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1 9:42:30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1996年10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青州市博物馆馆长王华庆像往常一样到博物馆对面的范公亭公园中晨练,当他经过博物馆对面的学校操场时,发现在操场施工的推土机推开的土质与周围土质完全不同,而且有一个洞口还暴露在外。职业的敏感和对龙兴寺的牵念驱使他赶紧跑过去,制止了正在施工的推土机,迅速让人找来考古专家夏名采,两人自己动手,向下挖了下浮土,赫然发现洞里暴露出的佛像,他们喜出望外,在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停止施工,同时召集博物馆工作人员待命。经过扩大挖掘,他们发现了呈3层堆放的佛像,窖藏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由此可以确认这里就是香火千年的古龙兴寺遗址。这一发现让一直为龙兴寺魂牵梦绕的王华庆和夏名采欣喜若狂,青州市博物馆动员了全体专业人员,准备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消息传开后,现场不仅聚集了大批的围观者,而且北京、广州等地的文物贩子也闻风而至,打探消息。情况紧急,保护文物不受损失成为工作人员的第一任务,但他们人手紧张,保护起来异常困难,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主持发掘工作的夏名采当机立断,为了避免将大面积的土层暴露,再照相、画图,最后起取佛像,消耗时间太久,遂打破考古发掘的常规,采用分块挖掘的方法,挖掘一块清理一块。青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在警察的保护下,连续工作了7天,终于将窖藏的全部佛像挖掘出来。事后的分析表明,这种发掘方法违背了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对全面系统地获得相关的资料不利,但情况紧急,这也是无奈之举,幸运的是佛像石质坚硬,不易损毁,而且窖藏的层位关系比较简单,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这批出土的造像质地有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铁、木、陶和泥塑等7种。造像中最大的高达336厘米,最小的仅50厘米左右,分为造像碑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供养人像等,总数达到500尊左右,目前复原粘接的约200尊。出土的部分造像带有纪年,从北魏的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的天圣四年(1026年)。从发掘现场看,窖藏的造像排列有序,整齐地分上下三层,坐像都立式摆放,较完整的身躯摆在中间,头像则沿壁边缘排放,最上层的造像上还有席纹,并有祭烧过的痕迹。在窖坑的东侧,还有运送佛像到掩埋现场的坡道。这些迹象表明,龙兴寺窖藏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行动。虔诚的佛教信徒担心已被破坏的佛像再遭厄运,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掩埋了这些残碎的佛像。这些佛教造像虽然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碎成百块,有的仅余部分肢体,但从保存下来的造像看,雕刻技术高超,集圆雕、浮雕、高浮雕、透雕于一身,大部分造像还保留着鲜艳的彩绘和贴金,有的还在佛像的袈裟上用各种颜色绘制了佛经故事,造像的姿态各异,表情手势各不相同,显示出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佛像中时代最晚的为北宋天圣年间,这为我们确定这处窖藏的埋藏年代提供了线索,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时的悲剧、今天的幸运呢?目前还存在分歧。史载,作为古时的战略要地,青州曾经宋金多次争夺,南宋建炎年间几经战火洗掠,龙兴寺及其佛像在战争中自然难逃厄运,于是被虔诚的信徒们秘密埋藏起来;也有学者认为是“灭佛”运动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佛教称为“法难”,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佛教史上称为“三武一宗”。北宋宋徽宗笃信道教,史载:“宋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毁东京祠庙”,这或许就是龙兴寺毁佛藏经的直接原因。
青州佛教造像出土以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龙兴寺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结构和布局都还保留着唐代以前寺院的原始风貌,整个遗址呈南北三条轴线,东、中的两条轴线由三进大殿组成,已探出的大殿基础东西长30米,南北宽25米;西轴线由僧舍及藏经楼组成,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可以想见当年的宏大规模,也是我国目前惟一的一座唐以前的大型寺院遗址。这座遗址距离博物馆的南墙直线距离不过200米,发现佛像窖藏的地方距离也不过500米,造物弄人,这么近的距离竟然就这样擦肩而过!
佛像出土以后,专家们开始着手整理、拼接这些曾遭毁坏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如何保护佛像上的历千年而焕然如新的彩绘和贴金。经过专家的努力,这些沉埋地下千年的佛像重新焕发了光彩,尤其是其中一尊北魏至东魏年间的“彩绘石雕菩萨造像”,高187厘米,虽然双臂残缺,但造型端庄秀美,周身散发出东方的含蓄沉静之美,面带耐人寻味的微笑,被专家们誉为“东方维纳斯”。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弥补了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对北魏和隋唐之间,特别是东魏和北齐佛教艺术研究实物资料的不足,为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古代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尤其是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保留着鲜艳的彩绘和贴金,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对于佛教造像都是素面无色的认识,为中国美术史和佛教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青州佛造像出世以后,其中的80余件代表作被请到北京世纪坛,第一次公开向世人展示其万代风姿,结果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这些佛、菩萨中的一部分就从此踏上了海外“普渡众生”的巡回之路,这一走就是7年,直到2003年美国之行结束后,这些佛、菩萨才再次回到家乡青州。
青州佛教造像不仅出土数量多、保存好,而且很多造像上保留有彩绘和贴金,彩绘的颜色有朱砂、宝蓝、赭石、孔雀绿、黑、白颜料,贴金部分主要为佛像皮肤裸露部分,十分珍贵。青州佛教造像绝大多数都是用当地盛产的称为青石的石灰石雕刻而成,同为石质造像,但其中反映的时代风格尤其是北魏至北齐时期非常鲜明,北魏晚期到东魏造像大多身材单薄、面部颧骨微微突出,称为秀骨清像,深受其时汉族士大夫阶层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同时还延续着西域风格的造像特征;北齐时期,早期从印度传入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主流。单体佛像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纹,好像打湿的衣衫紧贴身体,充分显现着人体线条的优美,称为“曹衣出水”样式。单体菩萨造像则表现出细腻华丽的风格,佩戴华美饰物的菩萨像都经过彩绘和贴金处理,光彩照人。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注意佛与菩萨形象的塑造,同时对莲台的装饰性处理极富情趣,从佛的莲台两侧各伸出一朵长茎仰莲,成为二胁侍菩萨的台座,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在佛的身体下部两侧各刻一飞舞的龙,从龙的嘴里分别向左右两侧吐出一朵带荷叶的莲花,形成二胁侍菩萨的台座,既具有装饰意味,又极具艺术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符合了佛经中的记载,使中国化的神话动物——龙,成为佛教艺术中的护法形象。
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为我国的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造像更多的脱离了被顶礼膜拜的偶像范畴,而成为世界珍爱欣赏的古代的石刻艺术珍品,那造像面部的清瘦和秀丽,那反映内心寂静世界的微笑,那简洁的衣折和随意飘扬的裙裾,那背光上精美的佛塔和虔诚守护的护法神龙,还有那盛开的莲花,都表现出青州熔南北为一炉的造像特色,这种特色就称为青州特色!青州龙兴寺石雕佛像精美绝伦,彩绘技艺华丽庄严,远在1400多年前的青州造像,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成为佛教艺术史上的一朵含蓄自在的宝相花,亘古而不凋!
节选自《国宝档案》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