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万物皆可雕塑!这场作品展上,灯管、头发、毛绒人偶纷纷“入围”

时间:2021-11-21 16:32:01  

  今天(11月19日)下午,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的造型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展期一个月,将持续至12月19日。

  组委会自今年7月10日至9月10日,面向海内外进行作品征集,共收到来自中国、英国、挪威、丹麦等海内外国家及地区近500件有效报名作品。经11位初评评委的数轮盲评评审,最终,20位(组)
艺术家的59件组作品入围,最终将从入围作品中选出4位获奖艺术家和1位大奖获得者。

展览现场

  为配合加强疫情防控的要求,本次展览开幕式与“艺术新星演讲秀暨颁奖典礼”均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展览的对外展示主要通过线上进行。主办方、赞助方与评委通过视频致辞,艺术家演讲秀调整为演讲录播,艺术家们则将通过视频讲述自我的艺术历程、创作心得以及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

  “明天雕塑奖”创立于2013年,该奖项主要面向全国以及海外45岁以下从事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据主办方介绍,参展艺术家大多来自一流的专业艺术学院,有的已经和重要画廊、艺术机构展开合作,有的已成立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还有艺术家已参与过不少国内外重要展览和艺术项目。

朱仲鱼作品《失重童年》

  主办方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因受疫情影响,五位终审评委无法全部亲临现场审视作品,因此获奖艺术家和大奖获得者的名单只能在开展后择期公布。“评审是很严格的,不能仅凭线上看图片,五位评委一定要全部亲临现场,看完作品,然后才能给出自己的慎重选择。”

  五位终审评委分别是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中央美院教授吕品昌、著名艺术评论家鲁虹、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和四川美院副院长焦兴涛。

周巍作品《肖像》

  本次入围的雕塑作品总体呈现出的一个特征,就是进一步模糊了大众心目中传统的古典雕塑概念与艺术装置的界限,不少作品都运用了现成品的组合方式来表达艺术理念:放置在阳伞下仿佛在“度假”的人形大靠垫、毛茸茸的羊驼和“人偶”、绑缚了异形照片的“跷跷板”、排列出特定图案的灯光装置,甚至还有头发丝做成的轻盈作品和影像作品……

  著名雕塑家、四川美院副院长焦兴涛今天在现场看完了所有作品,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明天雕塑奖最早的名称叫做“明天当代雕塑奖”,从第一届到第九届,都十分强调“当代”的概念。“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就是持续探求雕塑艺术的边界。”焦兴涛说,“雕塑是什么已经很清楚了,但雕塑还可以是什么,则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杨牧石作品《扭曲》

  焦兴涛认为,雕塑艺术从古典时代发展至今,概念外延其实已经非常宽广,而其核心概念则始终未变——身体、时间、空间和物质。

  “所以不仅是装置,影像作品也可以作为雕塑艺术的一部分,因为影像的主体也包括物质。像已故的著名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的遗作‘包裹凯旋门’,也可以算是雕塑。”焦兴涛说,“事实上,还沿用‘雕塑’这个词,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找到能够更好地描述如今这个已大大拓展了边界的艺术创作门类的词,以及因为大众已经熟悉了这个词。在我看来,‘非架上’或‘非绘画’是对当代雕塑艺术更完整的表达。”

石冰、林仪的作品《在一起并彼此虚无的隔离》

  在此次入围的作品中,焦兴涛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对艺术家夫妻(石冰、林仪)
的作品《在一起并彼此虚无的隔离》。“这两位艺术家将他们的头发连接成网状,或缠绕在一起,既表达了一种私密的情感互动,也隐喻了疫情下人与人之间时常发生的被迫联结,很有意思。”焦兴涛说。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图据主办方

  编辑|段雪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