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31 16:59:53
绘画取消了矩形的平面画框,画家又能如何作画?八年时间,五十件作品,艺术家闫博用自己日复一日的艺术修行,带给观众一个有价值、有深度的答案。
8月29日,在安居客艺术中心,“我 在”——闫博个展开幕,此次展览将艺术家带有开放性、探索性的独特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视觉经验的碰撞在此刻吸引着观众的思绪。学术主持张子康、策展人郑妍、永樂文化创始人赵旭以及艺术家闫博参与此次开幕活动。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在开幕式发言中认为,闫博的作品与人们对于现代主义绘画的理解存在着关联,但又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逻辑关系:“他的视觉经验形成了很强的他自身的逻辑关系。视觉逻辑关系是他自己从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或者是认知当中建立起来的他特殊的创作路径。这种创作会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很多启示,确确实实是他自己独特的一种创作形式。”
策展人郑妍女士也在开幕式当中谈及艺术家创作语言的艺术价值:“从2010年开始的时候,闫博老师用这种木质和画布以及颜彩、丙烯材料在试图寻找一种自己新的艺术语言,似乎是要突破一个瓶颈,但是我认为他每个阶段的作品都非常有学术探讨的价值。”
永樂文化创始人赵旭先生与艺术家闫博相识多年,他认为,闫博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语言的独创性:“他自己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异形的语言。这是闫博作品的特点,他深深打动了我。”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开幕活动现场,艺术家闫博将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现场观众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释。
“我喜欢有时间的痕迹,怎么让作品有时间的堆叠感、消磨感。”闫博说。从2012~2013年开始,在自我探索和父亲的支持下,闫博开始突破传统的作品矩形平面限制,将自身想象的视觉元素进行打破并重新整合,通过数年的打磨、堆叠,在不断的实验、碰撞中自然生成一套独一无二的视觉逻辑,形成一种时间性、开放性的独特形式美感。超越特定主题的约束,具有普世的审美价值。
“当我去看别人的作品,看别的视觉现象,我希望尽量跟他们有所差异。比如我去看艺术史,去看同时代人的创作,别人的成果就是我必须绕过去的。你的思考方式必须和他不一样,否则就会落入和他一样的审美价值判断。”闫博介绍道。
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日复一日,数十遍甚至数百遍的覆盖、堆叠、打磨。每一次把板子拿回来,重新组合,重新变化方向,闫博都刻意把它先“陌生化”,就好像“棋逢对手”,然后再琢磨怎么去“对付它”。
艺术家闫博
谈及自己的创作理念,闫博说:“比如我们看极简也好、极简后也好,单纯、简洁的东西很有意思,但它有一个毛病,就是大家都画得差不多。我也去研究,画简单、简洁的作品,你怎么让人看出你用脑子了?所以,简洁的东西并不是不可以有复杂的来源。有复杂的思考过程,有变化的过程,最后也能达到既复杂,又单纯的效果。”
但所有这一切并不指向具体的意义。“我的目的是什么呢?你只能在我这儿看到这个东西,在别的地方你看不到。这样我觉得我的工作才有意思。”
展览持续至9月21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