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18 16:17:44
【个人简介】
吕应鑫,别名大吕,号佛子,四川眉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副院长、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画院研究员、西蜀花鸟画院副院长、西部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专委会委员、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特聘画家、眉山市文联副主席、眉山国画院院长。
【作品鉴赏】
《晨露》
68x136cm 2021年
个案史的建设与艺术史的意义
文/ 洛齐
20世纪上半叶以来艺术家和美术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史论家重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策展人和学术主持身份组织艺术家展览,撰写汇编展览文献图录,甄别艺术派别和艺术家个案作为叙事核心,对艺术家代表作品和产生作品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史学家和理论学者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发挥作用,帮助美术馆和私人藏家建立高质量的收藏机制,将文献的研究意义发挥到最大,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确定了艺术家与学者自身的学术地位。
《春发枝头》
68x136cm 2021年
吕应鑫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家,从新美术史的角度看,对吕先生的艺术研究应该走向一个新的实质性转折,应该摆脱以往那种传统封闭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吕先生的艺术与历史、社会、思潮等大环境的关系,在理论上切入当代学术,从语言学、文化学概念,梳理分析,解释艺术家的意义。因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形成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众多当代著名学者和理论家对吕先生的艺术给出了不同的描述和高度的评价,都是从传统研究的思路,侧重于评价画家个人对传统的继承、技术的运用和突破为主线,这是传统美术史研究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方式。但是我们今天更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公众、日常生活等各种因素对一个艺术家成就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新的美术史研究中,我更倾向把对吕先生的艺术贡献,转向社会学的角度,形成一个课题,吸引更多年轻的,不同领域的学者了来研究、观察他的艺术活动和生活状态,对画家进行社会圈子的跟踪和工作室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纸本案头笔墨的描述。
《荷风》
68x136cm 2021年
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不是凭空出世,即使在古代也不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他们在与社会交往,与各种文化氛围中获得信息,经过自己的思索认识,不断地在改进和修正。这种转变的过程,需要非常细致深入的探究,才能让一个艺术家的贡献变成艺术史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当今社会的“笔墨史”,已经不再在书斋案头上。吕先生作为巴蜀画派的代表,影响了地域的艺术发展,形成了新的历史格局,作为画院院长、美协主席,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曾获得了徐悲鸿美术奖、巴蜀美术奖、东坡文艺奖、中国画坛杰出贡献奖等,这都不是“笔墨”的问题。
《夏日炎炎》
68x136cm 2021年
我们需要建立吕先生的艺术研究文献库,这个研究资料的组建,不仅仅用传统的观念和研究方法来认识他,更是侧重艺术家个案史的梳理,依据其精品和发展中作品的鉴定,历史语言与当代风格的互译转换为手段,一方面对吕先生重要代表作品作鉴藏、陈列和研究,把作品本身视为美术史的基础,同时要用当代的思维方式,先进科学的研究角度,获得当代的成果。强调吕先生艺术个案史的当代性,以学科研究和社会分析,改变艺术“平面化”描述,浅表性的“大写意”定位,摆脱一般性笔墨讨论,要将他置入到当代的,鲜活的“人文艺术家”学科中,努力将他的艺术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等学科积极靠拢,而避免泛泛的单一笔墨史讨论。
《三月风系列之一》
45x45cm 2021年
对其吕先生艺术的深度研究,更多的考虑到他对“巴蜀”文化的贡献。独立个案史,是社会艺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域和城市的文化就是由这样的艺术家们包围起来的,城市还必须建立这些艺术家的研究中心或美术馆,开放艺术家的工作室,让公众随时能进入,还要与公共大学和艺术院校进行合作,把各类公共学科的普通学生和艺术学子带到吕先生的作坊,和艺术家近距离交流,感受艺术家的工作环境,现场离勘察艺术家工作的细节,因为工作室是艺术家灵魂的车间,它不同与孤立的美术馆,通过这种社会互动,与艺术家直接合作对话,改变“美术馆”空巢现象。
