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2 9:53:58
全场的灯光都打在中间的作品之上,人们围拢成墙。艺术家张琪凯脱掉鞋站了上去,平衡装置向他倾斜,而在另一端,放置了一块与他体重相近的石头,被麻绳所捆。
《衡》行为艺术现场
失衡的装置在不停地摆动,待静坐平稳之后,他用麻绳将石头尽力拖向自己,对抗、僵持中,寻找着那一份与之共存的平衡。
《衡》行为艺术现场
二者最终对换了位置,他把石头放置在平衡板的另一端,盘膝而坐。装置的摆动变得越来越缓,逐渐趋于稳定。全场静默,仿佛任何一点声音都可能打破这即将成型的平衡之势。在人与石的相互凝视之下,绳子、人、石头、装置,融为一体,达到平衡。
《衡》行为艺术现场
十多分钟过去,随着平衡之势的形成,艺术家张琪凯起身缓缓走下作品,宣告这场行为艺术的结束。作品停留在了平衡状态,众人也从刚才的平衡之势中回到现实。唯独留下等待再次平衡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对“势”的现场诠释和思考。
《衡》行为艺术现场
本月底,为期近两个月的张琪凯个展《势》在麓山美术馆正式开幕。
在展览现场,呈现出的作品是艺术家张琪凯在来到成都的4个月中,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装置/绘画/影像等,对“势”这一传统美学概念进行了呼应与扩展,使“势”获得一种全新的诠释,并成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方式。
01
势之所在
动与静之间的零界点
“势”是本次展览的名字,同样也是整个展览的主题与线索。“势”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方向,甚至是一种趋势,在动与静之间,不停游走,逐步趋于那最终的零界点。
展览现场
“势”,需要在关系当中显现而出。而在本次的创作中,张琪凯采用了大量的自然物,例如石头、竹子、麻绳等,把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引向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在不同的物体之间,建立起各不相同的结构与力学关系。
展览现场
张琪凯的作品与传统有关联,在看到现场大量自然物元素之后,会感受到很强的传统风格,但从形式与观念上去捕捉,又能感知到超越传统的内涵。
展览现场
这次的装置创作中,张琪凯也设置了规则,即使用与成都相关的在地自然物进行创作。在这一系列的装置作品中,竹子和石头成为他主要选择的材料。
竹与石,这两种自然物至少在地理空间和文化象征两个层面上与成都进行了链接。而且二者之间,也以不同的形式,阐述着势的存在。
《势》
石头、竹子、麻绳
2021
坐落在展厅中的作品《势》,以静态的模样展示着极强的力量感。对抗、牵扯,石与竹通过一根麻绳产生了它们独有的力场,在场域之中,石头的重力与竹子的弹力形成一种弩张之势,在风平浪静之下,活动着的作用力,时刻存在。
在《势》的力学场域里,竹与石在麻绳的作用下由静生动,而负一楼的作品《常》正好相反。纯白的空间当中,极细的线将黑色石头吊在中央,犹如一滴墨汁悬在宣纸之上。
《常》
白沙、水、石头
2021
在缓缓的转动过程中,石与沙之间被细绳所隔开,尽管此处的石头保持着不停的运动,但在颜色、体积、位置的相互关系中,却展露出静态之势。盘膝坐下,目随石走,东方的禅意风格油然而生。
在作品《恒》中,他利用杠杆的作用使竹子与石头之间形成一种力学的平衡和视觉失衡,犹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还有各个自然物体之间的体积之差,如大石与小石,小石与竹,极强的差异感将三者间的状态之势无限放大,隐约之中也与《势》《衡》形成内在呼应。
展览现场
而竹子头部的竹叶,更是犹如点睛之笔。在石与竹所形成的恒定大势之下,每一片竹叶都至关重要。夏秋更替之际,竹叶落下,黑石下沉,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也许是一叶,也许是两叶……在这恒定之势上,附加了一层将破未破的新势,叠加之下,达到动静之间的零界点。
02
力场之中
顺势而为的全新诠释
艺术家张琪凯4月份来到麓山美术馆开始驻留,没有做任何的创作预设,一切都在陌生的环境中展开。上一次来成都已经是很多年前,这一次,他摈弃了过往的创作经验和方法,让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以全新的方式,顺“势”而为地用新的观念去创作。
众所周知,在一个新的环境之下需要一个缓冲期来与当下接轨,而他此次的创作并未始于熟悉环境,而是通过绘画与书法日课,让自己进入到平静状态,融入时下生活。
《日记系列》(部分)
纸、墨、茶
2021
在绘画的日课中,他将墨、茶、洗衣粉以及其他矿物颜料作为基本材料,使他们在皮纸上产生各种痕迹。有的痕迹是源自绘制,有的是材料遇到皮纸之后发生变化偶然而成。
