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蔡万霖个展研讨会,邀请你在yy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时间:2021-11-8 15:20:33  

从左至右:李斯扬、周婉京、彭峰、蔡万霖、林松、段少峰

  “yy”是艺术家蔡万霖推出的艺术形象,一经推出,这个眼睛空洞、无嘴无耳、看不出来年龄的“yy“就圈粉无数。

展览现场

  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这位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既是投资人、艺术机构发起人和主理人、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创业者、又是身负盛名的艺术收藏家的蔡万霖会创作这样“年轻”的艺术形象,而这或许正是因其有着多重身份,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让他更能洞察社会的发展,体察生活中百态的人物心理。所以在蔡万霖的作品里,虽然人物形象很单纯,但却以这种轻松的方式探索着深刻的社会话题,例如《内眷·鸡娃》《躺平》等等。也正因此,“yy”不仅是艺术家蔡万霖的自画像,更像是每一个人的自画像,照见“yy”,照见内心的每一个自己。

研讨会现场

  2021年11月6日下午,在798艺术工厂《YYDS蔡万霖的幻想世界》个展中,批评家和理论研究专家、艺术媒体共同参与讨论,其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峰、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林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讲师周婉京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李斯扬、策展人 段少峰和艺术家蔡万霖分别从各自角度对蔡万霖艺术创作脉络、创作特点与当代艺术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览现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峰

  蔡老师的作品让我想起我当年做的一个名为“超现实波普”的展览。岳敏君、方力钧、刘野等艺术家参加了这个展览,但我发现蔡老师跟他们不同。艺术的差别不在大的风格和样式上,因为大的风格和样式已经玩的差不多了,而是在很小的气质上的差别。

  首先岳敏君他们把自己的形象提炼成人物形象,让“他”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蔡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人物的嘴巴、耳朵都去掉,但是有一点不同的在什么地方?那种艺术不太追求绘画性,蔡老师的作品里边尽管把人物特别简化之后,还是具有油画的绘画性。

蔡万霖 重点培养

  第二,蔡老师的画,表面看起来是波普艺术,但是不超现实,而是一种现实。他跟现实紧密相关,每个画里面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样一个“现实性”使得蔡老师的作品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更强的根基。

  最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与其气质和个人精神世界是有一定关系的。蔡老师的作品纯净、单纯,但又不乏丰富,与他心向禅宗有关。看起来蔡老师的作品很年轻,实际上他并没有那么年轻。看起来好象不是特别符合一样,但如果我们了解蔡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是成立的,这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展览现场

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 林松

  蔡老师通过yy的形象面对社会现实、面对他的经历和思考,但不一定会提供答案。蔡老师很敏感,每张画的背后都有他的故事,他很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和一种反应或者是一种情绪。这是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蔡万霖,躺平,布面油画,100x120cm,2021

  社会一直在变化,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不光是幻想世界,更像是一个魔幻世界,每天都有不同的事发生。这个背景成为了艺术家灵感的闪现。

  像方力钧、岳敏君的“符号”,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那个时代的某种立场、冲突、挣扎……但是那个时代过去了,现在变成了一种网红、潮流的形式。很多年轻人为什么会很喜欢蔡老师的作品?这说明蔡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除了不忘初心,更有一颗年轻的心。

展览现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生 李斯扬

  蔡老师的yy形象体现为一个符号建立起来的多元世界的感觉。可以从镜子、画框框架、屏幕三个方面来看。

  yy的形象在我看来首先是一个镜子,强调的是向内的面向,主要是对于艺术家主体是一种照见自身,看到自己的内观与凝视的行为,但是也引发各种各样的观众对于自我的关照和反思。

  第二个层面它也是一个框架(画框),框定出特定的空间跟领域,提供某种特定的视角跟目光。目光是我们看这些作品,看yy形象一个观看的路径跟方式。我们看yy的形象似乎很沉浸在自己小世界当中的形象,展览中又能看到强调挺公共性、社交性的面向。比如现在所处的“脱口秀”部分在段老师展览策划当中应该是有意凸显这样的社交和公共属性的。我觉得“爱”可以理解为让我想到的是现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中的参与跟相互关照、相互建构的关系,就这个展览而言肯定是一个被框定出来的,有某种设定在里面的场域跟气氛,同时也是一种很短暂的临时的,并且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相遇”、“参与”、“碰撞”、“生发”,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惊喜、意外、存在着被框架、被画框、被具体画框、被一个抽象的画框所框定的跟要溢出框架之外的张力,这是我想说的关于“框架”的思考。

