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一生精作——王金山缂丝艺术首次个展于苏博开幕

时间:2021-10-30 10:32:07  来源:苏州艺术志

  “机中织锦惭秦娥,唐宫刺绣如拙何……非纻非縠非绮罗,但见空明摇玉波”,明人吴宽所赞便是“织中之圣”——缂丝。缂丝工艺目前最早见于汉代新疆地区出土的毛织物上。唐代时始见缂丝织物,且以日常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至宋代,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巧妙结合,逐渐由实用品向纯欣赏的艺术品过渡,并步入高潮。

  明清缂丝作为宫廷工艺,实用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艺术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增多,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龙头的产销中心。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百废待兴的苏作工艺重获新生,缂丝亦如枯木逢春,得以发扬光大,培养出一批后起之秀,王金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50年代,他进入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拜缂丝老艺人沈金水为师,精研理论,苦练技艺,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缂丝,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糜工费时,易学难精,非具备纯熟的缂织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不可胜任。

  经过数十年劳动生产的积淀,王金山不仅做到了,还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他创造出诸多缂丝新技法和新品种,大大丰富了缂丝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对中国缂丝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次“苏艺天工大师系列——王金山缂丝艺术展”是王金山的第一个个展,集合了他一生的创作精品。

作品赏析

缂丝 宋徽宗《柳鸭芦雁图》手卷

  作品系以宋徽宗《柳鸦芦雁图》手卷为粉本,共二段。前段《柳鸦图》作坡上老柳一株,柳条下垂,疏落有致。坡陀上凤尾草数茎,杂草数丛,四只白头鸦张嘴歌唱,使寂静的大地洋溢着生机。后段《芦雁图》画水滩上四只大雁,在芦草、蓼花边或俯仰唼咂,或曲颈理羽,情趣盎然。押签“天下一人”。

  全幅以墨色深浅丝线精缂柳鸦,采用缂丝绞花线法表现垂柳隐约重叠依附在老树上的艺术效果。芦雁部分的缂制则以绘画渲染法表现出雁、芦苇、水面波纹的不同质感。整幅作品艺术水平精湛,实有墨妙神韵之功。

仿南宋沈子蕃缂丝《梅花寒鹊图》

  老干梅花一株,枝头梅花初开,树干上栖两只羽毛丰满的寒鹊,一鹊回首张望,一鹊将头埋进翅膀下面。画面左下方缂“子蕃制”和“沈氏”方印。梅树苍劲、梅花怒放、竹叶随风摇曳、双鹊栖于树干,初春的诗情画意跃然而出。全幅色调以米黄色为地,青灰、普蓝主色花纹加石青构边。整体构图清晰简洁,色泽高雅古朴,除了运用结、掼、构等缂丝技法外,还发展了戗色技巧,开创了缂丝新工艺。

 仿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作品以彩色丝线缂制而成,图中绿头双鸭浮游于萍草间,尾有乳鸭相随,旁有白鹭一对,翠鸟、红蜻蜓和水黾点缀其间。坡岸青石,质感凝重。周围荷花、慈姑、白莲、百合、芙蓉、萱草和芦苇等花草环绕,丰富多彩。青色湖石上缂有“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款,下有朱克柔印章。整幅作品线条精谨,色彩雅丽,层次分明,花卉虫鸟惟妙惟肖,与原作几无差别。

金地牡丹屏风

  1971 年王金山大师创制该作品。1972 年被作为国礼赠予美国总统尼克松。屏风原稿由苏州著名画家徐绍清设计。屏风内容丰富,蝶鸟生动,牡丹花色典雅,青绿色叶瓣浓淡渗透、相互掩映,玉兰、翠竹造型优美。作品使用了百余种不同色彩的丝线,采用大量的戗色技法,很好地烘托出画面丰富的层次,由于采用金色织地,更增强了牡丹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整扇屏风通过缂丝工艺完美呈现了我国高洁、友善、华贵的大国风范。

兰蝶

  画面中兰叶修长劲挺,兰花吐蕊绽放,摇曳生姿,两只彩蝶上下翻飞。整幅作品缂工精致,线条流畅,色泽清丽舒雅。兰花所象征的高洁、美好、淡泊的形象呼之欲出。 

荷叶红艇

  作品以青色、石绿色缂荷叶及梗,白色缂花,红色缂蜻蜓。荷叶舒卷,梗茎挺立,莲花盛开,大片绿色之中,一只红色蜻蜓悠悠地立在细叶之上,真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妙。全幅作品构思新颖,用色讲究,实乃缂丝作品中特色之作。

缂丝 清牡丹如意博古图

  彩瓶内插牡丹,旁有如意、古镜,意在富贵如意、吉庆安详。技法上均以戗色结、构之法缂制牡丹、瓶身等,使画面中图案纹饰看上去越发细致,层次感强,尤其铜镜镶织了孔雀羽,显得雍容华贵。

仿清缂丝《红衣释迦牟尼像》立轴

  佛祖释迦牟尼身披红衣袈裟,脚踏莲花座,袒胸而立。头顶螺发,肉髻低缓,前有硕大红色髻珠。慈眉善目,鼻梁高挺,薄唇微闭,嘴角微扬,双耳垂肩,表情庄重。无论人物五官、肌肤、衣褶、飘带,还是莲花座,均以结、掼、构、戗等缂丝技法织就,造型优美,色彩和谐,线条流畅,堪比乾隆时期优秀的缂丝精品。 

  “苏艺天工大师系列——王金山缂丝艺术展”是“苏艺天工”系列的第二十届展览,苏州博物馆党组织书记、常务副馆长谢晓婷在开幕式中致辞希望以“苏艺天工”系列为平台,将苏州人、苏式生活、苏式文化有效连接,吸引到更多的人参与到苏州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中。 

可在这里找到我们

小红书:苏州艺术志

知乎:苏州艺术志

新浪微博:@苏州艺术志

长按关注  苏州艺术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