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当代中国画展12月2日米兰开展 我馆研究员梁雄德作品入选

时间:2021-11-29 14:10:33  

  展览名称
  | 游:当代中国绘画展

  展览时间
  | 2021年12月2日—10日

  展览地点
  | 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杜里尼伯爵宫殿)

  画册出版
  | 展览出版同名画册,收入作者简介、作品图片等文献资料

  联合策展
  | 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当代油画

  协 办
  | 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游:当代中国绘画展”前言

  “游”,来源于庄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即指忘掉绘画技巧与思想,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作品本身之中,“游于艺”,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极大的身心自由,“游”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游”的另一层含意是指漫步在世界艺术之林,吸收他者的文明养分以使自身的精神内蕴更为丰厚。

  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尤其是油画,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同时在自身的文化习惯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下,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视觉语言与西方艺术融合接轨的同时,逐渐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质与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价值。当然,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同,导致在作品的指向上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所形成的轨迹,以及和西方艺术的差异性,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和借鉴的路径。

  因此,“游:当代中国绘画展”系统梳理当下中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在文艺复兴的重镇呈现给意大利公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让当代中国绘画穿越时空致敬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大师;并且是和意大利当代艺术展开交流与对话,让意大利民众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以及深入观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样态。

  本次展览将通过绘画艺术架起东西方艺术对话的契机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定将在中意两国美术史以及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艺术评论

  梁雄德画中有光粒子的颤动,有对比色的交叉温柔,有尺度的恢宏,有人类对自然的爱怜。他用过硬的绘画技术镇定地开凿出视觉上的一种极致,从而让从事绘画的同行发生感动,也让不事绘画的人们对画家这类人产生感动。戈壁,瀚海,大漠,胡杨。画家说胡杨代表了他的骨子。在戈壁里头,这种杨树顶着干渴和风沙,顽强的生长着千年不死,而死后又千年不倒,倒了以后千年不朽。听着胡杨的风,看着一波波的树影,梁雄德的脑海里思索着来过又走的文明。画家继续画西部的废墟。他平生第一次从村落里走出看到荒漠上的废墟时浑身在不住地颤抖。那天的感觉他今生是不会忘却了。

  ——倪军(鉴赏家、艺术家、艺术批评家)

  艺术是自然生长的生命,犹如沙枣树扎根于荒漠,雪莲开放在高山积雪的岩缝中。万物与天地之气相和,在共生的世界上显露着各自独特的美。看到梁雄德的作品,“你会感到他承受了太多的人生风雨,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艺术里程,从而洗净了人世的浮华而进入了深刻和成熟。”雄德对艺术是痴情的,他浪漫、倔强,对大自然神醉痴迷,已将精神全部融化于西域的景色中。作品混沌、苍茫,大有西域苍凉静极的洪荒之气和自然天成之妙。——刘巨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理论家、艺术家、艺术批评家)

  梁雄德,80年代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接受了高等艺术教育,受到庞薰琹、张仃、吴冠中等老师的影响,其绘画艺术植根于他所涉猎的敦煌丝绸之路美术资源,善写戈壁山林、大漠西风等西部山川风物。作为一个美术的拾荒者,梁雄德努力使西域的苍凉、奇特的地貌和古老的人文艺术带入新的、更新的世界,达到了古代与现代精神交融的境界。通观其诸多心血之作,新奇的景观包裹着历史的积淀,精彩的画面分割着时空的转换,浪漫的情怀交织成了生命的畅想。

  ——范迪安(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理论批评家)

  参展艺术家作品欣赏

苏公塔,布面油彩,90cm×195cm,2004

苏公塔,局部

  画外随笔《听风》

  梁雄德/文

  鸣沙千里,驼铃叮当。瀚海之寂,大漠孤烟;所到之处满目苍凉,一片静寂……

  起风了,百万哀兵嚎叫。天地尽头白浪滔天,万顷碧波如大地的颤抖,凝聚成浩瀚的旷野之气。轰隆隆天山雪崩,江河咆哮,大音充塞太空。无尽瀚海,波涛汹涌,激荡着灵魂与肉体的交响,组合成挥洒的气韵。虚幻境地,满目沸扬;狮群狂躁,万马奔腾。千古英雄的悲歌,人类命运的挣扎。有几人能品味出其中的美妙壮丽呢!

油彩造像-佛陀和佛菩萨,布面油彩,80cm×120cm,2015

  对自然气象的敬畏,生活的渴望,召唤出灵魂的灵魂随风飘渺,仿佛风声唤起的遐想,风声激起的灵感,风声荡起的烟云。天涯无极,日月太古,是风带走大地的沉默,是风传递着上苍的福音。风声,风的吼声,风的和声,风的交响乐声。在世人眼中也许算不了什么,在我却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万千气象,唯心所造。实可谓:仙风道骨,是禅,是佛,是道类真如;野鹤闲云,如是,如幻,如梦似观音。

