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4 14:56:37 来源:99艺术网
安仁老公馆
图源网络,侵删
安仁县,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据《太平寰宇记》载由“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
这座距离成都41公里、大邑县城8公里的古镇,至今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洗礼,斑驳的印记中封存的是不同时代的人间烟火和岁月更迭。
今日看安仁,其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所建,在建筑风格上,兼具了北方庭院的宏伟大气和南方园林的淡雅秀美。这里既有中式文化的老街建筑,又有星罗棋布的西式洋房……南方与北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交汇,让安仁这座古镇在人文维度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7年,第一届安仁双年展以“今日之往昔”为主题,从历史的纵向视角作为安仁双年展的起点,立足当下,看过去和未来,切合了安仁这座千年古镇富有历史深度的文化特点。
2019年,安仁双年展的主题为“共同的神话”,在第一届的纵向历史观的基础上,用更广阔的横向角度审视文化与艺术与当下现实的关系。这也标示着安仁双年展将视野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全球语境,朝着建造一个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海报
作为国内唯一落地文化古镇的当代艺术双年展,既回应历史传统,又面对当代话题。在多元文化环境的碰撞中,安仁双年展产生了其自身特有的属性;也更进一步为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制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与新的“样本”模式。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之后的这两年间,疫情的爆发、经济结构发展方向的改变、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性事件的发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为艺术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在这一更加强调多元化,同时又更具复杂性的时代语境中,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在前两届的品牌基础和学术延续上,以“变奏”为主题,更加深入地探讨有关文化、环境、科技、自然、历史等在当下的意义问题。
历届精彩瞬间
何为“变奏”
古原
第三届安仁双年展艺术总监
主题展“自然花园”板块策展人
99艺术网:为什么要以“变奏”作为本届安仁双年展的主题?
古原:“变奏”带有旋律和节奏的概念。在本届安仁双年展中,不同的板块、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家年龄结构……各种元素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产生了不同的视觉对话。它们就像组合成一首交响乐的音符,既相互独立,又具有统一的节奏感。艺术是多元化的,多元产生了不同的节奏语言。
99艺术网:相比前两届,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在策展理念、作品整体面貌、展览形式上,您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古原:选择在安仁这个文化小镇中做当代艺术双年展,我们希望能够把现当代艺术植入到当地文化中,进行更广泛的推广,让大众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存在与魅力。实际上,当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依然非常遥远。我认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艺术,为提升大众审美做出贡献。
与一些在大城市举办的双年展不同,安仁双年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安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我们思考的是能否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一次在文化维度上的碰撞和对话。
以往的双年展通常会有一个主旋律,并将所有的作品和观念集中在一个大空间里呈现,但本届安仁双年展与这种模式不同。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分设四大板块和一个特邀单元,这四个板块并非统一调性,它们在策展理念、作品面貌和展览方式上都各具个性、拥有自己的语言,并在主旋律的前提之下产生了不同的节奏。
99艺术网:您如何看待安仁双年展的“在地性”问题?
古原:很多艺术家是为本届安仁双年展量身创作了作品。我认为, “在地性”首先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安仁有它独特的文化环境,艺术家从中吸取精髓、利用当地特有的元素符号,比如安仁建筑中的符号、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符号等,与当代艺术嫁接,进行再创作。这是一种“在地性”的表现。
“在地性”同时表现在作品与空间的对话上。在本届双年展中,我们要为观众带来的是一种“剧场式”的感受——每个空间都是一个可观、可游的剧场。每件作品虽是独立的,但在“剧场式”的环境中,会与空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对话,让不同的作品之间产生出新的语言结构。
王林
主题展“走向日常”板块策展人
01 “走向日常”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追问
作为本届安仁双年展的板块之一,“走向日常”沿着艺术史的脉络,进一步阐释了大众文化进入当代艺术,从而改变了“艺术作为技艺文化的精英化权力关系”的过程与路径;也正是这一改变的发生,让当代艺术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演进。
“走向日常”板块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策展,李孝萱、史金淞、唐勇等17位艺术家参展。在这一板块中,策展人与艺术家共同探讨了有关艺术与日常生活、自我意识与公众意识、不同阶层的人与艺术、人与环境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艺术的“日常性”为主线,进行的是有关当下现实中对各种“关系”的哲学追问。
99艺术网:对您来说,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以“关系”为一条隐性线索,策划“走向日常”这个板块?您认为,艺术如何介入和探讨这些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深刻问题?