展览现场

  第三,看到yy形象,想到了屏幕。“屏幕”是双重性的,兼有向内跟向外两个面向。屏幕是对我们现在生活比较准确的形容或者是隐喻,非常个体、具有私人性,同时也是与外部世界连接的必不可少的通道,面对屏幕把yy形象理解为是一个屏幕,既可以看到映照自己,同时“映照”所映照出来自我的形象有一种真实与虚假杂糅的混杂形象,同时看到所呈现给我们的某种外部世界,这个世界好像也是带有某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 日语漫画文创专业讲师 周婉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老师可以是中国的奈良美智,因为我感觉蔡老师的油画里面有一种版画感,而奈良美智也有版画感。

  “版画感”其实有一种复制的东西在里面。以前我们不喜欢“网红”这个词,但现在大家觉得网红并不是单纯的流量机制,而是一种可以不断生产的方式。

蔡万霖 漂浮

  漫画可以回溯到浮世绘甚至更早,牵扯到版画的问题。版画最早经由浮世绘影响到马奈,影响到欧洲、或者是影响到梵高,“复制性”本身就有某种流传性。

  回到蔡老师作品本身,是在解决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在展览现场中,福禄寿雕塑前边有一张作品是“鸡娃”,回到复制本身,复制到内循环当中会不会引起内卷,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蔡老师给出的方式当中找到蔡老师给的回答,蔡老师某种意义上在批评这件事。虽然大家有可能认为这是网红展,但是他却以yy这样的形象,以这样的方式,涉及关于内卷和当下的影射,可以看到是他的一种讽刺、批评、反思。这是很有价值的。

展览现场

策展人 段少锋

  蔡老师的作品与当下的新闻事件有关系,包括这次展览的主题“yyds”,还有“摇车牌”等等,对我来说是又现实又不现实的东西。

  对于蔡老师的作品,我们基本上没有往潮流艺术上谈,因为我们认为他的作品具有艺术的严肃性。

  一开始去看蔡老师的这些画,我认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物理的,因为我看到的是欢乐与祥和。但与蔡老师相熟之后,听他讲创作的细节和其中的故事,让我产生了一种类似梦境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展览会叫“幻想世界”的原因。为什么叫“幻想”?这里面似乎与现实有关系,但是又没有关系。它不是理想的,也不是臆想的。

蔡万霖 yy与宠物

  大家都谈了自己对作品和展览的一些看法,我也补充一下我的理解,总结一下。简单说三点:

  一是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刚好是跨越了蔡老师从1960年代到现在的一个转变。因为以前的艺术家都是这种宏大叙事,像蔡老师用了这种新的形式,比较早的是卡通一代这样画。作为一个从集体主义背景的艺术家出来这么做是很难得的。

  二是从物质化的东西到非物质化。今天的艺术越来越追求非物质化的东西。比如说NFT这样的作品。刚才各位老师也说了,这是艺术家的价值观。今天随着NFT的浪潮不仅是去物质化而且是去思想性,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是从以往对于所谓专业层面到大众层面的传播,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尝试。这三点是蔡老师在自己创作和展览过程中比较新颖的三个点,也是我们沟通这个问题的基础。

展览现场

艺术家 蔡万霖

  彭老师《当代艺术的中国转向》一文中,将中国当代艺术划分为三个阶段,“学西方”、“为西方”和“为自己”。我特别认同。

  作为一个当代现实生活之下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我自己。林松也说过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生活在当下,对现实文化的关照、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不管是生活的节奏加快、信息现代化等等都需要有一个很睿智的筛选,还有生活当中的感受和看法,这首先是我创作作品的来源。

蔡万霖《小虎拉风》

  “为自己”创作,首先我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怎么找到我自己!从学艺术到最后从事企业、基金、收藏、研究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的过程和阶段,我更多注意到艺术家创作当中对现实社会的关心。我希望我的作品拿出来之后怎么能跟现实社会当中的观者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渠道,让你能够感觉到身陷其中,能够从我的感觉当中得到一种喜乐、一种愉悦、一种思考,这种可能是我想的更多的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