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4 18:35:5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1年12月5日,由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主办的“新物种V——演化与谱系”展览在成都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幕,也是“新物种”展览自2017—2021年连续举办的第五届展览。在2019年的“遗传与变异”以及2020年的“突变”二级命题之后,2021年赋予其最新命题为“演化与谱系”。展览现场集中呈现了21位艺术家共计30余件作品,立足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创作个案,针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生存体验,展示了当下大环境中中国青年艺术家们多元化的创作。
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领导
及川音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集体出席展览开幕
本次展览在“新物种”大主题下,实际上并非一个“生物艺术”展,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展。摄影、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穿插其中,而真正赋予其独特意味的是,在成都这座与众不同的城市环境中,一场多重形态的青年当代艺术作品集中呈现,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当下世界及中国问题的呈现、反思及内省。
吕小帅作品《候》展览现场图
八千谷少儿美育作品展览现场图
傅玉作品《黑气球》展览现场图
展览多样的风格与形式引发人历史上的联想,在1969年的瑞士举办了一场极为特别的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上的作品形式涵盖了装置艺术、贫穷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但展览未将作品以特定的逻辑相关联,并置于确切的主题之下,其中的展示更以作品—过程—观念—情境—信息为共同特征,呈现了一场形式极为多样又极具创作性的展览,后来这个展览成为当代艺术展览中的里程碑,也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独立策展人”的基本雏形。
时过境迁,在中国这个极为复杂的艺术环境背景中,在东西方文化混杂、技术殖民、社会分化、技术、虚拟现实的混合生态中,“新物种”展览在异托邦文化的认知构筑中被提出。这是人和动物、人和机器、自然与非自然形成的异托邦,在这其中,新物种似乎成为在高度同化的社会中的异质力量,当新科技文明与自然人和传统社会文明越来越对立的情况下,新物种得以产生。我们无法完全预料未来社会的准确变化,而在艺术家的领域中,却能用作品对其回应。
胡志鹏作品《碎片系列》展览现场图
杜彪雕塑作品展览现场图
田野+李勇作品《2019–2020》展览现场图
正如本次展览策展人魏言所言:在这个展览场景中,呈现的是思想和独立的话语,是对艺术个案的反思及价值认定,是技术与应用上的创新。希望它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把今天文化和艺术最敏感最富争议的问题罗列出来,而保持一种“质疑”的权利。同时策展人也在与展览同名的学术文章《演化与谱系》中系统阐述了“新物种”概念的产生与衍生,详尽呈现了展览学术研究构建过程。
展览策展人魏言于开幕现场发言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之中,被迫观看投射在石墙上斑驳的光影,囚徒从未看过洞外的世界,而把墙上的光影当成永恒的真实。当一个囚徒偶然挣脱枷锁走出洞口时,才看到真实的世界。
然而囚徒到底是留在洞外面对无法预见的危险,还是回到虚无的洞内?洞外是不辨方向的真实世界,洞内是不可自明的负重前行。事实上,洞外洞内尽管轻重各异,但都不可承受。
张兰坡作品《赤·壁》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张兰坡的摄影中,巨大的黑色山洞内晨昏不辨,绝壁上几十条栈道、断桥和钢缆,不知来路,也无去路,它们都在石壁前被切断。唯有一条无尽的吊桥直插天际。其下在石头漩涡旁是许多撞做一团的船骸,洞底散落着希腊神庙的柱石堆和东方御花园的石栏杆围着的更深的黑洞。
作品中交织着未知的危险,命运与欲望、历史和身份、残酷与光明混杂其中,观者不禁最终将目光投向洞口外光明却未知的不明世界,让人想到洞穴寓言中的困境。加上作品颇有中国传统意蕴的名字——赤壁,不言而明的道尽了的曾经的荣盛兴衰,历史的古今流变,而在其中,谁又是被束缚的囚徒?