王林:这里涉及的是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当代艺术的创作不能忽略自身与世界和整个社会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中,我们都处在一个社会历史时间概念中的节点上。
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各种问题的反应和体验,恰恰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前提。艺术家需要对各种问题有敏感性,并能够通过个人化的语言和创作方式来体现和反省这些问题。
“走向日常”板块海报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需要面对“在地”的空间性问题。安仁双年展在安仁这个古镇上进行,艺术家的作品对应的是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展览策划,都要考虑这种“在地”的空间性问题。
在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处理上,作为策展人,除了跟主办方沟通外,更多的是与艺术家沟通。作品类型、尺寸、效果等因素都要根据现场空间进行考量。空间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不同的空间要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感。而对空间进行探讨,必然会涉及到环境、自然的关系问题。
“走向日常”意味着当代艺术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观众在观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作品产生其个人化的体会和想象。
同时,“走向日常”也与“日常材料”和“日常事物”有关。这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有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为材料创作的作品。走向普通和日常,就意味着在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中尊重和进入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尊重和发挥日常事物的自然属性与物自性。
就当下的艺术创作材料来说,实现的是一种资源的转换。过去的艺术具有精英化特征,所用的材料也是技艺性的。波普艺术以来,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文化资源的改变。
我们在今天能够以艺术家个人创造力的某种合法性,来谈论当代文化走向普通、走向日常的艺术趋势,实属来之不易,用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说,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走向日常”板块策展人解读及参展艺术家介绍:
走向日常丨从安仁看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和主张
02 “自然花园”天人和谐的自然美学
“自然花园”板块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和艺术家、策展人古原共同策划,丁乙、王绍强、隋建国、薛松等22位艺术家参展。
该板块主要突出了两个策展理念:一是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中国文化中的自然之美进行转换;二是对艺术作品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加以探讨。
“自然花园”板块从6个维度展开艺术与自然的叙事关系。分别是:“生态花园的重建”、“自然的当代反思”、“自然的虚拟体验”、“自然的天空维度”、“自然艺术的重构”和“自然的抽象化”。
夏可君
题展“自然花园”板块策展人
99艺术网:您提到“如何重新激活中国文化的自然美,但又以当代艺术的方式,加以创造性转换,就构成中国艺术未来的基本方向。”可以再深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夏可君: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有一个贡献,一个可以说是原创性的贡献。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要面对和回应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创造性地综合:一是要重新激活自身的传统;第二要面对整个西方现代性的艺术语言,并且与之对话;第三,需要结合当下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生存状态,加以融汇与创造。
“自然花园”板块海报
中国美学的核心是天人和谐的自然美学,实际上这里指向的并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种“天道”。何为“天道”?一是天地运行的规则;二是让自然来为。我们要遵从可持续性的天道规则,体现出“人”与“天”的关系。
人的意志和主体欲望是有限的,但“天道”是无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让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具有无限生命潜能和生长可能性的礼物,而不只是一件艺术品。
99艺术网:在您看来,将艺术作品嫁接或展示于不同的环境和空间过程中,最核心和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
夏可君:本次双年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我们把自然的花园、把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艺术,以当代艺术的方式进行再创作。本次参展艺术家借助各种材料、媒介、科技,包括沉浸式的技术,以当代抽象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实行了一个创造性的转化——不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美,也不是西方的形式美。
剧场式和花园式的展览方式,突出的是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剧场是一个自然的花园,同时花园也是一个当代的剧场。这里面包含了自然的能量、生命的能量、技术的能量、人道的能量……是一种多重的天地神人的整合的力量。
“自然花园”这个板块与整个安仁双年展“变奏剧场”的概念相应,呈现的是一个自然的、艺术的、当代性的剧场。
“自然花园”板块策展人解读及参加艺术家介绍:
自然花园丨从安仁看当代艺术的格局和视野
03 “耦合共生”书写安仁新故事
“耦合共生”板块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赵力策展;青年艺术 100 项目负责人、事业部总监耿琨联合策展;该板块中的“公馆新生单元项目”由策展人、艺术家邓婷策展。
作为本届安仁双年展最具科技感的板块,“耦合共生”以全球语境为背景,在安仁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中,用最前沿的科技来创作和表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与开拓性,这本身就是一场独一无二的“耦合”与“共生”实验。
传统与当代、科技与艺术、历史与新生,这些相互矛盾又彼此依托的关系,在以新材料、新媒介、新方法的当代艺术创作中,产生出了新的逻辑结构。
用科技的方法重新建构历史,用传统的视角看科技与文化的关联。“同一时空的‘耦合’与‘共生’,在安仁古镇中以‘艺术耦合’构建‘古镇共生’。此时、彼时、未来的碰撞,科技、艺术将书写安仁的新故事,一切都值得期待。”
赵力
主题展“耦合共生”板块策展人
99艺术网:为什么要在安仁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古镇中,以最前沿的科技为着眼点,策划“耦合共生”这个板块?
