地添加色彩。在设计这些切口的时候,艺术家试图预先控制牛皮切开后作品的最终形态。但在牛皮干燥的过程中,切口会被拉伸、放大,有机材质的天然属性让人为设计和创造的切口形状变得面目全非,创作过程仿佛在与牛皮进行博弈,并与自然规律合力创造了最终的作品形象和样态——整张牛皮越来越像古代玛雅、迈锡尼文明的面具,又像石器时代被提炼和图案化的面孔图腾。人类造物的结果更像是一场因缘际会,而非全然凭借预期、设计、追踪或强力就可以得到。

邬建安

  邬建安,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他的艺术思辨和视觉创造,核心在于借助那些看似远离今日生活的情境,表达人类文明历史中永恒的部分,唤醒人内心感受中隐秘幽微却宏大磅礴的潜意识,进而引发对时代和人的反思与观照。

  2017年,邬建安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他的作品先后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森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并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陈曦《内 - 外系列之五》230cm×195cm 布面丙烯 2018

  陈曦《内 - 外系列之六》 160cm×300cm 布面丙烯 2020

  “2020春天,我们无处可去,每日只能环绕社区小径,我看见了初春的玉兰,它每年都在,我却好像第一次惊异于它的美。随后的日子又看那淡紫色花瓣开始发黄干瘪,慢慢飘落一地。接着迎春花的娇黄,桃花的浓艳一夜间绽放于一派寒意中。然后是嫩绿的柳叶伴着渐暖的春风开始温柔的摇曳起来,大地苏醒生机如常。到了5月,满墙的月季花开始争奇斗艳,色彩浓艳姿态各异的花朵灿烂夺目。我每日的散步只会因为观赏这些花草而稍感轻松,没料想还会因为一季花的生命起始而伤感。而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完全没有因为人类的悲惨遭遇而改变或放慢节奏,在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才清晰认识到自然界无可阻挡的力量,也感受到人类的脆弱和我们个体的无力。

  在这遭受重创的世界里,艺术最好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陈曦

  陈曦,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作品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邀展:“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等多个大型群展。 2011年举办“被记忆”、2016年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办“所以记忆” 、2018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逃跑的兔子”、2021年举办“规则之外-陈曦1990-2020”等重要个展。1993年获“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学术奖,多年来作品在海内外持续频繁展出。

  李洪波《半圆木》 130cm×23cm×12cm 纸、胶、颜料 2021

  树,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不同的地域和生长环境造就了树木不甚相同的性格及样貌,不论是松柏的挺拔抑或是垂柳的婀娜,或参天入云或妩媚依依,世人皆熟识而视为常态。人们在自然中繁衍生息,便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山石、花草、树木的解读中,而树木特有的灵性则常常令世人以情寄之,以之自鉴。进而希望其成为有情生物。作品中的“木头”是由纸质材料制成,表面看似惯常的“木头”却是由纸一张张粘连而成,通过拉抻、扭转改变了其固有的外形,抛却了其硬梆梆的质感,在其原有的坚忍挺拔之中融入了更多的轻柔多姿。这张驰、回转间也正体现了有情世界的多变和无常。

  李洪波《教具系列—荷马》 45cm×34cm×70cm 纸 2016—2017

  “教具”系列作品中的主体形象都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雕塑,它们曾被翻制成石膏像,广泛地应用在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教学里,几乎每位学院派艺术家都曾在求学时代长久地描摹过这些经典石膏像。李洪波借用经典艺术形象,以洁白的纸张粘合并雕刻完成。作品的静态外观看起来与石膏雕塑几无二致,但内里却因纸张特殊的链接结构而拥有了丰富的可变性。深植其中的能动性让观众可以将李洪波的纸雕艺术作品拉伸、扭转并还原,这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同时也成就了李洪波的艺术语言。

李洪波

  李洪波,1974年生于吉林,199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系,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近期展览包括:日本北阿尔卑斯大地艺术节(2020-2021年);库里蒂巴双年展(2019年);银川美术馆“中国制造——李洪波个人项目”(2018年);81美术馆个展“花海”(2017年);法国昂古莱姆纸博物馆个展“标准”(2017年)等。

  卢征远《过去的即将到来》系列 70cm×30cm×26cm 汉白玉 2015—2019

卢征远《过去的即将到来》系列 45cm×45cm×15cm 汉白玉 2015—2019

卢征远《过去的即将到来》系列 42cm×58cm×17cm 汉白玉 2015—2019

  采用写实的雕刻手法,营造出一个蓬松而饱满的“枕头”。藉由轻盈的羽毛飘落的印迹,使坚固的大理石上出现柔软的褶皱,呈现了轻与重、硬与柔、真和假的对照效果。作品营造的语境提供了语义的开放性、多义性。

