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0 16:06:01 来源:艺术中国
海报
2021年12月4日下午,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北京星典影城主办、张雯和李志强担任总策划,高远策展的《流动的景深》在北京星典影城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中的绘画、影像和装置作品分布在星典影城三层的休息区,观众在观看电影之余就可以欣赏到本次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展。
本次展览是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传媒与艺术理论系学术指导并策划的持续性学术项目的第一次亮相,是北京高校学术资源的向社会文化空间的输出。这个项目旨在拉近北京高校与社会公众的距离,通过当代艺术展览进入非美术馆、画廊的公共文化空间,拉近当代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展览现场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展览总策划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传媒与艺术理论系主任张雯、副主任李志强
策展人高远与参展艺术家何汶玦先生在展览现场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当代艺术都是在专业的白盒子画廊和优雅的美术馆中展出,在城市非专业空间,尤其是大众文化娱乐场所——电影院展出当代艺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还是较为少见的艺术事件。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介入非专业艺术空间之外的社会空间的一次可贵尝试。
本次展览的主题“景深”(Depth of Field、DOF)来自摄影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是图像中最近和最远物体之间的距离,它们在可接受的清晰对焦范围内。景深决定了入画的范围、形制以及内容;景深也可以出于技术或艺术目的进行取舍。换句话说,可视场域和展示方式决定了景深的对象和层次。
当代艺术走出艺术展示的专门场域,介入公共空间,就是景深的扩展和重新选择。公共影院空间为景深的讨论增加了更多可能性,展示其中的艺术家们的作品,都是与影视语言或者观看的流动本质密切相关,当代艺术与影院空间的结合,也可以看作是“景深”的游移和流变的过程。
嘉宾合影
“流动的景深”展邀请了一群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旨在探讨观看与视觉的层次、艺术作品展陈与空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当代艺术在白立方式艺术空间之外的公共空间展示的可能性。近代以来,西方经典的展示和再现话语逐渐开始被民族志与权力话语所左右。同样,本雅明意义上的“光韵”的消逝也与一种近代以来展示的权力关系息息相关。
展览现场
回顾历史,艺术作品的展陈与崇拜也是一个不断流动和互化的过程,本雅明就将艺术的全部历史归纳为一种崇拜价值向展陈价值转变的过程,艺术从以仪式为基础转向以观看的权力为基础;在现代展陈条件下,艺术作品的展示通过玻璃幕墙、围栏以及大规模的安保措施造成的距离感与不可见性,使古老的崇拜价值再度回归,作品往往在展陈的同时被崇拜。
在当下,迫切需要一种介入式的展示,一种流动性的观看,使艺术作品不再高高在上,融入大众日常的空间之中,且与新的展陈价值相协调。从本雅明所论的“流散”和“聚合” 之间的“游移”(Oscillation),引申到艺术作品的崇拜价值和展陈价值之间的流转;当代观看的价值取决于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和对公共空间的参与程度上,以及“流动的景深”之中。
研讨会现场
本次展览开幕前,主办方还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星空四季(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流动的景深—当代艺术展出品人曹剑平、北京工业大学传媒与艺术理论系主任、流动的景深—当代艺术展总策划张雯、北京工业大学传媒与艺术理论系副主任、流动的景深—当代艺术展总策划李志强、著名艺术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高岭;著名艺术批评家、《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著名当代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张小涛;北京德艺双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范晓伟;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邢莉莉;首都博物馆设计部主任李丹丹等专家学者与媒体人参与了本次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着艺术介入城市非专业展览空间、当代艺术展览的历史、城市公共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有效使用、当代艺术如何更好地与影院空间结合,当代艺术如何与观众有效互动、国家文化政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与发展出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付斌,阶梯
付斌的作品清除了关联现实诉求的光怪陆离,过滤各行其是的张扬情绪,留下的是自成一体的空间场景。在可能的运动轨迹里呈现穿透时间的寂静,在穿透时间的寂静中体现初生体验般的均匀性和规则性,是对人的孤独、简省的心灵的体味。
徐小鼎,城市肌理1
徐小鼎,城市肌理2
徐小鼎的《城市肌理》系列描绘了十几个大城市特殊的城市肌理。形成城市肌理的原因包含了地理、政治、宗教、民族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城市地图并不仅仅像其表现出来的形式那么简单,背后有深刻的内涵。徐小鼎的作品选取世界上一些极具符号化的城市地图作为表达对象,试图将这些城市肌理浓缩在多层纸雕带来的具有体积感和纵深感的平面中,用方寸之间的画面展现人类文明进行的痕迹。
徐小鼎,地景
