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中国国家画院探索 中国画写意性的“高峰之路”

时间:2021-12-16 15:59: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针对当下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12月3日至7日,“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一)”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展览由中国美术报社、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以“写意性”为研究切面,试图分别探索与呈现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各个时期出生的艺术家于“写意性”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代际特征。

  作为“高峰之路”系列展的首展,本次展览围绕崔振宽、李宝林、陈家泠、江文湛、胡正伟、王有政、姜宝林、赵振川、郭石夫、吴悦石、郑百重、程振国、王西京、龙瑞、陈永锵、冯大中这一批“30后”“40后”艺术家的写意性笔墨作品展开。

  “中国画不管是水墨还是工笔,都体现了‘写意’精神,写意强调的是以形传神,即‘形’是次要的,抓住精神、抓住内涵是首要的。在当下提出中国画的写意性研究,我觉得非常及时,虽然写意是个老课题,可以说每位中国画的创作者一生都在践行着对写意的探索,但有关写意的内涵仍有很多问题留待探讨。写意在当下怎么发展,我认为就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要笔墨就是要传统、要写意,要现代就是要把古老的中国画转向现代的中国画,把古老的写意性转向现代的写意性,写意的本质不变,但是形式语言与观念一定要变。因为中国画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审美取向,表现我们伟大的时代。”参展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姜宝林说。

  “写意”是与“写实”相对应的一个描述中国画学特征的概念。就“写意”的具体所指,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吴悦石表示:“‘写’就是倾泻、‘意’就是心上之音,能够倾泻心上之音,才叫‘写意’,而并不是说形式上的‘简’与‘繁’,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读懂‘写意’。当下在探讨中国写意画精神、高峰之路的过程中,有种种声音,其实都是对的,大家都在探索,只有通过展览,让大家的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能够在一起碰撞,才能逐步摸索出哪一条迈向高峰的道路是正确的。”

  当下美术业界所理解的写意主要是从绘画的艺术特征来看待的,但这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所说的更多是笔墨,以及笔墨的境界格调。那么今天的写意其最终落脚于何处?我们为什么要重新重视写意呢?对此,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认为:“首先,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中国画在吸取西方优点的同时,中国画的语言从某种程度上也丢掉了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今天我们强调写意,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今天的画家把画得潦草当作写意,认为这是真性情的一种体现,但传统文人却是反对潦草的。今天之所以谈论写意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已丢失了写意,这就需要通过问题的探讨,正本清源地讨论中国的写意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汲取外来艺术养分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写意性”不只是原来中国画所言的“笔墨”,但又不能离开,如何将“笔墨”化解为当下使用的“写意性”以进行更宽泛的介入与融合,这便是“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的目的和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