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30 14:54:10 来源:艺术中国
金秋是硕果累累丰收的季节,金秋也是学子毕业扬帆起航的季节。“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21年10月24日,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再次登陆古城大同,聚合全国雕塑艺术专家学者、知名评论家、策展人与高校毕业生,共同揭晓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名单。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现场合影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启动仪式现场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和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有来自全国21所美术学院131位同学的作品参展,其中院推作品共计100件(组),自荐作品31件(组)。10月23日,经过评委最终投票评选出“曾竹韶奖”5件,“提名奖”20件。
大同市政府副市长荆虎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致辞
十四年赓续不辍 “吃百家饭的幸运儿”终成业内翘楚
曾竹韶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雕塑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者和雕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08年曾竹韶先生100岁生日之际,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了大型个展,同年,“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面向全国美术院校雕塑专业青年学子的奖学金,是雕塑艺术的专业奖学金。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十四年风雨历程,从第一届开始就作为展览秘书长参与其中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伟将这一奖项称为“吃百家饭的幸运儿”:它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曾竹韶先生家属的认可,更离不开各大院校专业、社会、政府和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也正因其不依靠单一力量的赞助,使之反倒能够避免遭遇发展过程中的偏颇与失衡,从而更加客观、平衡、健康的成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黎明致辞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伟致辞
十四年来,“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为中国雕塑事业培养和积蓄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扎实基本功和鲜活创新能力的坚实的艺术后备力量。而其自身也不断思考、创新,在选拔和展陈上优化、调整,不断成熟和完善评选机制:“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能够更加公平并拓展参与受众。同时,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不单纯以高校专业教师为导向,而是引入了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从业人员,以期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品做出判断,”本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委会主任张伟介绍到,“值得一提的是,往年我们都是根据作品图片进行布展,而今年则先将参展作品进行编号,然后盲抽入场进行展示。这样便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主观的人为干预,将策展让渡给艺术作品本身,更加公正、公平。”
评委观展、对作品进行评分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审会现场
边界拓展与“蔓延”——雕塑张力的再思考
全球疫情持续的背景下,高校雕塑教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现场教学内容不得不转为线上授课,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巨大考验。而出乎意料的是,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选作品完成度极高,它们以一种“突出重围”的姿态展示在观众面前,给予疫情下的雕塑教学、雕塑创作以自信的回应。
展览作品的媒材在不断拓展
更多驾驭场域、成组展示的作品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纵观整个展览,丰富使用的创作媒材、多元深入的社会题材、多种形式艺术语言的跨界延展成为最大特色。本届“曾奖”作品展评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在谈及参展作品特点时说到:“雕塑本身就是一个通道和方法,什么材料都可以作为雕刻材料。以前主要是泥、木、石刻、青铜等,而本次展览的材质延展到纸张、纺织品等各个领域,材料的界限已经被完全打开了——在这一过程中,对材质的突破已经不再是亮点,而能将其自然的消化在作品中则是重点,作品整体的艺术质量是根本的评判标准。”
艺术家(左二)与师友在作品前合影
除传统木雕外,作品也将装置、影像、不同媒材和介质融入其中
徜徉展场,不难发现很多影像、综合材料、视频、交互、机械元素的融入,进一步拓展了雕塑语言的维度。成组出现的作品群落和作品与场域的渗透亦成为特色。“展览既有典型的具象写实、纪念碑式雕塑,也有抽象和偏观念的作品出现,可以看到雕塑的概念和范围在扩大,中国雕塑教育呈现多样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中国的雕塑和雕塑教育已然与世界接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王春辰谈到。“此外,我们也欣喜的发现,除了八大美院外,更多学院学生的作品也成功晋级,比如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等,雕塑学科建设和教学成果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作品展评委会副主任刘礼宾强调。
纪念碑式写实作品的呈现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轨迹的一个折射”
新中国成立后,从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雕塑,到“八五新潮”后对于雕塑形式上的追求,再到2000年后观念主义的盛行,中国新一代雕塑家更多思考如何面向当代,如何在世界坐标中寻求中国的自我表达。而在这一过程中,“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恰似一个见证中国现当代雕塑史缩影的反射:无论是从观念到形式,还是对本体语言的思考,亦或是对材料的探索延展至人文主义的融合,从对自身和环境的反思到艺术意志的表达......这些思考与探索都在“曾奖”中得以体现。