卢征远

  卢征远,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参加巴西库里蒂巴双年展、澳大利亚邦迪海岸公共雕塑节、上海国际双年展、深圳国际雕塑双年展、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等展览,作品在德国波恩当代艺术中心、罗马当代艺术馆、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智利普罗维登西亚文化中心、葡萄牙里斯本艺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国家大剧院等地展出。

  谭勋《彩虹中国计划》 220cm×570cm 艺术微喷 2017—至今

  谭勋《彩虹 2#》 135cm×98cm×117cm 彩钢板、铆钉 2018

  在飞速变迁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临时建筑材料“彩钢板”被广泛应用。2017年末,谭勋利用其工作室拆除下的彩钢板,创造性地制作了第一件以其为材料的“彩钢石”作品,命名《彩虹》。

  此后,艺术家以“彩钢板”为线索调研了中国各线城市的发展与现状,并将其延伸为一个更加庞大的《彩虹—中国计划》,数十块“彩钢石”以当代艺术的姿态穿行于中国各大城市之中。

  《彩虹中国计划》可以看做谭勋在自我创作逻辑基础上的又一次跨越式转型,通过当代艺术的介入方式,对同样“跃迁”式发展的中国社会做出的积极回应。由此,该作品既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物证,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精神纪念碑。

谭勋

  谭勋,1974年生于河北保定,199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家、当代艺术家,涉及领域涵盖:雕塑、装置、绘画、影像及展览策划等。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部长、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会员 (FRSS)等。其作品参加百余场重要学术展览与众多大型双年展及国际电影节。作品展出并收藏于国内外众多知名美术馆。

  章燕紫《奋进之一》 80cm×80cm 综合材料 2019

  章燕紫《奋进之二》 80cm×80cm 综合材料 2019

  章燕紫——“通过观察花朵的内部细节,我进入辽阔的宇宙。

  感受到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宇宙,无限宽广,可以遨游。也许,世界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一层,无穷无尽。

  我们可以对着天空呼喊,世界很大;也可以对着地上的一粒沙低语,你的世界也很大。

  每一粒不起眼的沙,一个细胞,一个看不见的单位,都充满着张力、欲望,都在膨胀着,这是我在一朵花身上看到的。

  宇宙在膨胀。

  章燕紫《荷尔蒙—菱形》 124cm×124cm 纸本水墨 2019

  章燕紫《荷尔蒙—正方形》 124cm×124cm 纸本水墨 2019

  荷尔蒙,就是激素,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

  奋起活动,是本能还是意志决定?

  荷尔蒙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某些东西,当它在我们的身体里时,我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从身体里消退时,你才能看着它慢慢远去的身影,稍微看见它的样子。

  我看见的荷尔蒙,五彩斑斓。”

  郅敏《山》 120cm×60cm×60cm 陶瓷、金属 2021

  作品用抽象形态表现山,以复数叠加的艺术语言,塑造山水。陶瓷选用霁蓝釉,仿佛是青山蓝天的辉映。以少聚多的组合方式,则是郅敏对于中华传统汉字“永字八法”构造原理的创造性吸收,就像中国的汉字由八个基本笔画组成,中国的建筑由单个榫卯结构叠加,建构成一个可以无限复制和重构的结构,在呼应中国文化重构与组合的原理的同时,也应和着世界开端的内在深意。

  作品中的小片陶瓷单体种类多样,像羽毛、鳞片、亦或是果实,卵子,细胞。小片单体一个个附着在特定的形体之上,是向自然生命的多样性进化致敬,也是对自然万物宏大生命力的礼赞。

郅敏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博士导师,兼任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作品《地方》获住建部“2012年度全国城市雕塑建设优秀奖”;2020年,作品《鸿蒙》获“明天雕塑奖”金奖、年度大奖;2021年,作品《舟》获“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壹美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过10次个人展览。

  康蕾《乐园2021. 世界》 200cm×140cm×3 布面丙烯 2021

  艺术家选择仙人掌作为画面描绘的主体形象,阐释生命的状态。新冠疫情以来,现实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乱,人们普遍经历了心理重构的艰难。画面以明亮的粉色作为主色调,透出艺术家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期待疫情尽快结束,世界在一种全新的秩序中重启。

