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历经6年,走过大半个中国,他完成了这场行为艺术——《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画册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1-12-14 18:45:25  来源:艺术中国

宗其香 漓江写生  1978年

  文/许柏成

  20世纪的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们,由于特殊的时代格局与际遇,在徐悲鸿倡导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引领之下,形成了一种行走式的写生与创作方式。他们关注平民大众生活,赞颂祖国壮美河山、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留下了一幅幅记录时代风貌的珍贵画作。

宗其香的写生笔记与地图

  宗其香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画家,作为徐悲鸿最为欣赏的弟子之一,他能力全面且极富创造力,是最早用西方绘画改良中国山水画成功的画家,特别是他的夜景山水,成为中国水墨画史上首屈一指的创造。他一生走遍祖国大地,留下了大量兼具艺术与研究价值的写生作品。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现场

  或许,宗其香先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竟有人仅仅凭借画面中提供的信息,以摄影的方式重新追寻他的足迹。这个人正是宗先生的儿子——宗海平。2019年9月至11月,“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的展览在势象空间展出,这个展览虽然规模不大,却以独具匠心的策展理念和展陈方式,成为当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展览之一。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现场

  展览将宗其香的写生画作与宗海平的摄影作品布置为画框的两面,从展厅的的天花板上垂吊而下,每一件画作与摄影的贴合,正是父子二人足迹穿越时光的一次重逢,观众穿行于光影丛林之中欣赏一帧帧美好的画面,也在如同在寻觅并见证着一次次情感的汇流。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现场

  展览的空间设计师刘翔担任了《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画册的设计师,历时2年多,这本颇具分量的画册终于出版,他把展览空间的设计理念也融入到了书的设计之中:画册共收录了104组绘画与摄影的对比,也采用了一面是宗其香先生画作,一面是宗海平摄影的方式,画作页标注着年份、尺寸、材质等信息,摄影作品的创作信息则标记着拍摄时间,并记录了当天的天气。精确到秒的经纬度坐标信息从纸背隐约透过来。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画册

  自2013年开始,每逢寒暑假,宗海平便携妻子、女儿踏上了寻找宗其香写生痕迹的旅途。根据宗先生的写生地点,分为北、东、南、西四个方向,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重庆、云南、广东、广西等省级行政区。因为仅能通过画面内容和简单的题记来寻找线索,一路充满了不可预知。因而,在每一次寻找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和好心人成为难忘的经历。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书脊

  有在西单好心却无意指错位置的大姐,也有凭借丰富驾驶经验进行云南万里行的张大哥,在云南瑞丽边境感动得让夫妻俩流泪的小卜哨(傣语:意思为“小女孩”),广东沙面用童年记忆解释景观变迁的大姐……回看整个过程,宗海平说:很多时候我在一个地方只认识这一个朋友,而就是这个朋友在拍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持我们完成这件事。在他看来,这是一场由很多素不相识共同完成的一件行为艺术,正是宗其香先生的写生过程把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他承诺会每一位参与到这场追寻之旅、帮助过他的好心人记录在画册中,并送他们一本画册。如今画册正式出版,他要寄出近100本。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中的观众留言

  这本厚度超过4厘米的画册的前后面都留有一些“空白”页,其实上面的内容需要特定的角度和光线才能看到:观众在“绵延映像”展览上的留言、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好心人的照片……这些内容以若隐若现的方式收录在书中,观众的阅读过程也是一种对“寻找”的体验。

《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内页

  从一个灵感的萌发,到一个充满温情的展览,再到这本沉甸甸的画册,历时近9年,宗海平先生与父亲宗其香的对话暂告一段落。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真情告白,更通过地理空间的位移、真实场景的参照,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宗其香先生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身体力行的探索与基础研究,为未来研究宗其香先生艺术的青年学者们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根基。

  艺术中国专访《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作者宗海平

  艺术中国: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摄影?

  宗海平:摄影是从小就喜欢。1946年,我父亲与孙宗慰、齐振杞一起从位于重庆石家花园的“中国美术学院”来北京,追随徐悲鸿先生。到北京之后,徐悲鸿先生常带着他到外国使馆,结交外国友人,也办展览,当时买画的都是使馆的工作人员。他当时觉得相机好,就用卖画的钱买了一个相机。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还用那个相机。所以摄影是我从小的爱好,是自学来的。

宗其香桂林猫儿山写生,1978年

  艺术中国:最早是什么想法让您去追寻父亲的足迹进行拍摄?

  宗海平:2013年的3月份,刚过了春节之后,我父亲的一名学生给我母亲打电话,说“重庆有个展览里有宗先生一张很大的画《嘉陵江上》,你让海平查一下”,后来我一查还真有这么回事。然后当时我只有一个朋友是在重庆涪陵,他帮我找到了介绍这个展览的报纸。我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跟人要一个这张画的电子文件,以备后来出版用,但联系了几次,文件都不合适,后来干脆我自己去拍,我也正好没去过重庆。

  到重庆后,我的这名朋友从涪陵到重庆机场接了我,他特别有心,给安排在嘉陵江边住,附近有一个地方叫洪崖洞,说你父亲当时画画肯定经常在这里走。当我们从酒店出来走到江边,我一看就愣住了,脑海里立刻反映出来一下就是我父亲曾经画过的《嘉陵江畔》,感觉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现在这些高楼。晚上主办方请吃过饭后,我们再到江边看夜景,那天我特别吃惊,今天的夜景和画上完全不一样,全是红红绿绿的招牌和霓虹灯,我突然就冒出这么想法:我要去把我父亲写生的地方都找出来,去重新拍一遍。

宗海平拍摄成都老南门桥  2014年

  艺术中国:当时是希望与父亲有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吗?

  宗海平:一开始没有想这么多,当时就很简单,一个是想呈现几十年间的变化,另一个是我想做一场展览,但展览通常都是面对专业人士,大众不一定对绘画真正有兴趣,但是他可能通过照片和绘画几十年来的对比,对他有一个更直接的触动,因为里边会有些有趣的故事。

宗海平拍摄嘉陵江口  2016年

  艺术中国:经过整个过程,对宗其香先生的绘画您有哪些新的认识?

  宗海平:我感觉他是一个特别细致的人,通过他的写生,我会发现某一个东西,它现在还在,只不过原来它很小,现在变成很大。比如颐和园写生作品里的一棵小树,这对我确认地点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不是美学上的东西,但对找确定画面是一个非常好的事。

宗海平再拍成都老南门桥  2017年

  艺术中国:当您完成了这件事情,如果您能告知宗其香先生,您会说什么?

  宗海平:在宗先生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过他一首现代诗——

为了一线希望,

我才努力向上。

振作精神,开发思想,

把人生的学问都记在心头上。

得意时是这样,

失意时还是这样。

  意思就是我们踏踏实实做一件事,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直往前去,就毕竟会有收获。

宗海平与女儿宗润琪在玉龙雪山取景  2014年

  艺术中国:您未来还会把这个追踪继续下去吗?

  宗海平:我在路上的时候有一个想法,30年之后,我带着孩子再走一次,把这个事做一个彻底的了结。如今距离第一次出发已经快10年了,20年我后就80岁了。可能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跟我们差得很远,但我从内心希望将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从第一代的绘画,到我这一代的摄影,未来的路可能会更宽。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