《三月风系列之二》
45x45cm 2021年
我注意到欧洲近年来很多艺术家与城市关系的艺术活动,有的展览直接把艺术家的工作室按原样移至展厅。我们还停留在花巨资办展,众多“领导、专家”淹没艺术家,吓跑观众,把本该是核心的您,拒之千里之外,本末倒置。
《三月风系列之三》
45x45cm 2021年
艺术家与美术史之间关系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实际上,美术史对艺术家的研究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对一位有艺术贡献的艺术家,学者从各种角度进行系统化演绎,使得艺术家与美术史重新取得新的意义,艺术家与艺术史是一个合作平台,相互认同的关系,各自在自己的工作中完成各自的任务,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三月风系列之四》
45x45cm 2021年
艺术作品与美术史研究的新趋势是“对实物的回归”,理论研究不再理论化,因为过度的理论化,使得学术变得的更加陌生,远离了艺术的鲜活性、社会性与真实性。对艺术品本身深入研究是重要的,但是这种亲近“实物与图像”的关系,并不是考据与鉴定笔墨的方式,而是对产生“图像”及作品本身的思辨,是对作品的物质性和历史性的具体考察。“亲近作品”的关系,用专业的说法是对艺术品“原境”左右关系的重构思考。“原境”的意义很广泛,可以指艺术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环境,历史作用,也可以是构成作品的心理和视觉属性。因此,这种对真实的亲近并不是简单地回到继承和发展的传统学术轨道上,而是采用新的史学概念对具体艺术品进行深入的、当代性的考察。
一个艺术家个案活动文献,它的社会功效可能远远大于观众与展览之间关系,因为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物质存在。
《大渡河畔巡游之一》
136x68cm 2021年
吕应鑫先生的系列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学术研究的机会,为未来艺术家的美术馆、巴蜀的美术馆和中国的现代城市美术馆、城市艺术的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
《大渡河畔巡游之二》
136x68cm 2021年
我们的艺术界,我们的文化中一直厚古薄今,我经常鼓励年轻学者和理论家研究当代艺术家,要有宏观的当代情怀来看待历史,面对当代就是面对未来和历史。欧洲的学者都鼓励学生设立当代专题研究,邀请艺术家本人和美术史家举行座谈和讲座,设置各种研究计划,与艺术家碰撞,把研究的过程看作艺术的组成部分,把研究的成果贡献给社会,贡献给美术馆、研究中心和基金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和公众,分享艺术创作成果,确立艺术品价值的依据,促进博物馆、专业机构与民间私有机构收藏艺术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时保存展示研究成果,使之艺术成为社会文化的良性运转。
《大渡河畔巡游之三》
136x68cm 2021年
我期待美术史领域对吕先生的艺术研究呈现新的格局,涌现新课题,对其艺术生活、展览、活动,包括已经产生的众多艺术文献进行新的梳理和再研究,凸显对吕先生艺术研究的演进,使吕先生的艺术与社会与公众关系联系在一起。艺术家个案史的建立,首先是对时代文化的贡献,城市文化的贡献,地域艺术史的贡献。
《正当秋系列之一》
136x68cm 2021年
我极力推荐美术馆、美术史教授和学生展开对吕应鑫先生艺术成果的研究,尤其把他的水墨艺术搁置到世界当代艺术之中,让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界了解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使他的艺术工作层面和创作成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洛齐 2019年7月于 米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生活工作于杭州、米兰、里斯本之间。国际著名艺术家、作家,《丝路艺术》国际学刊执行主编)
《正当秋系列之二》
136x68cm 2021年
《正当秋系列之三》
136x68cm 2021年
《正当秋系列之四》
136x68cm 2021年
《残荷幽趣》
136x68cm 2021年
《山溪淙淙》
136x68cm 2021年
《万古长青》
136x68cm 2021年
《阳光灿烂的日子》
136x68cm 2021年
《南国无冬》
136×68cm 2020年作
《盼春》
136×68cm 2020年作
《清夏》
136×68cm 2020年作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136×68cm 2020年作
《翔 · 东方》
136×68cm 2020年作
《椰风阵阵》
136×68cm 2020年作
《盼春》
136×68cm/2021年
《浓秋》
136×68cm/2021年
《春华秋实》
136×68cm/2021年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