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7 10:44:25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4)“拈花一笑”孔令伟水墨画作品展
(2/4)《拈花一笑》 孔令伟 53×27cm 纸本设色
(3/4)《天目山下》 孔令伟 29.5×85cm 纸本水墨
(4/4)《杜甫诗意》 孔令伟 55×34cm 纸本设色
展览名称:“拈花一笑”孔令伟水墨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1/12/18~2021/12/26
展览地点:[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江城路369号-(赛丽美术馆)
主办单位: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
参展艺术家:孔令伟
承办单位:浙江赛丽美术馆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由笔墨可上升到对格调问题的讨论。有一个在复杂的、无限的感性世界中抽取出精微的等级差异,即为格调,这是心灵活动能力的证明。
我们的问题是:感性经验究竟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还是相反?在西方世界,对感性经验的探索促成了“审美”,或“美学”的繁荣。这种体验在十八世纪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引发了西方文明史的巨变——美感渐次成为宗教体验的替代物,为反理性主义现代哲学的崛起提供了天然滋养。十八世纪晚期以来,欧洲视觉艺术中的“如画”(picturesque)趣味,恰可以和文人对“笔墨”的偏嗜相互比照。笔墨二字,即意味着“性情”的彻底释放(所谓“身体的在场”),而格调则意味着对此类经验的调控,画家可以经由个人修养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系统,但同时又存在着精微的等级差异。
在感性世界中,我们可以获得比理性经验更丰沛、更充盈的生命体验,这个世界是心灵的世界,从逻辑上讲,这个世界是无限开放的,我们的想象力、感受力有多灵敏,那这个世界就有多丰富。那么,所有的经验都有价值吗?所有的经验都彼此相异,不可重复吗?中国人的经验是,这种充实的自由感需要在“古雅”的规训下进行表达,这里没有一个抽象的固化的标准,能参考的只是前贤留下的有限的遗辙。
我们歆慕古人的笔墨,其实也是在内心重新演绎古人的情感和情绪,我们调试手中的材料,观看图形、物象的生成,观看水、墨、彩色的变化,这又是和自我的一次对话,这样的赏画、作画过程,同时也是对散乱的信息进行召唤、筛选和确认。万象森然、纷至沓来,真正能在纸面上留下来的,恐怕只是那么一点点记忆。
以上文字,只是表达近年的一些粗浅想法,权作和诸位朋友的一次笔谈,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批评。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