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2021成都双年展|“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学术交流会,探讨艺术与城市共融新形态

时间:2021-12-28 19:15:24  来源:99艺术网

  作为疫情以来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2021成都双年展以“超融体”(Super Fusion)为主题,自开展以来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从2021年12月开始,成都市美术馆围绕本届成都双年展推出不同内容的学术峰会和公教活动,使双年展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大型艺术事件。

  2021成都双年展通过不同维度的议题设置,寻找中国当下社会与国际热门话题的联结。主题展共分为“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与“美育共线”8个版块,从艺术思潮、建筑营造、生态意识、时尚趋势等不同侧面展现“融”的视觉表现;同时,力求从全球与在地、城市与精神、观念与技术、青春与创造、生态与美学、传统与前卫、民族与文明等具体议题切入,呈现一个跨领域、多层次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发展图景。

“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现场

  12月21日上午,“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报告厅召开。交流会由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蓉,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李川,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程等重要嘉宾出席现场。

  本次学术交流会是对成都双年展学术主旨与文化意义的理论阐述,向艺术界介绍了双年展的策展理念,尤其是各展览版块所体现的策展叙事特征;同时也是对双年展与成都城市发展的关系的回顾与阐释。

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致辞

  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在欢迎辞中表示,基于关心成都市新建美术馆未来的营运和发展,2021年成都双年展在12月19日举办了“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听取了嘉宾们近年来关于中国蓬勃发展的美术馆领域的学术建设、藏品积累、美育传播、标准化管理和可持续性营运的经验,以及专家们对于未来的预判。而在今天的学术交流会上,由于考虑到8个版块的策展人所设置的问题方向与范围具有特殊性,因此会议邀请8大版块的策展人分别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发言,希望能够给观众与同行更为丰富的视野,来思考今天的艺术问题以及艺术的未来,并从他们的行业洞悉和个人专业的经验做法,对当下艺术的创作和语境、尤其是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获得建设性思考。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蓉致辞

  会议开始后,首先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田蓉,从成都的历史和文脉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田蓉说: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首批艺术文化名城,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2300年的建城史,素有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的美誉,成都从2160多年前的西汉文翁师学以来,开启了师道既尊、学风至上的悠久历史。

  今天的成都历史与未来辉映,古典与现代交融,时尚与浪费合并,传统与开放共生,是一座独具人文魅力和现代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座独具生活美学和生活气质的城市。成都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榜首,连续6年蝉联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全球著名的举世智库,全球化与世界城市智库发布了世界城市的排名,成都已经跃升为世界城市的b+级,在中国大陆上榜的城市排名第5,全球城市排名第90名,最近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发布了2020年中国古都城市国际影响力评估报告,在全国的27个古都中,成都列北京、西安之后,排名第三。

  2008年奥运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和世界热烈期盼,天府艺术公园将艺术置于自然景观,用艺术来定义公园,体现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和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展现了艺术和城市发展交融并貌的大美格局,更好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喜爱。

  本次双年展以公园城市盛典超融体为主体,以文化艺术为纽带,以展览推动更多的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城乡规划建设,展示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为国内外艺术家搭建了一个高品质的交流平台,架起多元文化沟通的桥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响应与探索,在提出美美与共的当代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21成都双年展中每个版块题目都有一个“共”字,这既指向了艺术创作实践上的共识,也指向了不同范畴中事物的和生命的共生,通过“共”的形态体现“融”的理念,则是这次展览的最大特点。在展示方式上更是打通了美术馆的内外空间,使艺术品与整座城市彼此交融。”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致辞并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题为《融以贯通——2021成都双年展的策划理念》的主旨发言中谈到:

  “在今天全球新冠疫情阴霾未散,人类社会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形下,成都双年展于两座新建的美术馆落成之际与公众见面,这是中国抗疫取得战略性成果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每天有5千多观众走进天府艺术公园、走进双年展,这堪称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全球未有之艺术盛会。由此,我们更值得一起探讨一个展览、一个艺术展览、一个被称之为双年展的艺术展览对一个城市的价值和作用。

