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2 19:13: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轻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很不错,常有骄傲之心,活到今天才发现,自己很多东西没学到,还正在学。这次办这个展览也是向大家汇报,自己几十年画了一点画,写了一点字,请大家多多指教。”这是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文心墨韵——邵大箴艺术展”开幕式上,邵大箴先生的谦逊发言。
实际上,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史论家和美术家,邵大箴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深受敬重。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邵大箴美术研究成果的大量珍贵文献,以及近年来创作的中国画和书法等作品100余幅,全面回顾他的艺术人生。
邵大箴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一生致力于美术史论研究,出版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希腊罗马美术史》《欧洲绘画简史》(与夫人奚静之合著)等著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将邵大箴的学术与艺术成就提炼为7个关键字,即“教”“编”“译”“著”“评”“绘”“书”,总结邵大箴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丰硕的学术与艺术成果,更在于他的艺术史论及艺术评论直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健康发展,是一位能与新中国美术发展脉搏息息相关且与时代时时共振的思想者、学者、教授、艺术家。
此次展览通过学术梳理,展出了反映邵大箴自20世纪50年代留学伊始至回国后,分别在介绍西方美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当代美术评论和教书育人4个方面丰硕成果的珍贵文献、实物130余件。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邵大箴给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上课时讲授希腊、罗马、埃及等国美术史的讲义》珍贵手稿原件,以及《论毕加索的艺术》《印象派:美学观念及其他》等重要论文手稿,《世界美术》1979年第1期(创刊号)等。展览还展出了同样是美术史论家的邵大箴夫人奚静之在美术史研究、教育及理论建构方面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对于邵大箴在艺术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其学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表示:“邵大箴先生撰写的大量文章、专著,既有对西方现代艺术和美术思潮的介绍,也有对当代中国美术问题的研究,他的艺术观点与艺术见解,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主流观点的代表。他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艺术发展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回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览展出的邵大箴绘画作品则是其在艺术创作实践方面的成果。邵大箴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之作,以水墨为本,略施淡彩,无论大幅小幅,都有信手拈来的逸兴和从容写就的灵趣,充满地道的“文人画”风仪。他的书法作品风格也极为独特,简淡自然,含蓄内敛。其中很多作品将书法艺术与自己深厚的艺术理论阐述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邵大箴先生有一句话,‘纵向吸收、横向移植’,这在他的理论著述方面得以一以贯之,在其笔耕墨韵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看来,邵大箴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成就,是互为有益补充的。“在点画勾陈之间、点线墨彩之间,他找到了那种愉悦、自由的境界。邵先生从理论转向艺术实践,对丰富他的艺术理论起到非常重要的润色,这个润色不仅仅是对理论而言,也是对艺术而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表达的是那种自由的心性,又熔西洋绘画、印象派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于一炉。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带着一种欣欣然的、完全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不严格追求每一笔的来路。邵先生的墨韵,体现了现代中国文人绘画的特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冯远说。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对邵先生的学术贡献当作专文专论,而他的绘画作品也是他艺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他的‘双管齐下’,让人领略到他的全面学养和艺术才情。在他那里,‘画’是‘写’的补充,而‘画’更是‘文’的体现,他躬耕的‘墨田’是他的‘文心’的又一方驻守之地,其中的气象、气韵、气息无不与他的治学精神一脉贯通,又以抒发胸臆的笔墨语言展现出高蹈的情怀。”
范迪安认为,邵大箴对中外美术见多识广的视觉经验是他动笔作画的资源优势,但他更深谙中国写意绘画“中得心源”的原理,只要动笔就应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他对自然山水的踏访观览累积起来的感受感知也足以丰富,但在画作中表现的是文化上的“心居”家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表示,邵大箴的画有文气、有趣味。“邵先生的画有一种文气,满目秀语,恬恬诗心。他的画有浓墨,黑云翻墨,天风海立;有疏笔,白雨跳珠,苔痕点点。无论浓墨抑或疏笔,都蕴含着一种简约和洗练。邵先生的画,趣在笔意。他的笔一边黑密浓重,另一边疏朗简约,但都圈圈点点,有动于中。有时漫不经心,仿佛戏笔,任性率意之间,正在伺机寻变。一旦意之所至,一点精神在微茫之间,绽然跃出。这正是他的白描、素描的乐趣。文心立画心,墨韵生雅韵。邵先生的画,以简远的笔墨,把我们带入当代文人绘画的意趣之中,从那里辨识率性绽放的力量,于天地往来中共享艺术的心灵归舟。”许江说。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