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13 9:26:39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应阿富汗政府和国王阿曼努拉·汗(AmanullahKhan)的请求,法国在阿富汗的法国考古代表团(简称DAFA)于1922年在法国成立,开始在阿富汗进行考古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研究中断后,工作于1946-47年恢复,直到1982年12月15日亲苏联的阿富汗政府将其关闭。一些代表团中有20世纪著名的法国考古学家,包括儒勒·巴索(JulesBarthoux),丹尼尔?斯伦贝谢和保罗?伯纳德。
哈达佛寺遗址位于阿富汗东南部的贾拉拉巴德。年代为公元2~8世纪。中国古代僧人法显和玄奘曾访问这里。20世纪20年代发掘。经发掘的佛寺大多数只有塔院,院落为正方形,中心建主塔,四周是成列的小佛堂,院内有陆续建成的供养小塔。寺院内的塑像用黄白色石膏制成,有佛、菩萨、僧人、俗人、神怪等。塑像形象逼真,手法写实,技术熟练,具有明显的古希腊罗马风格,属犍陀罗佛教造像的西部地区派别。
中国古代僧人法显、道荣、宋云、玄奘曾访问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那揭罗曷国醯罗城即此。玄奘还记载这里收藏有如来的顶骨、髑髅、眼晴、袈裟、锡杖。哈达佛寺即以此闻名于世。梵文“哈达”意为骨骼,哈达佛寺可能由此得名。20世纪20年代,法国考古团在此进行了发掘,弄清了哈达窣堵婆(佛塔)的编年,对犍陀罗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发掘的遗迹包括7个佛寺,其中大多数是塔院,僧院很少。塔院布局与犍陀罗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回廊状的小室,主塔周围和小室内部都建有许多小供养塔。墙壁以泥土、石灰和砾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筑,一如波斯萨珊朝的技法,并在外壁抹以石灰。
所有墙壁都饰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包括佛、菩萨、供养人、僧人以及狮、象等,石灰石和片岩的浅浮雕也有大量发现。雕塑艺术与喀布尔附近及巴米扬佛教遗迹、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处出土的塑像类似,通称为印度-阿富汗流派,以与犍陀罗石雕艺术流派(见犍陀罗艺术)相区别。早期塑像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以写实手法表现优美的身材和线条流畅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躯趋于扁平,显示出初期亚洲化的倾向。目前这些塑像多数藏于喀布尔美术馆,部分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遗有部分壁画,也很珍贵。
阿富汗的历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远征时并入波斯。亚历山大远征后又并入其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阿富汗地区又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国。约前250年,位于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间(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德据地脱离塞琉古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大夏、吐火罗等),前二世纪上半叶最强盛,曾扩地至印度河,后因内乱转衰。
前二世纪上半叶,原驻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败,遂西迁至阿姆河领域,约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将希腊王朝逐向南方。东汉时大月氏分休密、双靡、贵霜、都密、肸顿五部。一世纪时,贵霜统一诸部,扩张为强大的贵霜王国,其盛是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半岛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纪后渐衰,分裂为若干小国。五世纪上半叶被从北方袭来的恹哒所灭。
恹哒系游牧民族,原居于金山(阿尔泰山),臣属于柔然,罗马人称之为“白匈奴”。五世纪初西迁,以后相继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区、吐火罗、印度西北部,还击败了萨珊波斯,杀其王,成为一令人生畏的强国,其统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内,信奉袄教。567年左右,萨珊波斯与西突厥联合击灭恹哒,以阿母河为界瓜分其领土。吐火罗被划归属波斯,但不久(约568年)又被西突厥夺取。
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其长子在吐火罗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军灭西突厥后,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称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内及其附近还有若干臣属于吐火罗的小国:护密、护时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宾(修鲜州都督府)、帆延(乌凤都督府)、诃达罗支(条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还于662-674年间封流亡来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