艺术家徐小鼎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观看自然界中的人工痕迹,模糊的部分类似相机中的黄斑对焦框,人造风景和自然风景失去明确的界限,两者之间似乎融为一体。人类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看上去似乎占有了整个世界。但事实上,人类的历史相对于地球来说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承受着改造带来的种种毁灭和灾难,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这也是作品中将自然风景和人造风景组合在一起的原因。
孙晓晨,洞鉴旁观
《洞鉴旁观》是青年艺术家孙晓晨的相机系列。相机用来记录历史,但如今它们反而成为了历史的记录,这个看似真实、却充满荒诞的场景作品,激发了观者对逝去之物的好奇,也诱导观者反思当下,预测未来,督促观者去追问包括历史在内的一切事物的真相。
张小涛,溃烂的山水-云 亚麻油彩 300X200CM 2008-2010
当代艺术家张小涛带来了两幅作品,《溃烂的山水-云》表达了欲望带来的消费文化在当代社会早已成为某种合理化的自由选择,而作品却以腐烂之物作为比喻,将之放置到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意在用一种奇幻而荒诞的语调,描述现代化进程中灵魂与肉体所遭遇的双重困境。
张小涛,千里江山-普济寺,亚麻油彩 200x200cm 2016-2018
《千里江山-普救寺》借用了北宋名作《千里江山图》的图示,《千里江山图》描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渔村、野市、水榭、亭台,普救寺则是人所共知的产生爱情的地方,而在此处,这些引发无限美好的特定名词,却被用来建构一个异样的话语系统,其中既有斑驳的历史废墟,也有无奈的生存现实。
钟飙,电影绘画龙牌之谜
本次展览中,当代艺术家钟飙的作品为《电影绘画龙牌之谜》,作为同名电影的影画作品,从更高维度,以空间并置、时间错位的手法展现隐性关联的世界,在诸多显形之中勾勒具象、意象、抽象的一体关系,打破跟随时间之流缓缓推进的电影叙事体验。作品展示了绘画空间所构建的存在形式与意义的互文性和流动性,形成具有交叉融合美感的别样景深感受。
陈鸿志,巨口,材质:布面油彩 规格: 200cmX150cm 创作时间:2020
陈鸿志的作品在画面大场景的基础上再把人群比例急剧缩小,象征着一种对自我的审视,同时也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聚焦于人群在场域中的表达,汇聚了当今时代的个体、社会、历史,以及符号意义的多重讯号。并将个体经验融入社会的共通经验。将观者所能观察到的真实的一切表现出来,这是观者所处身的这个社会的缩影。
陈鸿志,非域之域7 材质:布面油彩,规格:80cmX60cm 创作时间:2020
陈鸿志的这批系列作品,画面中强调的光,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方面象征了快速,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借助过去来对今天的状况加以警示的意图。除了以光来隐喻记忆和遗忘的速度,还展现出一种古老精神的神秘性,想追求更加不协调的、象征着审判的光,扭曲的光能够产生奇异,以便达到对精神之光的寻求,而最大的隐喻就是光芒、希望。
何汶玦,看电影-月牙儿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个人创作的经验性存在往往表现为对某种生存记忆的还原。对于有过同样经历的一代人而言,何汶玦的“看电影”系列可视为常态化的历史补充,它是经过个人过滤后的记忆重构,是时代气氛的幽微传达。
桌面小组,斯理
“桌面研究”艺术小组简称“桌面小组”,成立于北京,团队成员包括:张哲溢、宋建树、王成普、冀川、朱玉杰。他们在电影休息厅树立起了装置作品《斯理》。工业、消费、弹性、无限变化……这些描述当下世界的关键词,凝聚于《斯理》互动、缠绕、伸延的空间之中,如同电影景深的瞬息万变,以不同方向的视觉,营造当下世界丰富的内涵。
祝云业,格式塔:斯托克
祝云业的《格式塔:斯托克》取材与圣丹斯电影节上映的影片《斯托克(Stoker)》。虽然影片的叙事部分充斥了性和死亡,但这两者只是艺术家要提取的因子。在重构于二维空间的画布时,拆解后的身体与同样被拆解、符号化的枪械、植被形成新的形构场域。那么此时的图像与背景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平衡性,“力”并没有被“双重呈现”。而同时,在性与死亡的跨度之中,出现了暧昧的危险和其他模棱两可的东西。
李波,天堂
李波带来了作品《天堂》,艺术家在玩导航的时候,发现了附近一个神秘的地方——“天堂”,于是抓起DV就冲上了“天堂之旅”。这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未知旅程,对目的地的期待模糊了旅途中的一切风景,也支撑着艺术家战胜了旅途中的一切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李波的作品展示在电影院的售票前台上方的信息屏上,完全进入到影院的氛围和逻辑中。
刘冠南,伟大的资本叙事
刘冠南的作品是《伟大的资本叙事》。作品阐释了资本的景观生产在新的世纪开辟了一种元叙事,即,对于叙事方式的叙事。《伟大的资本叙事》系列作品中的全部影像均来自互联网付费下载、并非艺术家本人的图像生产;全部声音来自作者对消费商场中的声音采样进行的再次创作。作品通过航海贸易、加工生产、商业策略、个人消费等影像的剪辑与编排,将“伟大的资本叙事”杂揉进新的叙事中,仿佛一首资本的“史诗”。作品展示在影院的外部,四季商业中心的挑空大堂,一个真正意义的消费场所,形成了在消费空间内部批判消费空间的“元批判”。
潘玥含一直对利用人工智能虚拟工具创作数字作品感兴趣。她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作品《进行中的工作》是通过研究绘画本体论和探索人工智能创造新艺术的可能性而进行的。借助算法,作品让观众在观看中国山水的同时,也窥探人的形象。人物形象的边界在山水中模糊,与一连串“大人物”的名字消融在一起。
宋康的作品《得不到的永远最好》以当代语境的话语台词为内容,以传统书法为形式,结合去中心化的自我消解的叙述方式将传统书法与当代生活体验相融合,试图通过自我尝试、自我更新来满足自我欲望的一个叙事过程来达到对电影院生活场景与感受力的表达,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潮流的书法艺术形态,完成对当代生活的幽默阐释。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2月20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