油彩造像-金刚力士,布面油彩,40cm×37cm,2015

油彩造像-金刚,布面油彩,33cm×36cm,2015

  听风之妙当是远离世俗繁华,抛却荣辱利钝所为。清气若兰,灵性虚空,方可听闻有知与心共鸣。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夜深人静,孤身独处,呼啸的山风刮来,也会产生奇思妙想,如果风雨交加,就更有风味咀嚼了。

  其实风这东西最是多样而善变的,不同季节,不同方位,不同时日,不同气候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均有不同的表达状态。和风伴细雨,秋风扫落叶,风情万种,勾起世态千变万化。一夜春风,世界换来新面貌,一阵黑风足可令人做一场噩梦。文革期间,正值我的十年基础教育期;高中毕业,到了文革尾声,巨大的惯性仍将我冲向广阔天地回乡务农。记得曾在北滩使着毛驴车平田整地,改造山河。一日蓝天碧空,清风明月,西北上空突见黑云升腾,天体倒立;风云变幻翻滚着向东南迅猛而来,一派天塌地陷之势。人畜惊恐,慌乱中我们赶车急寻藏身之处,或沟或渠,或桥或坑,或树木丘石都成了劳动者(人民公社社员)栖身避难之所。转眼工夫,风头席卷,霎时天昏地暗,黑风实实在在吞食了眼前的一切。我那时尚小,惊慌和恐惧占据了整个身心,本能的自卫,匍匐在一个沟崖之下,不敢移动半步。如此黑风一直伴随着我对文革十年抹不去的印记……

油彩造像-佛和菩萨,布面油彩,43cm×44cm,2015

油彩造像-佛陀,布面油彩,50cm×42cm,2015

  二十年前,一风吹来春消息,改革开放了。冰消雪融,大地复苏。人民的心音,闻风而动的是中华民族盼望已久的思想大解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确乎是一夜之间的事,瀚海潮音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北国千山,天南地北,何等的浩瀚,何等的壮丽。我考上了大学,有幸在首都接受高等艺术教育。春风已度玉门关,二十年天翻地覆,龙腾虎跃,皆因人气所至,无限风光如诗如幻。

胡杨,布面油彩,37cm×54cm,2013

弱水河边,布面油彩,38cm×56cm,2013

大漠西风,布面油彩,40cm×50cm,2013

  风的奇妙,确如魔幻,神采飞扬极具“禅道”风味。来去飘然,全无踪影可寻;无法无天无定向,无形无象无长短。翻云覆雨,惊涛拍狼。其柔弱也如水性川流不息;滴水穿石,不在话下。我的书斋中就有几块经风吹雕而成的观赏奇石,呈现出剔透玲珑之态,造型奇异堪称艺术杰作。其石坚硬如铁,生长在戈壁大漠之中,名唤风凌石,据地矿专家称,此石已经风历二三亿年之功所为,顾名思义可贵。瀚海之中倘有奇特的雅丹地貌(俗称魔鬼城或风烛城),不也正是风吹千年的鬼斧神工吗?因此,我便觉得风与水似有很多相近之处。老子认为水是最近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向居低处下,“川谷之于江海”。其形态、色相、味觉皆存一个“无”字;无为而无不为。而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昔日诸葛借东风赤壁破曹,今日利用风力发电,造福一方。见风使舵,听风扬场。乘风破浪,皆与风有不解之缘。

  当然风和水一样也有魔性的一面,黑风、黄风,龙卷风之类与江河泛滥、山洪暴发同样常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灾难,使人类惊恐畏惧。风魔入世的幻化便成为“白色恐怖”,黄色风暴,伴随着妖风四起,使真理和正义遭受摧残,人性泯灭,令世界为之不安。就此而言,风不但具佛性、有禅性、近道德,与“魔”也仅一线之差别耳。

边城晓月,布面油彩,40cm×37cm,2013

弱水胡杨,布面油彩,49cm×71cm,2013

  沧海桑田,风雨同舟。跨世纪的超越是时代的召唤。信息科技、宇宙人生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国风,党风,民风,市风,世纪风,风风在耳。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宇宙风,风风妙音。

  呼啸山间,放歌天边。远远地地平线颤动着,幻化出千座城池,万顷碧波。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潮水般涌动着……

  地球文明必将驶向星际文明,多少年,多少时日人类无尽的梦魔。大漠孤烟,月色星光。你听,黄河在咆哮,长江在咏叹,使寂静的太空不时回荡着宇宙的交响:风——

  (此文作于1990年代,获全国散文大赛优秀作品奖,载散文集《新时代的花雨》)

丝路-火焰山,布面油彩,50cm×32cm,1995

故城,布面油彩,28cm×38cm,1998

千年胡杨,布面油彩,71cm×49cm,2013

西塞关城,布面油彩,42cm×26cm,2001

  梁雄德
  又名玄德,自号风山,笔名莫高,甘肃河西张掖(民乐)人。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其绘画艺术直接受教于吴冠中、刘巨德、钟蜀珩先生。深受清华学派庞熏琹、祝大年、张仃、李燕等大师影响,长期从事原始艺术,石窟寺、墓室绘画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致力于“敦煌画派”、“丝路画派”的开拓创新。同时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思想和探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