  2021成都双年展的总主题“超融体”,体现的是我和策展团队对于今天中国文化重要特征的一种思考,其中包含三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双年展与举办的城市也就是它与地域方位的关系;第二,双年展与本土艺术也就是与中国艺术新的发展特征发展趋势的关系;第三,双年展作为一种国际的艺术盛会,与全球艺术的多重联系。

  成都今天的城市建设正在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这一方向规划新的蓝图,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更新,更多是发展观念的更新,成都的城市更新作为住建部的21个城市更新的样本,已经全面布署实施,可以展望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在整个城市更新的这波浪潮中能够成为一个楷模,在我看来,成都城市更新的最大特色是在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下开展有机更新,在老城优化和新区布局、园林植被与社区提升中打造人文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魅力之城,其实所有这些方面都要使我们来思考在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建设中人文的作用和人文的价值。

  在刚刚举行的第??次?代会、第?次作代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艺的历史?位”“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民拼搏奋?创造美好?活的时代”,希望???艺?作者“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河之美、?化之美”“创作更多满??民?化需求和增强?民精神?量的优秀作品”。

  总书记今年在考察清华大学时还指出:要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从文化角度说,每个城市都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加强文化保护、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的问题;二是要通过艺术融入城市,用美的形式语言来装点城市的景观,这是城市更新的两个重要方面。

  所以这次双年展首先要考虑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关系,由此提出“融”这个主题词,融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交汇,交融,这种交汇交融既构成斑斓绚丽的多重色彩,更是激活不同创造因素在碰撞中的能量。我们要认识艺术观念、形态、媒介和语言之间的融合,需要认识艺术创新与城市文脉之间的融通,需要认识艺术现场与公众参与的融洽。

  第二,要通过双年展来展示当下艺术的发展新趋势。双年展本身要建立一种观察我们今天艺术现象之间融合的视角。

  第三,要解决好成都双年展和国际艺术发展趋势间的关系。在近几年,尤其在疫情蔓延的时代,国际上很多展览的主题、策展理念跟我们不谋而合,例如大家都在探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话题。同样,综合性的艺术创作也是一大趋势。在科技艺术上,更是要和环境、空间等等相结合,在本次成都双年展中,新媒体艺术很受成都观众的欢迎,这说明成都观众有对科技艺术这种前沿艺术形态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新的形态的艺术应该如何更好的发展。同时,这次双年展也展示了很多以绘画语言为基础的作品;还有跟文化遗产有关系的、双创形态的作品;有与时尚和青年文化相关的作品,还有很多公众艺术作品。我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与国际艺术语言及趋势同步的。”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方振宁线上发言

  随后,独立策展人、艺术家方振宁在题为《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的发言中将主题分为“城市”、“建筑”、“艺术”和“未来”四个部分。在他看来,今天的“家园”更多地用来指代全人类共享的世界、乃至人类与所有生命所共栖的星球,方振宁谈到: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橘赋》有有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说的就是成都,他说“古成都美其家园,江陵重其千树”,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公园城市吗?我这次的主题是TOD,以公众交通为基础以不依赖汽车的社会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简称为TOD。它是要建造一种充满活力、宜居、可持续性社区的快速增长趋势。

  成都TOD的城市战略位于中国城市之首,因为在成都专门有关于TOD的展览馆,这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绝无仅有的。那么成都TOD的总纲要是什么?就是从2017年以来,成都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格局,与TOD的概念完全符合的,并以此指导成都未来20–30年的城市综合开发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令人向往的远景。

  成都已启动实施21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包括轨道交通引领发展的城市典范,公园城市生活场景的示范社区,人城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区,智慧宜居的新活力社区等。除了TOD和相关的艺术项目之外,我们的版块也关注未来的城市形态,以及不同文化设施可能对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城市公园的环境形态对未来儿童的影响等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题为《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文化特征》的发言中介绍了科技艺术的发展以及在本次双年展中的体现。他表示:

  “首先,我们要回答什么是科技艺术。科技艺术是一种艺术门类,它优先要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创作艺术。其次它要思考科技发展所塑造的崭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崭新的人类情感,并设法用人文和艺术的手段,去消化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第二,科技艺术除了是一种艺术门类之外,还是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和视野。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科技艺术,艺术史是跟技术史深的交融起来的。

