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0 14:20:12 来源:收藏快报 成利平/广东清远
图1 唐代青釉人首鸡身瓷俑
唐代永徽五年(654),在南浦县万辅山(今重庆万州黄家山)南边的江面上行驶着一艘丧船,船上锣鼓铿锵、声闻两岸。丧船缓缓行驶,正在找寻停靠点。当丧船行至一处叫猴子石的地方时,突然发现两只红色的猴子在石上跳跃;猴子听到丧船上的锣鼓声后,立即朝山上飞奔而去。船上众人眼见红猴奇特,遂尾随而追,追到一片水竹丛中再也不见红猴踪迹,于是众人以为此处为福地,遂将丧船上的亡人葬于此地,以期福泽。这就是至今仍流传于万州的“红猴引葬”的传说,而这座墓葬被当地人称作“驸马坟”。
图3 唐代青釉牵驼瓷俑、骆驼瓷俑
图2 唐代青釉镇墓瓷俑
据墓葬出土墓志中有“兰堂有僾”“皇姬”等文字,可判断该墓志是冉仁才夫人。另据冉仁才墓志中“公尚汉南县主”的记载,可知冉仁才夫人为汉南王之女。《新唐书》载:“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冉仁才夫人虽不比公主,但也是皇亲,夫以妻贵,冉仁才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驸马”,其墓葬也就被称为“驸马坟”。“驸马坟”为隋末唐初时期,冉仁才夫妇合葬墓,其所属的冉氏是三峡地区传承千年的大姓宗族。而夫妇二人合葬墓的等级之高、随葬品之精美,在川渝地区较为罕见,且这座墓葬也是重庆地区首座经考古发掘的唐代墓葬。
1978年8月,“驸马坟”在改土造田过程中被发现。当时的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闻讯后,随即组织人员对墓葬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据《四川万县唐墓》发掘简报介绍,墓葬保存有经夯筑而成的圆锥形封土堆,墓室内壁绘有彩色壁画,并出土以青瓷为主的残存随葬品一百余件,其他为铜、玉、金等质地器物及墓志二方。
其中重庆万州驸马乡“驸马坟”墓葬出土的八十多件青瓷俑,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如这件“唐代青釉人首鸡身瓷俑”(图1),高9.2、底长7.8、底宽6.3厘米。瓷俑灰白胎,青黄釉。其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鸡形,俯卧于长方形座上。人头梳髻,长胖脸,双目微合,昂首挺胸,鸡尾高翘,双翅展开,双脚张爪并列前伸,作欲飞翔之状。其整体造型别致,极富想象力。
而这件“唐代青釉镇墓瓷俑”(图2),高47.5、足径长13.2、足径宽13厘米。瓷俑为高岭土烧制,胎质坚硬细腻,釉色青中泛黄,釉质莹润亮泽,有很强的玻璃质感,表面布满细碎冰裂纹。俑站立于塔板之上,头戴盔胄,头盔额前部饰一小花。它身穿铠甲,下着战袍,露出尖头鞋。前臂赤裸,左手按着长方形盾牌,盾牌起脊,盾上阴刻纹饰。武士右手弯曲于胸前,作持剑状。瓷俑面部丰盈,张口露牙,怒目圆睁,运用了塑、贴、挖、划、画等技法,不失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比例和谐、神情准确的,则有如这组“唐代青釉胡人牵驼瓷俑、骆驼瓷俑”。瓷俑胎质洁白,坚硬细腻,釉色青中泛黄,釉质莹润亮泽,有很强的玻璃质感,表面布满细碎冰裂纹。其中的“胡人牵驼瓷俑”(图3左),俑头扎幞头,阔鼻张口,留有蓬松的络腮胡须。“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更是络绎不绝。
而其中的“骆驼瓷俑”(图3右),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头呈回首状,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瓷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有趣的是,这组“唐代青釉胡人牵驼瓷俑、骆驼瓷俑”出土于重庆万州驸马乡“驸马坟”墓葬,唐代流行唐三彩陪葬,而冉仁才就职于唐代永州(今湖南零陵)刺史却葬在四川,这可能与交通有关,所以采用就近的窑口烧制。故这组青瓷有的说是四川当地窑口烧的,有的说是湖南湘阴窑烧的,具体窑口有待考证。
以上四川博物院珍藏的数件精美唐代青釉瓷俑,对研究唐代初期川渝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