每天创作一、两张入蜀日记,让他更能集中地去体会一些东西,不断地去感知变化,当下是一个状态,而等待之后,又可能形成新的状态。张琪凯希望在偶然之中获得有意味的形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偶然天成之感。
在诸多作品之中,都能看到力学的体现。尤其是《石骨》,更是将物与物之间的力学作用,展现地淋漓尽致。坚石之下,脆弱的木条汇聚一起,竟能将坚石撑起,远看白沙上的景象似乎平静如水,而靠近之后,力学之美展露无遗。
《石骨》
白沙、石头、树枝
2021
细心观察,能够察觉诸多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呼应之处。《石骨》当中沙的尺寸,与楼下《衡》的钢板是同样尺寸。
《衡》是一个利用跷跷板原理制作的装置。石头的重量与张琪凯相近,艺术家在现场留下的石头类同于本人,石与人、人与人,相差无异。参与者站在另一端,不同的重量,对应不同的位置,在力的调整当中,诠释着自身的平衡之势。
《衡》行为艺术现场
在人与作品之间,通过力的传递、动态的变化,观众的身心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作为观众,走进作品成为作品意义的一部分,将会丰富它的意义,甚至是创造它的意义。促进自我的思考。
《方台》之上,观众无论从哪个方向上去,都会导致方台的失衡,钢珠将朝下沉的方向滚动并发出巨大的声响。每个人的感受都会随着钢珠的运动被无限放大。
《方台》
钢结构、钢珠
2021
在上面或疾走,或漫步,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也随之而产生不同的体会。有人觉得那是自己最近状态的体现,一种无形的势,走哪跟哪;也有人觉得带来了自然的声音,大海的力量感袭面而来。
当你走上方台的那一刻,失衡开启,所有的钢珠都向你袭来,迎面的压迫感让人无法忽视,越逼越近,满脑子都是“动起来,逃开!”但无论你如何逃离,只要还在台上,它们就会一直跟着你。此刻若是站在原地闭上双眼,用心去接受那份迎面而来的力量,无形的海浪由缓到急,由小到大,仿佛钱塘江大潮一般扑面而来,那份力量感将浸入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无比畅快!
在最后的展厅里,昏暗的灯光下两束光出现在面前。未到作品面前,巨大的风声已充斥了整个展厅,无形之中,仿佛物与物之间碰撞,空气之间的摩擦,各种声音混杂在一块,顿时身处混乱之中。
而在嘈杂之下,轻柔的白纱被吹起,影像投在纱上,映在墙面,极具“刚”意的无形之风却通过白纱,呈现出柔美的力学之美。随风飘动之下,形态变化万千,又似海浪。
影像中的石头来自藏区的河边,当时的河滩上全是被刻有藏文的石头,张琪凯偶然之间,就发现了这个未被认为雕刻的黑石,仿佛冥冥之中,注定相遇。
大自然在上面雕刻出了痕迹,石头内在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感。白纱飘动,好似在抚摸石头,柔与刚跨越空间的相互关联,力学的美感在这里有了新的高度。
《漱石》
鼓风机、白纱、影像
“他将空间变成当下的人生地图,本次的展览‘势’,就是他过去几个月身与心的地图。”策展人之一的康书雅将势比作地图,而来到地图的终点,是《相对的止》。
相对的止与动,是势的呈现,也是势的变化。而势的源头,正是时间。小石头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像时钟一样来回摇摆,石与线的相互作用,相对的动与止,也正体现着时间的流动与相对性。
《相对的止》
石头、动力装置
2021
晃动的势,在形态上也与《常》相互呼应,同样是线的运动带动石头,将势从一物传递到另一物中,随着势的变化,显现成钟摆的晃动、表盘的时针转动,体现着时间的流逝。在各具特点的力场之中,顺势而为地诠释着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新的关系。
“势”是一个传统的美学概念,在关系之中显现而出,张琪凯把从对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引向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艺术实践中呼应并扩展了这一概念。
本次展览当中,“势”以多样的形式出现:不同物质在纸上自动生成的痕迹,在自然物装置中的物理学关系,物体之间的力学关系,以及力向非物质空间的延伸……这种“势”与周围的空间、物、人,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现场,让大家沉入其中,感受自身的与世界的存在关系。
张琪凯个展——《势》
8月28日-10月17日
麓山美术馆
● ● ●
编辑丨不睡觉
图源丨不睡觉、麓山美术馆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