  第三,生态艺术在最近成为科技艺术社会化的典范。我们不再一味的谈科技发展,而是开始反思科技发展的问题,我们在谋求社会介入艺术也不止是帮贫困家庭带孩子或捐钱,而是要用科技手段来扶贫,所以这里出现了科技艺术社会化和社会艺术的科学化,而它们交汇的领域就是生态艺术。

  第四,是科技艺术向基础教育和城市空间的全面渗透。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媒体艺术和互动艺术,此外又通过与互联网结合获得巨大的数据量,发展出了数据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人工智能艺术。还有生态艺术和生物艺术,以及和设计更加密切相关的、可以称之为智能制造的科技艺术的能力等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技艺术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创新力的重要指标。科技艺术让创新的两大引擎,科学和艺术一起来起作用,并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产生非常深刻的关联。”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发言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在题为《与城市共生的公共艺术》的发言中认为,要将艺术放回到自然与生态系统中,重思人、艺术、自然、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他表示:

  “现代城市的标志就是强调视觉性,现代城市所带来的新的交往方式、居住环境,势必会带来新的变化。本届成都双年展迪安先生根据成都的特点,提出是以彰显人文为主的策展理念。成都的城市性格就是老城与新区并建,传统与前卫交织,以超融体为主题,从全球与在地、城市与精精神、观念与技术、时尚与创新、生态与美学、传统与前卫、民族与文化等时代议题出发,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现艺术跨领域、多维度、高层次的融合与联通展现双年展的远景。这代表了成都迈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行动和决心,所以成都双年展一小步,可能是未来成都的一大步。

  在此我重点谈下艺术的生态转向问题。当下的艺术已经由图像越来越多向生态转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党中央对资源环境约束的决心,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我们把艺术放到自然当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的关系,首先它是倡导一种全球的生态观,通过生态艺术引发全球共识,引发人们对于生态的关注,通过艺术作品来唤醒大家爱护我们的家园。通过看艺术作品就会潜移默化对大家有影响,艺术走向公共空间,同时也走向市民记忆深处。与城市共生的公共艺术终极结论就是要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题为《美术馆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表示:

  “首先,是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与城市的连接。美术馆作为社会的公共空间,既是一种有形的物理空间,也是内容生成、观看、展览交流与艺术教育的发生场所,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精神空间,历史空间,展示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生场所。

  第二方面,美术馆作为城市智识创新的驱动力。我们都知道智识是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信息和信息集合,而智识是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能力与思考判断为特征,从哲学层面说,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象征,从心理学层面说,它了解人们认识世界的高水平。美术馆最主要的使命是建造文化艺术价值,其在当代已经发展成为思想、批评、建议、创造以及永恒不断的重新定义的试验场,通过与其他领域学科之间的协作和衔接,不断想象,构思,形成考验和构建一个新世界。

  第三方面,美术馆带动城市产业的升级。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美术馆具备直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直接转化力,一方面能够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经济,另一方面从更大范围的城市经济角度,美术馆作为直接的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已经得以验证。

  最后,回到此次成都双年展“超融体”这一主题:美术馆作为艺术与社会的交汇地所在,是城市和公众获得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更是城市融合力的重要体现,今天的城市发展不仅仅需要美术馆,而且需要从规划、定位、功能、角色,重新建立对美术馆的认知,从建筑的地标作用到利用生产的创新和开放程度,从美术馆对于产业升级,城市品牌的引领带动。我们是在共同探索美术馆的未来发展,也是对美术馆在未来的角色展开更为广泛的思辨与实验,美术馆建设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因艺术的存在共享美好,在中国的新时期建设中要充分认识美术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挖掘其所蕴含的智识能量,及艺术赋能共同推进美术馆和城市的共谋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纪玉洁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纪玉洁在题为《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交互》的发言中认为,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她表示:

  “首先,从整个双年展的展览内容看,“时潮共燃”作为“超融体”8个板块中的一个,它探讨的是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之间的交融共生的关系,以及这种交融互动下所蕴含的关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潮流艺术、时尚与传统、高雅与通俗、文化符号、艺术公共性和艺术形成等话题,这其中有很多与年轻人息息相关。