作品细节深挖人物造型的情绪
具有装置性质且概念感十足
正如美术史论家、《中国雕塑》杂志执行主编、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宋伟光所言:“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记录了14年来中国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的发展,14年即是14个节点,而这14个节点本身也是历史的缩影。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是一个系统化运作,它几乎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轨迹的一个折射。因此,它也必然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学术导向性的。”而我们今天所做的,更像是在为当下建档,为未来留下有迹可循的线索——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作品呈现出对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角度的深入关切与思考
“如果想了解中国雕塑专业这十余年来的发展面貌,就应该来翻看曾竹韶雕塑艺术展的档案,看这里的展览。它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业内的一座风向标。”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蒋铁骊认为。
奖学金vs教学:相互检验、反哺与推动 未来有望延展至创新课程的评选中
随着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选机制的不断完善,其院校认可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度亦持续增加。它不仅是中国雕塑专业毕业生一年一度瞩目的盛事,也无形中成为各院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平台。
嘉宾观展
展厅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班陵生表示:“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和教学之间是一种相互检验、反哺、以及推动的关系:对学生一年一度的奖学金评选,其实也是对该年度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当年的获奖结果又对来年的教学产生影响,形成反哺,从而变成推动整个雕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因此,我们对奖学金下一步的更高期待是,如何将课程的教学成果纳入其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黎明形象的比喻到:名运动员身后一定有名教练,我们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同样离不开好老师。那么下一步,我们希望“曾奖”从面向学生的奖学金性质延展到雕塑教学课程的评选上,将名师名课纳入其中,促进雕塑学科的良性发展。只有教学的厚土肥沃了,才能形成高原,培养出站在高峰的优秀学子。
以学术力量助力城市建设 共建中国“雕塑之都”
从“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到当下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再到“大同雕塑双年展”,在此举办的三大雕塑展其维度跨越了雕塑人的一生,也将雕塑和美育深深植入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这一切和中央美术学院与大同市政府的“十年之约”密不可分。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宣布提名奖获奖名单
2021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评委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胡泉纯宣布提名奖获奖名单
现场嘉宾为“曾竹韶奖”获得者颁奖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委会主任吕品晶在致辞中表示:通过自身学术力量践行社会美育、助力城市文化建设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社会责任,城市与高校合作是战略双赢。多年来,在中央美术学院联同兄弟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立足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落实“艺术服务社会”、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当代雕塑教育多维度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多项学术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声望。这是我们展望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深厚基础,是我们继续推行这项事业的根本动力。“十年再起航,十年更辉煌!今年是战略合作崭新十年的开端之年,是深入合作展望未来的起航之年。在充分总结合作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术高度,扩大合作广度、挖掘文化深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年将会是更精彩的十年!”
获得2021年度“曾竹韶奖”的同学与嘉宾合影
获得2021年度提名奖的同学与嘉宾合影
大同市政府副市长荆虎亦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十年来,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已然成为雕塑界普遍公认的青年雕塑展览第一品牌,为即将走入社会并与世界相连的青年雕塑艺术家们创造了专业性的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也是我市作为‘雕塑之都’聚集人才、以文化人、以文促改革、促发展、促传承的优选机遇。通过高质量的展览,全新的创作理念,为观众带来了可持续、沉浸式的审美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对美的认知与感悟。依托高校和雕塑界的影响力,“曾竹韶作品展”为大同的城市建设与文旅融合增添了新活力,留下众多文化经典。相信通过继续打造这一最具影响力的雕塑文化品牌,不断发现和挖掘中国当代艺术无穷魅力的精髓,必将为大同发展再添更多佳绩。”
展厅现场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古都大同,盛世华章。
“雕”栋梁之材,乘风破浪;“塑”未来之星,扬帆远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1月28日。(文/付朗,图/付朗 郭荣荣 李志杰 郑韩)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