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1 11:52:26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19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库尔贝、马奈、莫奈和莫里索等名派名家星光璀璨。有趣的是,这些伟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们大多和一个世人皆知的地域有关,这个地域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事是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这里登陆,并直接扭转了二战的战略走向,这个地域就是诺曼底。
展览现场
2021年7月17日,“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 。
展览在法国诺曼底绘画协会与法国多维尔方济各会博物馆等多方支持下,精选61幅以法国诺曼底地区为主题,包含莫奈、莫里索等法国印象派大师,法国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库尔贝,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柯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从海滩到风景、从静物到人像,艺术家描绘的内容无所不及。
展览序厅被策展方精心布置成一节正在“行驶”中的火车车厢
展览序厅被策展方精心布置成一节正在“行驶”中的火车车厢。透过两侧展墙上九张播放有影像的LED屏望出去,诺曼底海岸线优美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策展团队依据艺术史发展变迁的内在逻辑,将展览分为“大师的风景”与“光影的圣地”两部分,使观者能更为清晰地把握印象派诞生前后百年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
在展览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看来,“从十九世纪开始,诺曼底逐渐成为艺术家和文人们寻幽访胜的圣地。这里的风光粗旷、弘大,光线强烈而变化莫测,有辽阔的水面,因而发展出符合于本地风光的独特风景画法——一种纯粹的外光画法。这一切,都始于1864年,莫奈在翁弗勒尔(诺曼底的海滨城市)的海景中探索光与水的颤动。在莫奈和印象派的世界中,水第一次作为针对我们的主体而存在。艺术家们试图在画面上努力捕捉因水的上下起伏和左右运动,形成的一个变化万方而又瑰丽无比的形色世界。‘水’,第一次被艺术发现了。”
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小说《情感教育》里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画家在橡树下作画,膝头摆着颜料盒。”这个场景在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19世纪初仍是新潮,因为那时的艺术家都是在画室完成创作的。
《池塘边的放牛》,柯罗,约1863年
柯罗是较早打破在画室作画的传统,采用户外写生画法的画家。19世纪上半叶,在新古典主义盛行的法国画坛,以柯罗为代表的一些艺术家来到法国郊外枫丹白露森林旁一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庄。他们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写生。“巴比松画派”应运而生。
作为“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柯罗开启了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先河。1821年,柯罗开始用油画创作风景画作品,并深受康斯特布尔和特纳的影响,而区别于洛兰和普桑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历史风景画。柯罗的画中充满了闪耀的光线和空气,他力求尽可能忠实地描绘现实。中年后向色彩厚涂和诗意、优美的风格转向,他最为关注的不是事物的细节,而是画面表达主题的总体形式与色调。
《池塘边的放牛》创作于柯罗晚年,是其在写生基础上的创作,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和清幽。画面下方和右侧被大面积的树木覆盖,枝叶旁逸斜出,画面下方一位行人正行色匆匆,风将他的衣角和近旁的枝叶吹动。柯罗淡化了人物及自然景色的轮廓线处理,而将重点放在整体色调和气氛的营造上。柔和滋润的边缘线与晨暮时分的朦胧光线,呈现出整体画面意境悠扬的清新之风。
《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柯罗,约1825年
《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选取了一个相对低平的视角,刻画了海边耸矗的山崖与平缓的海面之间的过渡地带。整幅画面具备宁静柔和的气质,在永恒与瞬息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感。
如果说现实主义风景画创立的起点是柯罗,那么领军人物则非库尔贝莫属。库尔贝仅描绘肉眼可见的真实对象,而非理想化的农夫、工人、裸女和自然景观,他笔下的风景画区别于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或新古典主义风格,强调表现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自然景象,笔触大胆而自由。其独立精神对印象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库尔贝,约1871年
《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描绘了诺曼底的海滩风光。海滩上停着一艘木制小船,遍地散布的水坑映照出天空清浅的蓝色和翻卷不定的云朵,为深褐色调的沙滩增添了灵动的气息。作为库尔贝晚期海景画作品,《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已经传达出印象派的典型风格,注重对色彩和光线反复折射效果的表现,准确再现了特定自然条件下的自然风光。
欧仁·伊萨贝被誉为19世纪最优秀的海景画家之一。受德拉克洛瓦、特纳等艺术家的启发,伊萨贝在油画创作中大胆尝试水彩画的表现方式,丰富了绘画形与色的表现方式。除了水彩风景画之外,他也创作叙事画与历史画,探险题材的插画,后被选为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宫廷画家。
《诺曼底的农场》,欧仁·伊萨贝,约1850年