  第二,从城市人群圈层的角度看,成都是天府之国,也是时尚之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成都创业、工作和生活,两千多岁的成都呈现一种年轻态,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成都被评为吸引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的榜首城市。在成都生活的年轻一代人很有想法的,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探索精神,也充满创造力和活力,向往艺术,追求时尚,潮流,现代感和国际范。

  第三,成都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商业和消费是构成成都城市文脉很重要的一部分,2020年成都的社会消费品的营收总额达到了8000多亿,在其中对于时尚和设计产业的消费就非常突出。

  第四,从成都的艺术生态来看,青年艺术和新生代艺术也是相当的活跃,政府对青年艺术家大力扶持,各种青年艺术展、青年艺术节层出不穷,这种良好的艺术氛围也使得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当代艺术有了认知上的准备以及良好的接纳度。

  最后,“时潮共燃”的提出,还离不开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判断,及社会文化关切的主题考虑两个维度。版块内的所有作品,无论是从色彩还是形态上,都想让大家进入展厅后有一种共然的状态,能够穿梭于我们的展厅,去感受当代艺术与时尚潮流、设计的交融与互动,同时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去真正理解和热爱艺术。”

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发言

  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在以《传统活化与城市记忆》为题的发言中,强调了从全球视野角度出发讨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他谈到:

  “从全球的视野角度,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今天我们无法回避的主题。但是在面对传统的时候,你到底是以本土的立场去思考传统,还是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立场去面对?再有就是文化比较与共生的立场。

  首先,我们把传统放在一个历史和共识性的状态以后,它所呈现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倘若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考虑,传统应该是四位一体的,体现在物体形态的气味的层面,体现在交往生理层面,体现在伦理规范制度层面,最后它是审美与气质,与艺术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其自身的边界。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的传统?我们今天说的传统有几个时间维度,一个是老的传统,是1840年以前的,或者说是中国古典时期的传统;第二个传统应该是1840年以来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第三个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到1978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考虑到在一个广义和狭义的传统中,我们如何去思考我们的展览,我们如何去邀请我们的艺术家,如此来回应就是这个话题当中涉及到的多种问题。

  倘若我们认为传统是四位一体的话,从物理、生理和审美的层面,他都有可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价值。所以整个第八个板块的策划,我跟策展人,我跟李珂珂试图思考,在当下集中地呈现、转化及应用到当代视觉文化形态中去,将当代意识、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融会贯通引入一个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的语境。

  我们确实能感受到2001年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尤其近十年,高质量的内涵和IP的打造以及文旅的结合,在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记忆方面,艺术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越来越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而传统资源的继承保护,创新和绵延,在艺术建设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一座城市来说,传统积淀着历史,散发出浓郁的文化与本土气息,而艺术则为城市带来活力,使其赋予时代的审美的文化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贾蕴博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贾蕴博讨论了《生态艺术与城市可持续》的话题,他谈到:

  “生态艺术是基于生态理念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实践,以达到改善生存环境,修复生态功能,宣传环保理念等目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跨学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态艺术具有典型的跨领域的融合的特点,与今天的超融体的主题是紧密相关的。生态艺术的从业者包括艺术家,科学家,文化学者,工程师等,他们在修复生态环境,包括在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层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包含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改善城市的公共空间,第二个维度是提升双方的生活质量,第三是打造公共文化事件,第四是城市生态美育的新模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则详细介绍了全球双年展的历史发展,并围绕着《双年展与城市振兴》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他谈到:

  “一个城市需要美术馆,美术馆的主体就是展览,但是在展览的形态和结构当中有一种展览叫双年展、三年展或文献展,这种展览在世界范围如此的广泛和举办,其实恰恰说明双年展的特殊意义,而且通过数据研究表明,双年展可以给一个城市的面貌带来改观,带来城市影响的传播,也带来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光是绿色的,还要有人文的魅力。双年展的意义是一种融合状态,就像我们的主题一样,可以把不同的人、文化、地区和历史都融合在一起,双年展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整个城市的繁荣,它是一个集合的群体效应。当然双年展对城市产生互动,不仅有公众的互动,还有方方面面的互动,这就是双年展产生的效应。双年展和城市的振兴、城市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蓝庆伟发言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蓝庆伟在题为《地方审美密码与成都的艺术生活方式》的发言中讲到,本次成都双年展17场平行展与主题展共同形成了同频互动。他表示:

