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23 16:51:49 来源:嘉利艺术馆
中秋将至,过节的气氛越加浓厚。在这历史悠久的节日里,不仅有拜月、团圆的习俗,更有许多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为其增添许多浪漫色彩。古往今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而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让他们怀有胸臆,用笔抒发,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特意搜集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在这喜庆的节日之中,共同怀古品鉴。
汉墓画像石《嫦娥奔月》,南阳汉画馆藏。
“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过汉以前的嫦娥多称为“恒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名改为嫦。该画像石的画面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体现了汉代的天文观念和人们的信仰。
历经辗转的“三希”《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古代著名书法作品,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现存《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何断句令人遐想。此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但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尚制造不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提、按、转折不灵活,无法达到行气贯通的效果。后经书画鉴定家的研究,多数认为此版本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此图为代表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园林、家居等意象成为此时文人画自觉表现的主题。
五代·《浣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赏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盛行“拜月”风尚,宋代之后更具规模,明清时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国各地还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在民间,因月属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
引首乾隆题至宝二字
放大局部
关于《中秋帖》的鉴藏和传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相传清末皇帝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与《伯远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后辗转被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后因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终于使其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闰中秋月帖》赵佶
帝王艺术家的丽美之气
故宫博物院所藏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字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在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肃穆、庄重、典雅、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征。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转变,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准的大逆转。赵佶荒废朝政、一心沉溺于书画艺术,而他的美学标准也变得大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秋诗帖》暗喻藏诗中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的米芾《中秋诗帖》,即《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米芾中秋登海岱楼所作。释文: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帖中,米芾共书诗文两次,首书后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再书后又加书“信书亦一难事”,由此可见米芾对书法严谨、认真、求好的态度。
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作品中,一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边,松桂为伴。左上方有子昂(赵孟頫)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有竹庄”里月下对饮
名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十四月夜图》卷 波士顿美术馆藏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沈周父祖辈皆隐居不仕,均工诗文、能书画。沈周的父亲沈恒和他的兄长“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吟诗作画”(见《明史?沈周列传》),画卷标名中的“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根据历代著录,沈周曾多次创作表现其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秋赏月的画作,如波士顿美术馆藏《十四月夜图》卷等。
明·杜堇《祭月图》,中国美术馆藏。
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动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这幅《祭月图》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们面月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的情景。
“大千版”嫦娥舒袖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成为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嫦娥飘然优美体态,是千百年来艺术家不断塑造的对象。张大千曾在1933年创作水墨纸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创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题签,画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没有翻版古人样式,给人以亲近之感,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据《张大千》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记载,张大千与于非闇于二十年代末在北平相识。这时,张大千经常来往于北京,观摩、旅游、举办画展、结交名流前辈,画坛同道亦颇为欣赏、钦佩他的才学和为人。于非闇年长张大千十一岁,两人性情投契,互相赏识,常以报人的身份为张大千撰文宣扬,使其声名在北京渐响,在张大千的画艺事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这幅作品中两人作画题签的情意也就不足为怪。
月下把杯图 马远 宋
此外,宋代马远作品《月下把杯图》,丰子恺《中秋》、《团圆之夜》、《团圆》等作品,也描述了中秋团圆的景象、共沐月光、把酒言欢的景象。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中秋节带给了我们太多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观赏前人作品之余,让我们细细体会他们的创作感受。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赏月”的习俗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褪去神秘色彩,带有欢娱性质的中秋“赏月”“玩月”风尚盛行,相传《霓裳羽衣曲》的诞生便与唐明皇赏月有关。至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文人的赏月更多了一种感物伤怀。明清之后,中秋赏月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明代中秋节还变成了妇女归宁节、团圆节。陈枚的这幅画作与其他11幅画作是对清妃嫔一年宫廷生活的整体呈现。在这幅八月中秋赏月图中,除了表现后宫女性的生活状态之外,亦能看到她们在富贵闲逸宫苑生活下的精神世界。
《仙女乘鸾图》,无作者款印,此图旧题签以及对幅清耿昭忠题记均言为五代周文矩所作,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乘鸾”,古代有“萧史弄玉,乘鸾跨凤”的传说,后世以萧史和弄玉为夫妻恩爱和美的象征,并生发出关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唐代亦有广寒宫“素娥乘鸾”的传说。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后面的满月,突出了天界或广寒宫的意味。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仙女飘带飞扬,鸾鸟疾翔,与圆月形成动静对比。
齐白石《丹桂双兔》
2011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齐白石《丹桂双兔》626万港币成交;次年,北京都市联盟2012秋拍中,这幅作品以621万元落槌,加上佣金后成交价共计714.15万元。
丰子恺 故园今夜月
近现代·任率英《嫦娥奔月》。
任率英是中国现代连环画家、年画家、中国画家,擅工笔重彩人物画,多以民族英雄、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长期从事中国画、新连环画、年画创作。他的连环画《嫦娥奔月》出版后广受大众喜爱。
文物做为历史文化和传统承载物的一种,它所包涵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要想很好的得以传承,往往有实物的配合,效果才能比较理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因此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必须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好文物古迹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所有被称为文物的产物唯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再生产,只能最大限度地将其长久地保存下去。随着时间地境迁,自然环境地不断变化。纺织品和纸张的腐朽、染尘、虫蛀和霉变,古建筑群木质构件的腐朽,石质类文物的风化,彩绘陶器、壁画的褪色剥落,金属类文物的有害锈蚀、金银器的蜕变;大批古文化、文物遗址、古墓遗址、革命文物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出土的珍贵文物都遭受到严重的的破坏和损坏。
为了尽快挽救已经腐朽、破坏的文物,尽可能地将其受到保护。使它们再次获得重生,文物修复与保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干专业活,就要找专业人!下面就来介绍下我们嘉利控股集团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这个专业团队!
