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6 16:10:43 来源:收藏快报 尹钊、管涛、周国娇/江苏
在中华大地上,牛参与了先人的绝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我们研究牛的历史,就像翻开了一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图1 河南方城县出土的野牛画像石图;图2 陕西绥德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图;图3 江苏徐州铜山县苗山出土的神农采药画像石图(从左到右)
图4 画像石《牛郎织女图》
图5 东汉《牛耕图》
图6 陕西绥德县出土的画像石《牛耕图》
图7 陕西靖边寨出土的画像石《双牛耕田图》
图8 江苏邳州市出土画像石《坐牛车的客人图》
图9 山东滕州市出土画像石《牛车和羊车图》
图10 四川成都出土画像石《天府殷实图》
图1是河南方城县出土的野牛画像石图。
自新石器时代野牛被驯服后,牛就在人类的农耕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勤勤恳恳的牛在祭祀中献出生命,在运输、农耕中付出汗水,在餐桌上献出肉体,偶尔还要供人以娱乐。它无疑是为国为民为苍生的第一神兽、第一劳模。汉代蓄养大量的牛,在与牛的密切接触中,汉代人形成了一些对牛的独特的文化观念,甚而以牛衬托统治者的至高无上。可见,在汉代,牛的地位是居高不下的。
十二地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用以计算日、月、年的轮转。到了汉代,为了便于记忆,就用十二种动物来代替,由于汉代道教的发展,十二生肖发展为神灵,而牛就排在第二位。
牛又是人类最早的图腾之一,代表了力量与丰饶。在汉画像石中多见西王母身边的牛首人身神怪,大多是牛首人身形象,坐于高台之上。古人在墓室之中制作牛头人身神怪这样一个祥瑞形象,希望在灵界也能有福泽降临,能给家族带来福瑞,使后代子孙能多产丰收、家业丰盛,带来好的福祉。图2是陕西绥德县出土的汉画像石。
牛头和鸡首,就与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神灵位置相似。
牛自古就被认为是能够与天界通连的异兽。在汉代,人们视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神,于是,汉人在创造他们的形象中时加入了牛的元素,《列子·黄帝篇》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汉代人又赋予牛辟邪驱邪的神性,希望神牛保护逝者能够顺利升天。
图3是江苏徐州铜山县苗山出土的神农采药画像石图。
神龙是炎帝,在这块画面上还刻有日月凤凰和长着双翅的牛,而长着双翅的牛代表着辟邪驱邪、连通天地的神灵。
现在妇孺皆知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成型于两汉时期的民间,牛在故事里扮演着陪伴牛郎飞翔追赶织女的重要角色。牛女故事在汉代得以流行,如图4河南南阳市和四川郫县出土的《牛郎织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牛以及牛郎追赶织女的形象。
牛在人类社会之初,是用于食用的。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逐渐成为农业生产资料的一部分。用牛耕田最早始于春秋时期,成书于春秋末的《国语》中“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的记载就是依据。对牛耕形式的记录,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食货志》有“用耦犁,二牛三人”的记载。这种牛耕形式,是汉武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并推广的。这种耕作方法,体现出了耕牛在汉代社会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出土于睢宁县双沟镇的东汉《牛耕图》(图5)是汉画像石精品之作,不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反映出当时铁工具制造的先进性。
《牛耕图》画面分为三格。上格刻有仙人骑鹿、鹿车及异兽,似为神仙故事,又似为升仙导引。中格刻一人拜谒二人,旁刻一马,拜谒者身体前倾,拱手持笏施礼;受拜者皆手持羽扇,前一人抬手相迎,疑为墓主人;旁边侍童及持节者,二持节者似在交谈;画面中间填一禾苗和两只鸟。该格中人物主、客、仆侍形体比例大小分明,显示人物身份等级差异。下格刻牛耕图,图中共有四人:画面中心为一农夫左手持鞭、右手扶犁、赤足健步驱二牛力耕,后跟一少年提篮播种;上有二人,一年轻妇人躬身举锄耘田,另一老妪箪食壶浆、挑担送饭到田头;旁边停一装满肥料的双轮平板大车,一犬伏卧于车旁;左上角一牛犊在田边戏耍,四株粗壮禾苗分植于画面。该石雕刻精细,人物形体比例恰当,姿态逼真形象,是一幅优美的汉代田园农忙图。反映了徐淮一带农业生产的情景,为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的社会经济面貌及生产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出农业牛耕的重要意义。
图6是陕西绥德县出土的画像石《牛耕图》。
原始画面的上方是至尊的西王母,可见牛耕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之地位。
图7是陕西靖边寨出土的画像石《双牛耕田图》。
两牛一犁,据说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这里是西北屯田地区,牛耕技术领先。谷子熟了,整齐地排着队,沉甸甸的谷穗低着头,看着鸡鸭们跑来跑去。在犁地者的前面有一朵彩云。
先秦时期,牛在交通运输方面已经大显身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服牛”即驾牛车。老子乘青牛过关,写下《道德经》,汉初,黄老哲学是盛行社会的主流思想,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老子哲学在民间始终流行,间接影响汉代人乘牛驾牛车的思想。另外,《后汉书》记载,“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刘秀前期冲锋陷阵骑的就是牛。
东汉中期以前,牛车是贫穷百姓才乘坐的低级车,使用牛车代表着节俭、贫寒。牛车行走缓慢平稳,车厢宽敞高大,显得逍遥自在,也是文人表达独特个性的一种方式。东汉后期,经过改造的牛车装饰颇为讲究,逐渐受到达官贵人的欢迎。下图反映即是如此。
图8是江苏邳州市出土画像石《坐牛车的客人图》,宾主二人正在对弈,取胜者扬臂高呼惊动了室外的牛,拉紧了随僮手中的缰绳。另一位失利者,只好伸出两手,表现出无奈的样子。在画面中牛和车处于显著位置。
汉初兵战用马,民生凋敝,许多高官只得用牛车,待到经济恢复之后,马匹多了,牛车反而成为时髦。此车称作“处士车”,为有才德而隐居的人所乘。值得注意的是,那个牵牛的僮子,两腿垂足坐在一只小板凳上,在汉代是很少见的。也反映了现代有些人认为汉代只有席没有板凳的结论。
图9是山东滕州市出土画像石《牛车和羊车图》,图中是载客的牛车和羊车在前行。
图10是四川成都出土画像石《天府殷实图》,主要表现家庭手工业和运输,在画面中有一人牵着牛,在运送物件。
牛以其使用价值和被人类赋予的神性特征,渗透到官方和民间的多项文化事象中,形成了独特的牛文化,并且不断衍生、发展,最终深刻烙印、影响着古代文明、传统习俗。从汉代人们对牛的使用、认识和想象,就能看出牛文化的萌芽和发展。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