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集藏信息> 正文

神形俱备竹艺精 五百年来独此君

时间:2021-6-10 15:44:12  来源:收藏快报 朱浩云/上海

翩翩图扇骨,齐白石与金拱北、江寒汀画,金西厓刻

  2019年12月,上海博物馆举办“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引起世人极大关注。这次特展堪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西厓竹刻展,展品共计163件(套),以竹刻作品为主,兼具木雕、绘画、印章、拓本、名家题跋、档案资料等,系统呈现了金西厓的竹艺生涯。

金西厓制、金北楼画、朱强村铭,古梅图秘阁

黄蔼农《南塘渔舍图竹秘阁》,金西厓刻

吴湖帆画竹,金西厓刻制,白竹秘阁,乌木箑骨

金西厓著 王世襄整理 《刻竹小言》

  金西厓(1890—1979)是我国近现代竹刻艺术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竹刻艺术史上集大成的人物,启功赞其“于五百年来竹人之外独树一帜”。其名绍坊,字季言,号西厓,以号行,浙江吴兴(今湖州)人。金西厓出身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从他爷爷金桐开始,金家就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金西厓之前,金氏家族已经涌现出了十多位书画家和竹刻家。其大哥金绍城(金城,1878—1926)为民国初期著名学者、书画家、篆刻家和美术教育家,乃北方画坛领袖,与张大千摹古有“南张北金”之誉,与张大千、溥心畬、陈少梅有“民国四大家”之称。可以说,金城在当时大名鼎鼎,也是民国初期北方最大艺术社团“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创办者,其对画坛的影响力之大,一直延续至今;二哥金绍堂(1880—1965)为民国时期的银行家、实业家、竹刻高手,《竹人续录》中将其竹刻技艺与吴鲁珍、周芷岩相比,同时兼有书画名,亦为金西厓竹刻启蒙老师;三哥金绍基(1886—1949)是民国时期的实业家和名流,担任过北平美术学院副院长、北平博物学协会会长;姐姐金章(1884—1939)是民国时期杰出的才女,也是王世襄的母亲(金西厓为王世襄的四舅),早年随兄赴英国,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学习西洋美术,1909年再度留洋,放眼观摩各种西方艺术,回国后选择进入画学研究会教书育人,以画鱼扬名,有“鱼藻画第一”之称。

  金西厓早年没有随大哥一起留洋,而是就读于上海圣芳济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他还从事过实业,抗战时期曾与人合办上海丽丰织造厂,主营生产蜜蜂牌袜子和内衣等,产品主要销往中国东北地区,同时还经营房地产。在艺术上,金西厓受家庭影响,对金石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幼勤奋,天赋很高,先后从其兄金城学画刻印,又从另一兄长东溪学刻竹,创作刀法流畅、技法娴熟;风格儒雅清新,灵动隽永;理论积累厚实,成果丰富,呈现出一种难以逾越的大师风范。金西厓20多岁时就誉满大江南北。1917年,名家尹椿、潘振镛就为金西厓合绘《金绍坊先生二十八岁小像》轴,由尹伯荃画,潘振镛补景。图中所绘金西厓衫袍颀长,丰姿潇洒,目光如炬,意气风发,精致中不乏儒雅。其闲坐庭中,手展书卷,与翠竹、萱花为伴。之后,金西厓声名超过其兄。为此,吴昌硕、金城、吴湖帆、张大千、溥心畬、江寒汀等上海和北平的画坛大佬多次为金西厓刻件作画,尤其是吴昌硕,与金西厓过从甚密,成为忘年之交。吴昌硕和吴待秋两人曾合作为其绘《西厓锲简图》,吴昌硕题写引首,卷后依次有陈三立、谭泽闿、袁思亮、周达、庞元济、朱孝臧、刘锦藻、章钰、金兆蕃、高振霄诸人跋,可见当时金西厓声望之高。

