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1 10:16:09 来源:中国美术报
近期,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创意展于西安大悦城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家图书馆这批馆藏甲骨(复制品)首次来到西安,展出期间还邀请了国内重量级专家学者开展一系列甲骨文化专题讲座,对西安市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与文字对话的文化体验。
甲骨文带动下中华传统文化
再次破题出圈
《国家宝藏》前三季在豆瓣平台,达到了平均分9分以上的高分。其中的《殷墟甲骨》,单期节目在B站收获116万播放量,1.4万弹幕互动。古老的文化,通过甲骨文,唤起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传承热情,点燃了人们对宝藏文物与文化历史更进一步的关注。
《国家宝藏》第三季《安阳殷墟》栏目剧照
那么,为什么甲骨文火了?其背后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古,更不是无脑堆砌文化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让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心中,以寻求大众共鸣,进而重燃文化自信的不断推动。
以创新的呈现方式推动
甲骨文“活起来”“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提到,“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由此可见,研究甲骨文、学习甲骨文,不仅仅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一项工作,更是让社会公众了解中华文明之源的珍贵体验。如何解读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展览现场
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1934年,何遂将所藏甲骨捐赠国立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的滥觞。此后,通过国家拨交、个人出让、本馆征购等多种渠道,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逐渐形成规模。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殷墟甲骨35651片,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甲骨藏量最多的机构。
依托丰富的馆藏和学术研究底蕴,国家图书馆长期致力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展览现场
创新,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用足够专业严谨的态度,解读文化的深厚内涵,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甲骨文“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不再曲高和寡,反而跨界“出圈”,满足大众对于文化的热情与需求,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这一次,由国家图书馆全资企业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和西安大悦城联合主办,北京杰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创意展全国首展,来到了西安大悦城,让这些跨越了3000年漫长岁月,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2021年走进西安人的生活中。
六大展览分区尽情解锁
对甲骨文的无线期待
展览分为六大展区。“天干地支”板块,由一块巨型甲骨模型构成。在商代,龟被视为灵兽,因此多采用火灼烤龟甲,对裂纹进行占卜祭祀,并将预言的结果记录于龟壳之上;“日月山水”板块,用一组组图画解释甲骨文,以最直观的画卷阐释中国汉字字形的来源;“车马牛羊”板块,用立体装置的方式让甲骨文触手可及;“星火万象”板块,以甲骨文浮雕墙,展示甲骨文的字形璀璨多变;“三街六市”板块,集合各种甲骨文文创产品,可观赏亦可购买;“百家姓”板块,集合甲骨文中所有各大姓氏,在这里人们可以开启一场家族的寻根之旅。
展览现场
文字启蒙必修课——书法爱好者的文艺盛宴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因此认字就像看图猜谜一样生动有趣,在本次展览中,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提升对汉语文化的兴趣,爱上汉字。对于大众来说,在这场难得的文化盛宴中,能够通过全景式、多角度的科普方式深度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发展,跨越3000年的历史长河,感受祖先的伟大智慧,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自发成为传统文化的支持者和传承者。不仅大饱眼福,意犹未尽处,还可将上百款甲骨文创——精美“国宝”周边带回家。
展览现场
最有骨气中国字——国家宝藏
与城市文化的碰撞
从半坡的陶文,到宝鸡境内周原遗址出土的第一片西周甲骨,再到驰名中外、源头可以追溯至唐朝的碑林,整个西安的城市文化进程紧随着文字的进化进程。文化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但却有着无限活力和创新空间。传统文化永不过时,只要用心呈现,定会引发大众的强烈共鸣。
西安大悦城希望能够借此次展出,为市民在购物、休闲、娱乐之外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消除隔阂,以更新颖、有趣的形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之中,传承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本次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创意展,是大悦城进入西安3年来,作为“十三潮主场”给十三朝古都西安献上的一份文化厚礼,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之都,以字会友,掀起一场文化联动的热潮,激起城市学术文化的一波巨浪,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复制品)首次在商业地产展出,通过文化与地产的新型合作,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同时一起推动古籍的活化保护。据悉,展览将展出至9月底。
编辑 | 闫敏歆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闫敏歆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010-68469146
总编室邮箱:zgmsbvip@163.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