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6 15:59:26 来源:中国艺术报
碧翠浓春谐趣园(纸本设色) 王明明
园林幽境,纵目宅心;譬以丹青图绘,诣趣各异。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居幽采真——北京画院园林主题作品展”于12月3日至1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精选出北京画院山水组、花鸟组、人物组、油画组的画家所创作的园林主题作品65件套,涵盖中国画、油画等艺术形式。与此同时,展览还呈现了园林实景原境、画家思考感悟以及古人所作园诗、园记等。
可居可游,幽境中寻传统之本真
《论语》中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在园林艺术中更见其趣。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文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以及建筑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艺术。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中国古典园林在本质上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亭台阁榭、曲桥飞廊、云墙月洞……俨然是一幅畅目悦心的山水图卷,令鸢飞戾天者息心,经纶世务者忘返。古往今来,中国园林寄托着文人们的精神诉求。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出世与入世、修身与治国,园林成为文人雅士聊以慰藉的心灵栖息地。
此次展览的主题源自《庄子·天运篇》,诗云:“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在古代,道德修养达到至高境界的人,能够顺应客观,无拘无束地遨游于山水之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圃之中。“采真”意为顺乎自然,展览希望向观众传达古代文人士者们在遭遇现实羁绊壮志难酬之时,沉浸于一方壶中天地,遁心自然、与清风明月相伴的志趣。
在中国逾千年的传统绘画中,“园林”是最重要的创作母题之一,为历代名家反复描绘。其中,传统雅集图、行乐图、别号图、纪游图等,“园林”成为它们的背景。这些艺术作品强调表现高尚志意,抒写着文士的生命情怀。画家将士人养德润身、坚定志向的抱负图写于山川图景中,承担起了建构理想人格的重要使命。然而,如何以当代视角审视和表现“传统园林”,创作出与新时代同行兼具个人独特语言的园林绘画,成为北京画院画家群体思考、实践与探索的方向。
访古探迹,画家再现心中桃花源
2003年,北京画院策划组织了“北京风韵”大型系列主题创作、展览及出版活动,邀请全国著名画家对于北京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创作。历时六载,共计举办六届展览,其中“园林胜景”篇,即以极具人文历史内涵的古典园林为呈现主题。延续园林绘画创作的传统,近年来,北京画院组织画家、理论家及工作人员赴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活动,足迹遍及浙江、福建、江苏、江西等地。苏州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环秀山庄、网师园、寄畅园、惠山古镇祠堂、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兰亭、厦门园林植物园、温州雁荡山、英雄故居等名胜古迹,其优美的景致、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古典艺术元素,成为画家学者创作、研究的构思源泉。与此同时,画院诸多画家长年持续关注北京园林,将写生创作的重点聚焦于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风格形态异同之上,更深入地挖掘中国园林文化体系。
一直以来,北京画院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去思考与梳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在采风考察途中,画家们与当地文化艺术机构的画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对谈和学术研讨,探索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北京画院画家心怀古意、深扎园林、静观细察,带着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完成了大量具有鲜明个人风貌的园林题材作品。在此次展览作品中,既有古人造园移步异景、动静结合的景观描绘,也有对于园中小景景致的特别关注;既有寻迹故园追忆生命流逝的情感记录,也有打开思绪拓宽创作维度的精神表达;既有南北方园林艺术结合对比的直接表现,也有写生与创作笔墨语言的探索和转译……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画家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认知,更具象化了当代人心中对“桃花源”的向往。
然而,画家们笔下的园林绘画,不只是对景写生的美学再现,更多的是寻求个人与民族历史的交融、与古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共鸣、与生命记忆中情感原点的链接,可以说是承载着画家个人价值取向的景观理想。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