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润物无声——中国国家画院典藏老艺术家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

时间:2021-8-9 11:10:13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恰逢中国国家画院建院40周年,为此,中国国家画院精心筹办了一系列主题性、纪念性及成果展示性活动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7月23日,该系列活动之“庆祝中国国家画院成立四十周年——润物无声·中国国家画院典藏老艺术家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从中国国家画院藏品中甄选出近百件老一辈艺术家的“合作画”,以此重温历史,追忆那些为画院建设作出贡献的艺术家,感受他们润物无声的情怀,激励当代美术工作者继往开来!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国国家画院以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为宗旨,集创作研究、交流合作、教学培训、展览收藏、美术传播于一身,以中国画为主,兼及书法篆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门类,主要承担主题性创作和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发挥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前身是于1977年成立的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创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11月,根据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

  1977年,中国画创作组成立后,一共组织了 17 个省市的80多位老中青画家来京进行中国画创作,直到 1978 年 11 月 “中国画创作组汇报展览”结束,在短短的时间内,总计完成作品 5120 余幅。参加创作的著名画家包括李可染、刘海粟、朱屺瞻、叶浅予、吴作人、关良、蒋兆和、谢稚柳、陆俨少、亚明、黄胄、黄永玉、黎雄才、李苦禅、吴冠中、何海霞、关山月、程十发、宋文治、方济众、王雪涛、梁树年等。1979 年 6 月 1 日,“中国画创作组”从友谊宾馆南工字楼迁到了颐和园内的藻鉴堂。对于创作组的画家们来说,来到藻鉴堂不仅能自由地创作和交流,更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解放。由于中央领导同志时常来藻鉴堂看望老画家并一同交流品画,使得“藻鉴堂”的名号很快就在美术界传开了。一段时间内,来自全国的中国画爱好者,以朝圣般的心情,纷纷直奔藻鉴堂而来。直到 1984 年 6 月 25 日中国画研究院迁址至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54 号,老画家们在藻鉴堂前后生活和工作了约 5 年时间。“藻鉴堂”也被公认为当时中国画的创作中心和顶级代表,“藻鉴堂时期”则被认为是中国画研究院的黄金时期。

  从“藻鉴堂时期”开始,不同历史时期的画院艺术家,都为画院创作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合作画”,从每幅画作的落款中可以想象出当时相逢的场景。作为一段历史的承载,中国国家画院现有此种体裁藏品近百张。黄胄、李苦禅、陆俨少、李可染等老一辈画院人,既是雅集的倡导者,也身体力行,均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组合合作成画,这些绘画作品展现的是艺术家的另一面——既有逸笔草草的笔墨游戏,也有临时兴起的灵机妙思。画作中一幅以朱屺瞻先生九十大寿为题,30多位画家同时参与绘制寿桃恭贺高寿的作品,画面中30多位艺术家不同风格的签名饱含诚挚的祝福,画院前辈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为后来者留住了历史。

  在中国国家画院4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为己任,勇担时代使命,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积极的学术作为和丰厚的创研成果,担当起了引领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创作产生出一批精品力作,同时聚集和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美术精英力量,在美术创作、研究、教育、交流、收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国家级美术创研单位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中国美术发展迈入新时代征程的环境下,中国国家画院不再仅是一个承担国家美术创作研究任务的业务单位,而且还肩负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除了为国家和人民创作优秀作品,歌颂和礼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与英雄事迹外,还承载着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践行中华审美理想的使命。为此,中国国家画院不断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作品,歌颂伟大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把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献给党和人民,让艺术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的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