社会交往成为人类长期历史进化的结果,而在一张包容人际交往与行为规范的动态网络下,什么是社会的共同期待?一方面,个人经验和行为准则,在这张大网之下,成为常识的产物。而另一方面,私人化的日常交往和感知,往往又能编织出最具象征性的共同世界。
戴劲作品《圈子》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戴劲的《圈子》作品中,选择了中国当下最常见的“屏幕”——微信通讯录中200位朋友的头像,将其装载到翻页机中后,随着翻页机轮换翻页,呈现出一个数字化的圈子。
戴劲作品《圈子》在展览现场
作品简洁、直白、却不粗暴,在当下繁杂畸形的艺术圈子之中,微信通信录中的朋友头像之后,是一个个隐秘而庞大的群体,曾经鲜活而充满温情可观可感的朋友,成为作品中一个个身份不明、形象模糊的“新物种”,而个体自身也在其中逐渐被异化。
C.sth艺术组的作品立足于不同两代人的生命成长体验,两组不同风格的小房间,分别代表着两代人对于小时候最具代表性的记忆场景。在两个不同风格的洗手池的底部,通过屏幕看到对方房间的景象。两者的并置与对比令人反思,在当下人际交流的冲突和碰撞中,我们对于身边人是否真正理解?重新审视自己对他人行为思想的武断判定。
C.sth艺术组作品在展览现场
C.sth艺术组作品在展览现场
C.sth艺术组作品在展览现场
人类生活在一个足以用自己的知识消灭自身的时代。人类变成新景观的生产者,生活四处有科技与文化的痕迹,在异化的风景中同样异化的人类,去挑战一切可能的边界。
齐涵作品《星际风景:未来考古》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齐涵在作品《星际风景:未来考古》中,以人工智能机器的视角在探索一处没有生命体特征存在的环境,试图去营造一个“景观”,这里有象征物,也有现实世界的投射,以及考古遗迹的片段。影像作品中几乎没有“人”的行为痕迹,充满了理性的疏离感。
邓筱作品《奇点》同样将目光移向外太空,意图再现出宇宙中神秘的“奇点”: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在这里消失殆尽。
邓筱作品《奇点》在展览现场
Obscure 艺术组在《边界探索》中用各种不同高度人工化的材料、媒介,创造一个全然模拟的自然景观,山川与流水、落日与丛林,这个可居可游的“山水图景”中,真实与虚拟的边界逐渐模糊不清。
Obscure 艺术组作品《边界探索》在展览现场
Obscure 艺术组作品《边界探索》在展览现场
战国·庄子《庄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意思是说,游乐人纷纷攘攘,观赏那绝无虚假的情景。
何利平作品《行成法》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何利平的作品《行成法》以一种近似荒诞的、虚无的哑剧形式进行的表演。行为似乎是在一个超现实的梦境之中,没有合乎逻辑的对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无妄”在此处既是绝无虚假的情境,又分明是意义真空的现实。作品的主题不是它的寓意,也并非仪式感或行为规范,而是行为本身。不在场的我们,缺席的人类与上帝,不真实的世界与精神上的空白共同并置。作品展现出梦幻又真实的现状,是不可捉摸、模棱两可,自相矛盾,是发生在普通日常生活中的威胁。
姚聪作品《数》中,妆容精致的人物闭着眼睛,炎热的天气使她发汗,皮肤的毛孔与褶皱的质地更接近于她置身的黄褐色石碓。在石头与肉体之间,苏醒与沉睡交叠出现,伴随其中的是一场无尽的行为——数着并不存在的钞票。
姚聪作品《数》在展览现场
作品的出色与动人之处在于,给观者带来了表面直白的联想——似乎是对于金钱的迷恋;但却同时引发出多重含义:是人与其背后自然关系的拉锯,是人与自身欲望的拉锯,与巨大资本力量的拉锯,更是人在当今消费至上的社会中,从肉体到精神的异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讽刺性的呼应了展览的主题——“新物种”——精神的挽救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乎成为了新的物种。
姚聪作品《数》在展览现场
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韩易非+韩忠作品《光导体——天问系列》在展览现场
作品《光导体——天问系列》是一对父子艺术家的共同创作。塔身来自雕塑家父亲韩忠《天问》系列雕塑,儿子韩易非将“光导体”技术融入其中,即在中空的塔身中制造水雾的灯光装置。系列作品本身颇有意味:传统和科技的会面,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传承,那塔中闪耀的依稀的微光,俨然一座中国巴别塔。
韩易非+韩忠作品《光导体——天问系列》在展览现场
展览“新物种V:演化与谱系”试图本真的呈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试验场,这个混杂着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跨界因素的现场,投射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们真实的生命体验。当态度成为形式,当疫情成为常态,艺术家作品中的“新物种”无疑成为一个个情绪与科技交织的非典型案例,折射着生动的精神图景。“新物种”系列展览今后将有怎样新的衍生和转向?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更多展览现场图:
韩易非+韩忠作品《光导体——天问系列》在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主办机构:
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
承办单位:
成都时代美术馆
协办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美研院
四川音乐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参展艺术家:
C.sth艺术组 Obscure艺术组 陈晓军 戴劲 杜彪 邓筱 傅玉 何利平 韩易非+韩忠 胡志鹏 刘恪 刘鹏 吕小帅 彭倩 齐涵 田野+李勇 姚聪 张兰坡 张悦琳 朱篱
少儿美术参展项目:八千谷少儿美育
策划:魏言+八千谷展览策划组
统筹:宋卓怡
策展助理:李联波 王善春
外联和媒体:马甜甜 张艳
展务团队:吕静 王龙 兰茜茹 胡豪 冯廷祎
特邀撰稿:余玥 刘恪
数字藏品代理:成都众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数字藏品发布平台:ODin Meta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05日-12月19日
开幕时间:2021年12月05日(15:00)
展览地点:成都时代美术馆(成都锦江区华熙LIVE528商业A区G层)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