  画面中的圆形空间独立自洽,暗寓平行空间的可能性,在心理层面建构一种远离自然生长秩序的新时空。圆内的人类和小动物们表达了想要留住流金岁月的情绪。

  艺术家将作品命名为《乐园2021.世界》,表达了对2021这个年份超越时空的恒久祝福。

康蕾

  康蕾,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多次举办个展,作品曾于巴 库里蒂巴双年展、北京国际双年展;加拿大UBC亚洲中心、巴黎AISA NOW、巴黎大皇宫、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巴拿马运河博物馆;德国、智利、西班牙、乌克兰、美国、俄罗斯、巴拿马、白俄罗斯、哥斯达黎加、丹麦、澳大利亚、秘鲁等地的艺术展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东艺美术馆、AISA基金会等艺术机构收藏。

  《荒原计划08.02.2019》是刘商英于2019年进行的“荒原计划”项目中的一个片段,这也正是他迄今止遇到过挑战性最大的绘画项目。整个计划发生于零下二十度的新疆罗布泊,在无差别的荒原中,环境以方向感缺失的形式包围着,环绕的视野也同样没有分别。无法铺平的巨幅画布、风沙、粗粝尘土与颜料的黏着,使身体行为的参与成为一种被唤醒的原始本能。来源于自然场域的裹挟给艺术家带来了绝对强度的启示。面对沙尘暴的侵入,刘商英从开始的被动变得主动,寻找出一种在绘画中与环境的共同参与。艺术家完全舍弃了其余的工具媒介,最终用手来主动达成了这场角力般的对话——“我将画布铺在无际的荒原上,与之对应的是身体本能意识的复苏,我抚摸大地,在画布上留下感知的印迹。”

刘商英

  刘商英,1974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工作生活于北京。2011年之后,他先后多次深入西藏阿里、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罗布泊等地进行野外现场绘画项目,并在2017年后的个展中连续将现场绘画系列放置在真实自然场域中探讨绘画与自然的关系。刘商英不画风景,他在风景之内绘画。他以苦行的方式将自我融入到原始自然之中,用身体和行为建构多维度的绘画场域,从而试图进入由绘画行为创造的“第二自然”。

  “月光”这一概念在传统东方文化理解中具有强烈的视觉暗示和丰富的诗意内涵,它既是高度视觉的,又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版画《月光》以数字源代码生成 RGB 黄色,使用对应的 Pantone 印刷色再现了这一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单一高纯度渐变色。色彩覆盖于程序语言之上,采用铜版及丝网印刷技法重新建构和诠释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时代背景下“月光”的形式和可能内涵:深藏在现实世界之后的数字语言以一种可见而又不可读的矛盾形式显露,仿如一首神秘的数字之诗借助渐变的色彩和凹凸的阴影逐渐显见。作者通过虚拟代码语言和传统印刷这两种鲜明而又矛盾的艺术形式,在幻想与现实、科学与艺术,传统与当下之间展开对话。艺术家使用铜板凸印创造性地探索和拓展了这一传统艺术技法可能承载的全新内容和意义,一轮皎洁的月光,展现出那些凝聚我们的共同的幻想、期待和困惑。

  吴帆(左)   彦风(右)

  彦风和吴帆各从事数字媒体和视觉传达两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领域背景。

  彦风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综合绘画专业、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AAU新媒体艺术专业,并获得双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吴帆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研究生院平面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为艺术家创作组合,他们跨越具体的专业藩篱致力于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深入探索社会与生活的当代美学, 专注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和研究,以及跨媒体艺术设计实践等。

  王川《冶铜》 113cm×78cm 艺术微喷 2018

  王川《丝绸之印》 113cm×78cm 艺术微喷 2019

  这四幅作品来自“历史”主题创作。近年来对历史的兴趣愈发浓厚,在不间断的四处游走中我试图遇见心目中的“历史”并为他们拍照,其中很多是在博物馆里,而另一些则是偶遇。整个序列包含了“像素化”的图像和“正常”的两种类型照片。对我来说这是个重要的视觉结构,对应着我对于历史形式并存的基本态度。——王川

  王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未来图像实验室负责人。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在北京艺门画廊举办“燕京八景“、”再聚焦:龙“、”彩“;2014年在天主教辅仁大学艺术学院艺廊,台北2020 策划”并行:历史与当下“,在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1 策划”寻迹“双个展 ;2015 年在广州红专厂艺术区策划” 执像—摄影2 X 6“;2016 年展在台北中正堂中正艺廊策划” 无界 — 台北国际摄影界大陆艺术家联展“,在纽约贾维茨中心策划” 泛|东|西—中美摄影联展“;2018年策划 ”teamLab★未来游乐园“大型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承办单位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单位

塞内加尔共和国文化和新闻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内加尔共和国大使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