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8 15:09:52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2)晴雪 , 2016 绘画, 布面油画, 600x500mm
(2/2)祁连县下 , 2012 绘画, 布面油画, 600x800mm
展览名称:杨雨澍个展——疏影识清讴
展览时间:2021/10/09~2021/10/19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杨雨澍
策展人:封帆、冯兮
协办方:中间美术馆
2021年10月9日至19日,“疏影识清讴”杨雨澍大型回顾展将在清华大学美术馆举行。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及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将呈现300余幅杨雨澍的创作。该展览的筹备自2021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了数月对杨雨澍先生的作品和资料进行整理和研读,两位策展人提出以“疏影识清讴”为题目。“疏影识清讴”取自苏东坡《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中:“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与《浣溪沙(即事)》“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中两句诗词的节选。在此次展览的语境中,疏影是笔下流淌在记忆里关于人生与岁月的描写中那个真实的自己;清讴则指独立的个体追求自我认知的真善美的过程。杨雨澍成长于高等教育是一种阶级特权的年代,这使得他没有能够在专业美术学院接受训练,更没能在体制内的美术机构谋得一身之地。他从没有机会习得当时占主流的“洋气”的绘画语言,而是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发展出了一种现代的、个人的、日常的绘画语言。
杨雨澍的画作色彩鲜明,画面结构华丽典雅,用笔概括,艺术语言直接洒脱,画面冲击力强。几十年来,杨雨澍运用这种语言记录对外部世界的印象,超越视觉的真实而追求感觉的真实,把眼前的对象从主流艺术话语中的“风景”“静物”转换为态度、情感的媒介。“疏影识清讴”梳理了杨雨澍的创作,选取的作品横跨杨雨澍50年的艺术生涯,并主要侧重呈现其1980年代至2016年的创作。杨雨澍生长生活于北京,本展览以他笔下的北京地貌建筑和四季风物为线索,展现画家笔下承载了北京人情感与记忆的故宫天坛、鼓楼北海、古柏和雪桥、柳丝与荷塘。同时,展览也将展示多个时期里,艺术家是如何对同一题材以同一视角进行反复尝试,实现自我的更新。这些画作每一张的画面从颜色、方法到格调,都有着巨大的区别。
生于1944年的杨雨澍自小便对绘画产生兴趣,自1962年夏开始正式画画算起,他创作了超过一千张画作。除了参加1979、1981年无名画会的两次公开展览,以及1984年的两次小规模群展以外,杨雨澍展出画作的机会并不多。2004年,他曾与赵文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期仅为6天的联展。直至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无名画会的重新挖掘,这些画作中的一小部分才通过展览被公众看到。本次回顾展不仅是杨雨澍首次举行如此全面的个人展览,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本展览将以复调的形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B517空间同时呈现。B517空间也将在展览期间举行一系列相关的学术和教学交流活动。
以往谈杨雨澍的创作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他与导师和密友赵文量先生联系在一起谈,或者将其放在无名画会的群体之中来进行艺术史论述,聚焦于这个临时团体在那个历史时空中存在的特殊性,止步于其绘画题材与社会主流的差异性,却少有留意群体中的个体在时代的压力下隐退之后继续生长的轨迹和遭遇。他们的艺术不仅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也是在时代的变动中,个人所珍视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与不断转变的外在压力之间互动和对话的结果。这是我们仍未给予充分理解的历史遗产。为此,我们急需发展出一个更精微的艺术史叙事结构。在这样的愿景下,对杨雨澍作品的回顾与研究,不论对于理解杨雨澍的艺术生涯,还是更具体地认知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