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 10:56:45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金铜佛
通常指表面鎏金的铜铸佛教造像。后作为专门的艺术类型,将鎏金的、纯金的、以及表面不作任何处理的铜铸佛像,都统称为“金铜佛”。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的装饰技法。即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器面而不会脱落。
莲瓣形和舟形背光
背光
佛像身后加铸的一层莲瓣形成舟形衬托物,亦称“举身光”。有的与佛身合铸,有的分铸可脱卸。其形式有莲瓣形和舟形两种,前者底部圆润,后者底部呈直角状。背光的纹饰以火焰纹为主,间有忍冬纹或连珠纹带。早期的纹饰多作浮雕或线刻。隋代金铜佛多用透雕形式,唐及其以后的金铜佛则少见有背光的作例。
头光
佛像头后表现出的圆型光环。有合铸与分铸两种。合铸者即在背光上表达出来,用浮雕或线刻形式;分铸者一般多在不用背光的前提下产生,形式以透雕为主。早期佛像以合铸头光为主,隋代后则出现分铸透雕形式。其纹饰有两类:一是同心圆的多层光环式;二是莲花形式。
佛座
即佛像的座子。立佛以下踏莲花座为主,有仰莲式、覆莲式、仰覆多层式等,早期以单层覆莲座为主。坐像以须弥座为主,早期为矩形须弥座,两侧浮雕两狮,也称“双狮座”,稍后即有束腰须弥座出现。
四足方式佛床
即佛座下的高台。有高式,低式;有四足方床式和壸门式之分。常见的是四足方床,早期低足,足部粗实稍直,稍晚足部伸高,且渐外展。入隋则足底端放宽,内角呈尖锐状,并有二床大小重叠式出现。
壸门式佛床
壸(kǔn),古时宫中巷舍间道。佛床以足部相连呈框状,习惯上称为“壸门式”。这种形式的佛床以唐代金铜佛用得最多,早期在西魏时曾出现过,但是个别的作例。壸门式高床内框常常饰有火焰纹。
发愿文
即金铜佛座床或背光表面镌刻的铭文,因其内容多施主阐发愿望,故名。早期的铭文内容甚少,北魏中期渐多,入隋更甚。唐宋金铜佛却少见发愿文。
最早的金铜佛
1956年湖北省武昌莲溪寺校尉彭卢墓出土的佛鎏金铜带饰,是迄今为止中国金铜佛的最早作例,推测其创作的年代为三国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
最早有纪年铭的金铜佛
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造释迦牟尼佛铜像,是中国金铜佛纪年最早的作例。
最重要的出土资料
1973年8月,陕西临潼纸李通灵寺址出土金铜佛240件。
1983年9月,山东博兴崇德村出土金铜佛101种。
1984年3月,陕西临潼武屯邢家村出土金铜佛300余件。
最有价值的金铜佛
最初有纪年的金铜佛,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释迦牟尼佛像和菩萨像。
繁荣期的北朝佛像,如1924年河北正定县郊出土的午猷造弥勒佛鎏金铜像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隋开皇四年董钦造阿弥陀佛三尊鎏金铜像
隋开皇十三年阿弥陀佛三尊鎏金铜像
上海博物馆藏隋代阿陀佛三尊铜像
鼎盛期的隋唐佛像,如隋代阿弥陀佛三尊铜像,传世三件:陕西西安出土开皇四年董钦造阿弥陀佛三尊鎏金铜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开皇十三年阿弥陀佛三尊鎏金铜像;上海博物馆收藏阿陀佛三尊铜像。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