赵力:安仁双年展创造了一种在小镇举办当代艺术双年展的模式。今年的安仁双年展是由一个策展团队策划,分了几个板块,我负责的板块是“耦合共生”。首先,通过这个板块,我想体现在艺术与科技共生发展、普遍联系方向上的一种讨论。当下,科技与艺术的创新结合是比较大的一个方向,涌现出很多年轻艺术家,以及创新的模式和语言。通过“耦合共生”这一板块,能够丰富整个双年展的多样性。
第二,围绕安仁双年展是一个在小镇上举行的双年展这一模式,我们想借助科技的手段来打破地域性的限制,也就是说通过一些线上的项目、合作,使“在地化”产生一种向外的辐射。
“耦合共生”板块海报
在“耦合共生”板块中,有一些项目是通过线上策展的方式进行的,比如邓婷的“公馆新生单元项目”。她通过技术的手段邀请艺术家进行在线创作,在空间上产生了一种外延化的效果。
另外,我们也在进一步挖掘安仁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特征。邓婷的项目里通过VR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技手段来挖掘安仁古镇中不同的公馆、区域、历史、文化与当下的关系。这是突破双年展在这座小镇有限的地点和区域,形成更广泛意义上的传播的一种方式。我们希望安仁双年展在对“在地性”文化挖掘的基础上,突破地域的限制,展现出对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99艺术网:您如何看待艺术中的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赵力:从艺术角度去看历史、现在和未来,实际上都是要强调艺术的本体性,以及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价值本身的自足性和本体意识。如果没有本体,那一定会走偏。当下的艺术不能拷贝传统,要强调创新性。
艺术要反映当下,但不是对当下的直接反映,而是艺术化的一种反映、认识与觉悟。对未来的而言,艺术会通过其前瞻性去建构一个对未来的关系。但是艺术对未来的判断不是下结论,更多的是提出问题,然后用开放的结构让大家来回答未来的问题。
关于艺术与科技,我认为不是用艺术证明科技有多大的力量,而是想通过科技的力量来证明与艺术融合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对科技,是积极融合与批判并存的,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作为艺术家本身应该处于的位置;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和主体性的觉悟。
99艺术网:在您看来,科技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赵力:我认为要从整体上看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以后,科技开始对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是科技的发展让艺术有了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平台,以及更多的可能性,这一点从艺术创作的媒介、语言到结构都能看到。
另外,科技与艺术还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比如说,每一次科技的革命都会给艺术带来压力,甚至是倒逼艺术,包括之前的摄影技术和现在的VR技术。科技的发展让艺术无法拷贝传统,因为机器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些方式。在深度学习、对传统的综合能力和已有经验的整理挖掘过程中,艺术家在未来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
展览效果图
在这个竞争关系中,我个人是很乐观的。我认为所谓的倒逼,并不是让艺术无路可走,而是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脱离原有的历史经验,投入到对未来的想象和创造中。
辩证地看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双轮驱动:一方面是科技的发明和创造;一方面是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精神的创造。两者相互学习、渗透、融合,形成原创的驱动力和内心的驱动力。
“耦合共生”板块策展人解读及参展艺术家介绍:
耦合共生丨从安仁看中国当代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04 “在华国际”奏响别样旋律
王薇薇(Elsa Wang)
主题展“在华国际”板块策展人
除了本土艺术家外,第三届安仁双年展还策划由国外艺术家组成的“在华国际”板块,邀请了来自德国、英国、荷兰、瑞士的六位国际知名艺术家:马克(Marck)、尼克·维西(Nick Veasey)、汉斯·卡特(Hans Kotter)、雷诺·奥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卡萝·杰斯特(Caro Jost)、提姆·弗莱瓦德(Tim Frei?wald)。
这些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视角和创作方法,呈现出了跨地域、跨文化的当代艺术生态。在空间环境、材料运用,以及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均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观念性;同时也对应了安仁双年展在整体策展理念上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在安仁这座中国小镇中,为观众提供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审视精神、人类文明、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不同的视角,在安仁的“变奏”剧场中,奏响别样的旋律。
“在华国际”参展艺术家作品海报
“在华国际”板块策展人解读及参展艺术家介绍:
在华国际丨从安仁看当代艺术多元的形式和风格
05 “新锐青年” 看中国当代艺术的锐意创新
李晓峰
主题展“新锐青年”板块联合策展人
温雅
主题展“新锐青年”板块联合策展人
艺术家由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学术委员会/策展团队联合推荐 贾方舟 王春辰 杨卫 王林 赵力 李晓峰 夏可君 古原 温雅
“新锐青年艺术特邀展”海报
呼应本届双年展的“变奏”主题,以“新锐青年”为单元主题词,“青年艺术特邀展”首创学术委员会和策展团队联合推荐制,既保证推荐视角的多元化、丰富性,也兼顾推荐作品的前瞻性、探索性。经审定,最终确认来自海内外近百位青年艺术家近两百件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图片、影像、行为等当代全艺术形式。
他们中间有已初具影响力的青年才俊,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新人类;有活跃于学院内外的高校教师,也有在校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既有勇往直前地选择专职创作的工作室艺术家,也有或兼职或跨界或游走或漂泊的自由艺术家。
艺术不问西东,最值得关注的是能否切身体验着这个世界,能否有原创的艺术思想与感情去诉说、去表达、去创造。
“新锐青年”板块策展人、推荐人解读及参展艺术家介绍:
新锐青年丨从安仁看中国当代艺术的锐意创新
本文图片来源:第三届安仁双年展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