  “为什么要有平行展?我们知道主题展就是在主题有选择性的符合主题的一种论证与呼应,那么平行展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同频互动,与主题展形成超融体。

  怎么做平行展更好呢?我们这次实现了第一开放鼓励的态度,第二机构参与,第三机构提名,还有青策计划。我们这次的平行展的策展人普遍都非常的年轻。

  那么平行展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呢?首先,以双年展为主旨,与平行展交出了一种成都市民的旅游文化节目。第二个就是艺术的丰富业态。我们知道双年展的主展的主题性,我们平行展进行了多种业态和形式的补充。第三是城市的同频互动与文化自信。我们密码有什么呢?有以下六点:

  首先,展览空间上,结构多元,全程互动,涵盖了高校、艺术机构、艺术社区等多种形态空间。

  第二,在艺术家的邀请上,以成都为中心,成渝双城互动,西南联动,全国参与的格局。

  第三,在展览内容上形成多元媒介,艺术互补的特征。

  第四,在展览受众上形成一种多层次,全方位,参与性的状态。

  第五,是在美育与互动共生、专业与趣味共存的公共教育板块。既有专门的专题研讨会,也有针对少儿、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

  第六,在艺术影响力上多点互动,辐射全城。

  最后,成都的审美密码和城市生活方式有哪些?它的密码从艺术上来讲,是多流派、多方向、自由生长的状态;从文化传承上它既有地域性,又有传承性。我梳理了三个与审美相关的密码,与艺术非常贴切的三种方式:第一个就是层出不穷,并且引领趋势的艺术家;第二个是多元互动,且实验践行的艺术空间;第三是热情参与且享受美育的市民。”

  最后,资深媒体人张欣宇也作为媒体代表进行发言,从媒体的角度对成都20年来的发展,以及双年展与媒体传播的发展,进行了第一视角的呈现和总结。他表示:

  “成都的当代艺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那个时候成都最知名的艺术家还聚集在玉林,但当时成都的艺术活动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了,公众媒体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也因此激发了公众对于当时成都当代艺术的愿景。到了21世纪,成都的大型公共艺术活动在民间开始兴起,从大型的集中商品展卖到现在发展成为艺术公园以及现场的美术馆形态,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关注大型公共艺术活动对于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所产生的影响。

  过去来到双年展现场的观众,大部分是艺术爱好者和学校的学生,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观众群体已经辐射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型艺术活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艺术的活动是在狭小的美术馆,狭小的画廊里的现状,让很多的市民第一次体验到了像逛市场一样被各种类型的艺术品包围的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新鲜感在以往的艺术活动是体验不到的,而公众媒体这个时候是把双年展作为一个事件,而不是作为一个学术性的展会进行关注和报道,从而影响更多的公众对于艺术活动的关注。

  而在未来,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希望,能否让这样的公众艺术活动更多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是否有更多空间和参与的方式让公众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一个大型的公共艺术活动能够成为整个城市所有人的节日,而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城市当中的人群对于艺术的关注和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会带动这个城市人们的发展的变化。”

“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嘉宾合影

  双年展的精神内核是公共性,它不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大的物理空间对公众开放,更要形成一个精神空间与公众展开对话。2021成都双年展各主题版块的策展人们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会阐释策展理念并表达了重要的学术观点,向公众展示了他们宽广的学术视野与人文关怀,以各自的经验和知识探讨了艺术本体、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城市,以及艺术在全球中的地位、发展和面临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各个学者与专家的意见与看法,激发人们关于艺术的观点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共同面对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的新机遇,和在不同时期新的艺术生态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学术交流会的举办,同时也是让当代艺术成为一个参与者更多、和社会联结更紧密的领域,将社会性、艺术性和学术性融合在一起,生成了新的艺术文化价值,以产生更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2021成都双年展也将陆续推出的学术活动以及公众教育活动,致力于让更多观众能参与到艺术中来,让艺术与社会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社会、艺术和学术的融合,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