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
嘉利控股集团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是由故宫博物院古字画修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原修复室主任张旭光、研究员祖莪、武亚丽、常洁、周博、周玉世等多名国家顶级修复专家组成。修复业务范围包括文物、 中国字画、油画、瓷器、漆器、玉器、青铜器、古家具、唐卡、古玩等艺术品/文物修复。目前,已定点修复或外派修复 元、明、清各代文物字画 686件(幅),为抢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团 队 介 绍
修复顾问团队
张旭光(故宫修复专家)
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祖孙三代均为装裱世家,外祖父为著名的苏裱代表人刘定之,其父张耀选1953年进入故宫承建古书画修复室并担任第一任组长。1986年张旭光承袭了外祖父和父亲的手艺,长期在故宫工作,修复了大量修复难度最高的文物,并和其父为故宫博物院和文博系统培养了大批的修复人才。
常 洁(故宫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四十多年,曾参加国际文博交流活动,发表论文并获多项国家荣誉证书
周玉世(国博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四十多年,获“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
祖莪(故宫古书画临摹专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古书画研究,复制工作四十多年。
乔秋云(故宫修复专家)
故宫博物馆囊匣修复技艺专家,从事文物保护,文物囊匣设计四十多年。
武亚丽(故宫修复专家)
故宫博物馆文物镶嵌技艺专家。从事文物镶嵌修复工作四十多年,多次参加国际文博交流活动。
修复顾问团队
张章(天津博物馆修复专家)
天津博物馆修复专家,从事书画修复三十多年,修复文物300多件套。
杨华(新疆博物馆修复专家)
从事文物工作15年,修复作品300多件。
刘德龙(浙江博物馆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三十多年,修复近千件文物。
周理坤(博物馆修复专家)
重庆三峡博物馆修复专家,从事书画修复十余年,修复百余件文物。
张慧敏(山西博物馆修复专家)
从事书画修复10余年,修复三百余件文物。
洪夫龙(安徽博物馆修复专家)
安徽省博物馆修复专家,从事书画修复40余年,修复近千件文物。
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
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仪器、仪器分析室、
高清图像扫描室、样品制备及前处理室、
文物保护修复操作室、监控室、实验室
库房、绘图室和资料影像档案室等
更有面积为1650m2的修复空间
不在拘束于因空间不足而不能修复的问题
能够满足您的一切需求
想要了解更多
点击底部联系方式
嘉利竭诚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及藏家服务
欢迎各位来参观学习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简称嘉利文化)隶属于嘉利控股集团。是一家为签约艺术家提供商业化运营的专业服务机构;一个艺术消费、理性收藏、合理投资的艺术品交易与交流平台。
嘉利文化从传统的艺术品扫描、装裱、修复三大业务体系,以及为签约艺术家提供艺术品展览与销售、写生基地艺术创作、艺术沙龙、书画笔会、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的常态化商业活动,拓延至艺术衍生品商业开发、艺术商业授权、艺术文创IP商业化运营,同时,衔接书画艺术教育业务体系,全面升级并打造嘉利文化签约艺术家商业包装运营体系,并基于全链路用户运营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调整签约艺术家资源的商业化盈利模式。
重要的
↓
想要获取更多关于艺术的
最新消息或者收藏艺术品相关问题
请点击下方联系方式
嘉利文化诚挚为您服务
扫码关注我们
网址:www.jlwhsz.com
电话:010--80519411
邮箱:jialiwenhuadyh@163.com
地址:通州区宋庄小堡北街华强新楼B座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