欧仁·伊萨贝在《诺曼底的农场》一画中描绘的是夕阳中的一座低矮农场。房屋由平涂的色块拼搭而成,显得厚重、敦实。紫灰色的云彩正朝小屋涌来,下方的草地与泥路是大面积的褐色调子,还留有大量笔触。艺术家抓住了余晖将尽未尽时投在房屋上的瞬时光影,大笔的涂抹和弱化的轮廓边界丝毫未影响其视觉观察的精确再现。
埃特勒塔位于法国诺曼底的雪白海岸,被誉为“法国第一海岸”。象鼻山是埃特勒塔海边一串三个象鼻山中最大的一个,形态很像大象。前来诺曼底写生的艺术家都曾经为这一带的象鼻山作过画。
展览现场的埃特勒塔象鼻山模型
莫奈,《埃特勒塔》, 1883年
在一众刻画埃特勒塔海岸风光的作品中,莫奈创作于1883年的作品《埃特勒塔》的视角最为巧妙:莫奈选取了一处通向大象鼻山的岩洞,将观者的视线集中框定起来,直达远景处巍然屹立于海上的针峰以及大象鼻山的一小部分,造就了“画中画”的视觉感受。莫奈描绘了海边变幻莫测的光线落在白色岩石上,以及海水在折光后呈现出的的复杂效果,凸显出平滑的海面与粗糙的石壁之间的视觉差别。
《埃特勒塔,岩门》,保罗·于埃,约1849年
同样以埃特勒塔为表现对象,保罗·于埃的《埃特勒塔,岩门》选择的是相对低平的侧视视角,展现了山崖的独特形状,尤其是形似象身的主山体与伸入海中的象鼻。于埃以大色块平涂的手法描绘平滑的海面和沙滩,波涛层累,卷起的白沫与静止的山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象鼻山则笼罩在一片柔和的玫瑰色之中,光线在岩石表面折射出多样的视觉效果,而横向排布的笔法也突出了山体粗粝的质感,使得整幅画作颇具感官色彩。
《埃特勒塔的小船》,欧仁·布丹,约1892年
欧仁·布丹是最早一批在户外进行风景画和海景画创作的法国画家,被柯罗赞为“天空之王”。《埃特勒塔的小船》中,欧仁·布丹将目光集中于停泊在中象鼻山附近海滩上的数艘小船。周围的木板和桅杆散落一地。画面顶部的天空和右侧的白色山崖折射出微妙的色彩效果,尤其是空中蓝色、紫色和绿色的交织效果,与黄色的船体形成鲜明的对应。全画采用色彩厚涂的手法,笔触大而粗犷,传递出一种瞬间性的印象感。
《多维尔港》,欧仁·布丹,1892年
《多维尔港》刻画了诺曼底小镇多维尔港中停满帆船的场景,在半圆形的港湾中,大多数船只已落帆入港,只有少数小船依旧在向着观者的方向驶来,打破了全画的宁静。这幅作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欧仁·布丹晚年的艺术风格,笔触大而松散,色调浅淡,传达出一种云层密厚、风雨欲来的感受。
欧仁·布丹,《在诺曼底挤牛奶》
《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马奈,约1870年
展览现场,马奈创作于1870年的一件肖像画《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在一众风景画中尤为引人注目。1868-1873年间,马奈曾多次造访诺曼底地区,并为港口工作的渔民们绘制肖像作品。《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描绘的是一位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呈四分之三侧面像。他的领口系着白色丝帕,黑发一丝不乱,颇有刻意为之的效果,更像是一位体面而优雅的巴黎市民。马奈有意强调了光线落在人物额头和面颊上的效果,并强调乳白、浅黄与黑色的对比效果,显示出西班牙绘画的影响。
作为第一位加入印象派的女画家,莫里索曾受教于柯罗。她的画风深受马奈影响,并参加了第四次印象派画展。莫里索最常表现的主题是母子肖像和生活场景,体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敏感。
贝尔特·莫里索,《费康港》,1841-1895年
在《费康港》中,莫里索刻画了这座港口城市的海滨景观,尤其是人们在渔船停泊的沙滩上休闲娱乐的场景。她并没有过多地描绘远处海天相交的自然风光,而是将刻画的重点放在了画面左侧近景中的一对母子。母亲身着庄重的黑衣,身体前倾,一手牵着孩子,在沙滩上散步,属于莫里索惯常描绘的一类图像母题,也反映了当时法国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整幅作品用色微妙,与莫里索精熟于水彩和色粉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滨海维勒维尔码头》,路易-亚历山大·杜布尔
杜布尔以海景画的精巧创作而著称,往往缀以零星的人物,与所绘之景产生互动。他常描绘诺曼底美丽的海岸风景,以及海滨浴场上的人群,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滨海维勒维尔码头》中,能看出杜布尔所受的古典绘画训练的痕迹,倏忽瞬息翻滚的海浪定格在一瞬间,浪花激荡,线条极其富有流动感与节奏感。浅绿的海水与灰蓝色的天空明亮单纯。画面中的人们或垂钓、散步,或坐在岸边休息,云层透出的阳光引人遐思神往。
展览现场
现场,布展团队为印象派大师莫奈设置了自画像插花的浪漫互动。莫奈的一生,只留下两幅自画像,现场所见的装置即取材于收藏在日本东京的其中一幅。观众们可以抽取“缠绕”在莫奈胡须上的百余朵红玫瑰。
此外,展览还精心设置了丰富的互动打卡环节和酷炫的光影全景特效,让观者体会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之感,在如前提到的展览序厅中,体验与艺术大师共乘前往诺曼底的火车,一同采风创作。
展览现场互动装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为第十五届中法文化之春重点文化艺术项目。展览展出的36位艺术大师的61幅珍稀油画真迹,回顾了诺曼底在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印象派诞生前后百年,是一次能够深入了解其中奥秘的绝佳机会。
开幕式现场
李军与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在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艺术与科技产业创新联盟承办,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诺曼底绘画协会、法国多维尔方济各会博物馆、巴黎佰仕鑫艺术管理有限公司大力支持,法国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军担任展览学术顾问,阿兰·达皮耶、蒋海梅、王青甫、叶强联合策展。
《海滨(沙滩上的船只和茅屋)》,安德烈·普雷沃-瓦雷利,1890-1959年
《科镇的圣瓦雷利》,阿道夫-费力克斯·卡尔斯,1864年
《小农场》,夏尔·安格朗,约1905年
《普卢马纳赫和七个岛屿》,保罗-埃利·格涅兹,1924年
《翁弗勒尔的帆船》,阿奇尔-埃米尔·奥东·弗里茨,1945年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15日。 (台馨遥/编辑、报道,图片由中华世纪坛提供)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