  1923年吴昌硕请王一亭为自己作自画像,请金西厓携刻在竹搁上;1926年金西厓请吴昌硕为书斋题字,吴从荀子《劝学篇》“契而舍之,朽水不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摘句题“锲而不舍”,并题款曰“西厓仁兄精画刻业, 孜孜无时或释,神奇工巧,四者兼备,实超于西篁(张希黄),皎门(韩潮)之上,摘荀子语以颜其斋。丙寅初冬,安吉吴昌硕老。”金西厓如获至宝,并将之视为鞭策和座右铭。后吴待秋在竹简上画“锲不舍斋图”,金西厓用留青法刻成臂搁。1947年金西厓的照片、艺术生平及作品被收入民国时期唯一的《中国美术年鉴》。在当时,几乎所有一流书画家都为金西厓提供过画件,吴昌硕、吴待秋、吴湖帆及海上诸多名家都曾为金西厓绘画,齐白石还为金西厓刻竹拓本第十一册的扉页上题写了“金石箦笃”。

  金西厓著作颇多,有《竹素流风》《刻竹小言》《西厓刻竹》《竹刻艺术》等。

  上世纪50年代,金西厓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其作品;1956年其被陈毅市长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主动致电上海博物馆,将家藏寄存。金西厓于1979年去世,享年89岁。2008年,金西厓家属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部分金西厓遗物和遗作,上海博物馆已成为金西厓竹刻作品最为重要的文博收藏机构。

  金西厓作为我国近现代竹刻艺术的佼佼者和集大成者,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雕刻技艺精湛。他雕刻的扇骨、臂搁最具个性和风格,能留青刻山水于小臂搁,酷似明末竹刻家周希黄的作品,又能仿周子和缩摹金石文字于扇骨,摹刻得淋漓尽致。他曾临摹其父金沁园的小照于竹臂搁,神态酷似。由于这件作品摹仿的底稿是照片,对奏刀人的写实绘画功底和浮雕技术构成了双重挑战,难度之高远超其他同类创作,识者评为竹刻中的极品。同时,金西厓能根据创作题材善加施用,并充分结合书画墨稿的艺术韵味与竹刻特有的空间表现力,使作品别开生面。二是创作手法丰富。金西厓的雕刻形式多样,无论阴文、阳文、留青,或则深刻、浅刻、毛雕,皆达到很高水平。尤其在推动留青竹刻发展为海派竹刻的主流雕刻形式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1940年所制的“摹张大千书画扇骨”,将张大千铁画银钩、流利矫健的书风与空勾无皴大青绿的画风再现无遗,气象高华富丽,书法一面的地子作丝丝垂草之波纹状,名“蓑衣地”,亦为金西厓所创。而金西厓1922年刻《金北楼画,朱强村铭,古梅图秘阁》也是可圈可点,此竹刻秘阁乃金西厓33岁盛年之作,采隐起圆滑之吴之璠浅浮雕刻法,层次变化多于薄地阳文刻法,不仅完美地表现出绘画作品的笔墨韵致,又不乏雕刻的雄强气势,于竹木之上现金石之气,这在金西厓传世竹刻作品中绝无仅有。三是善于创作总结。金西厓不仅创作极丰,而且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在金西厓最小的女儿金允藏捐赠的物品中,有一册金西厓手绘竹刻目录,弥足珍贵,该目录为线装本,共100页,记录金西厓所刻作品情况462条,巨细无遗。其中包括竹刻作品种类、内容、尺寸、刻法、刻就时间等,皆为金西厓本人记录。金西厓75岁时,撰写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论述竹刻的历史与工艺的著作《刻竹小言》,对毛雕、阴文浅刻、陷地浅刻、留青阳文、阴文深刻、薄浮雕等技法心得均有详论,以遗后世。此书经其甥王世襄整理后出版,填补了国内空白。

  由于金西厓的竹刻艺术登峰造极,所以,喜爱金西厓竹刻的不仅仅局限于书画家,像近现代书画大家中,吴昌硕、金城、溥心畬、吴湖帆、张大千等顶尖书画家对扇骨都特别讲究,自然金西厓竹刻就成为他们的最爱。

  除了书画家外,很多大收藏家对金西厓竹刻也是青睐有加,如大鉴藏家庞元济曾云:“独喜君家一门风雅,能书画者早已驰名海内,今西厓专精刻竹,不让昔日韩皎门、杨龙石诸人,专美于前矣。”庞元济还将金西厓的竹刻作品陈列布置在自家宜园的四面厅中,可见其喜爱之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