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苏新平同名个展于金杜艺术中心开幕

时间:2021-5-16 15:52:59  来源:新浪收藏

展览现场

  4月16日,金杜艺术中心 KWM Artcenter在位于环球金融中心二层的艺术中心空间隆重推出艺术家同名个展“苏新平”。展览由金杜艺术中心新任总监曹紫恬策划,展示了艺术家三十余年来跨越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其中既包括他于新冠疫情期间新创作的一批实验性油画作品,也呈现了苏新平早期的版画代表作,以及一件雕塑作品。

  经过升级改造后的金杜艺术中心,旨在通过此次精心挑选出艺术家的30余件作品,让观众在视觉与精神的交汇处去感受和发掘苏新平是如何在不同媒介中穿梭的。本次展览不但呈现了版画思维是如何在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为观众在如何解读苏新平最新的实验创作中提供了线索。

  开幕当日,著名艺术家徐冰、著名艺术家曾梵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孟禄丁等众多嘉宾来到现场,共同庆祝展览的开幕。

  金杜艺术中心新任总监曹紫恬表示,“苏老师是一位自我反思型的艺术家,一位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探索型艺术家。实际上,苏老师的每一次实验,都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的起点。期待苏新平老师的重新出发也能成为金杜艺术中心的崭新起点。”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像中,苏新平是一位低调但重要的人物。虽然他也举办个人展览并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但他更热衷于在工作室中拿着画笔直面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精心包装自我、游走于名利场之中。苏新平始终坚持“画如其人”,在他看来,艺术家必须是朴素、真实的,日常状态、行为方式、心理活动最终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形成实践,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

  “我在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宇宙的关系不会变,但是世界在变化,面对变化的世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我希望捕捉到这种心理变化和观念变化,当然基础性的东西是始终不变的”。

  少而精是本次展览的特点之一。展览既通过重要作品为观众进行以点带面式的呈现,也揭示了艺术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是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内在冲突加以平衡的。

  早年在草原的生活体验以及军队服役的经历使得苏新平对大地、天空与心灵的孤独状态体验深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新平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这类主题的版画作品,显示了其艺术精神的力度和生命意志的强度。石版画是一种古老、工序复杂且容易前功尽弃的创作形式。苏新平生活的内蒙古为他的石版画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其具有一种深邃的精神性与一种细腻的指向性。此次展览中的石版画呈现出一种融合现实与心灵的风景,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只有马匹和牧民的辽阔草原。

  这类作品色彩单纯,具有强烈的光与影的变幻,是对自己儿时生活的投影。从小生活在荒凉孤寂的草原,只有孤零零的天、地、土坯房、马等,所以这种孤寂感实实在在的凝固到艺术家的作品中,作品表现的人和物大多是平躺、行走、沉睡、沉思,仿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艺术家眼里都是静止的、宁静的。这种孤寂、单纯、美好、平静等元素,通过光和空间的重新布置,投放到展厅中,从而形成“万物是凝固的”时空关系。

  走近这些版画作品,观者仿佛回到八九十年代的蒙古游牧生活中。草原上强烈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物体上让人睁不开眼睛,唯剩纯净的天地、时空。

  感受是否可以被言说,而在言说后是否又可以被传达与理解?

  由于敏感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苏新平开始运用油画、素描等直接绘画的手段探讨欲望、精神、思想危机等社会现实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新平转向了油画创作。1992年,他用油画的方式将自己在1990年创作的石版画《屋里屋外》画了一遍;而他在1995创作的《欲望之海2号》石版画,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同名系列的油画。

  随着对自身工作方式理解的逐渐加深,苏新平将自我的反思及传统文化的追问也纳入实践范畴,由此引发对艺术与日常的互文关系、时间与思维的有效同步等理念问题的思考。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为苏新平的工作和生活按下了暂停键,隔离的状态改变了他之前对于时间的“碎片化”的感受。他因此获得了相对集中的创作时间,他也借机开始了新的尝试,于是就有这次展览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油画作品。

  本次展览便为观众带来了艺术家于近两年最新创作的多件油画作品,其中包括了《自画像》、《男人与狗》、《父与子》等颇具其本阶段实验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些作品画风温和、色调温暖,展览中呈现的便是在这一系列中最打动她的几件作品。与过往作品相比,这些新作的主体形象往往与背景界限模糊,并不以锐利直接的线条示人。而这些画面中的人物虽然各有各的不同姿态,但更多画的还是艺术家本人——或者说,是其自身所在当下的处境和感受。

  于是,站在展厅中央,观众观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艺术作品,更可以获得被艺术家极具个人性和时代性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的感受。在一个空间场域中,过往的苏新平与当下的苏新平共同构建起了展览本身。

  苏新平则表示:“这批油画其实只是做新的尝试,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因为过去尝试了很多可能,我希望在从过去实验的这种可能性当中,选择与我今天的感觉或者是判断的方向更有关的一种方法来进行再试验。我始终坚持永远不求结果的尝试,所谓这一段尝试跟过去以往不同的是,也许某一个阶段能持续一段时间,在我的方法和感觉持续的过程中有新的可能性出现,会再创作、再往前走。”

  与这些架上作品同处一空间的,是一个正在疾步行走的男子形象。这是苏新平此次展览中最具表现力的作品《行走的人》,它沿袭了艺术家90年代以来社会关照的现实角度,这个奔走的形象出自2010年的油画《奔波的人》。艺术家以自身为原型,用仪式化的形式语言在现实逻辑里抽象出这个关于“行走”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凝结出某种具有稳定意义的视觉符号。

  《行走的人》是苏新平第一次尝试用雕塑的语言表达既定的主题,在平面向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作品如棱镜一般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意向。“行走的人”不但具有了更为真实的尺度关系、形体感受,也被材料、质感、表现手法赋予了新的视觉想象(俞可)。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与展览空间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主体,让其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和公共性,从而使苏新平的创作由静止的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可持续的双向互动,这种过程感也让作品呈现出更为当下的意义。

  就如苏新平所说,艺术家所有的成长历程都是在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一直到死。而在此过程中,有限的道路或许只能到达有限的目的地,而当将视线收回至足下与笔下时,便是可以再次激发个人独立精神的重要时刻。

  总体看来,实验与积累是苏新平创作的核心手法。苏新平将自己脑海中已经成型的思想提炼为观点,在艺术的游戏中寻找一种不能被定义的工作方法,以比较准确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苏新平的实验是不求结果的,但是实验毕竟是带有偶然性的,因此他归纳出一种具有可控性的表现方式,在无常中寻找一种可以被稳定的感觉。苏新平的积累是等待一种新的可能性的产生,他会判断这将给他下一步的实验带来那些变化。在反复的实验和积累中,苏新平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准确地表达出他对世界的看法,他今天的处境和他的创作状态。

  无论是物质亦或思想,都会随着时间与意识的流动而不断嬗变。而对于苏新平来说,一切都不会停止。这似乎也暗含了中国古代所尊崇的禅意,艺术家就像做日常的功课一样,一有时间就动笔,一动笔就很单纯,也很纯粹。但是当这些作品在集体呈现后,它带给观者的不仅有“精微”与“广大”处的视觉景观,更是有一个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丰厚度。而或许就在日复一日具身性的笔头实践中,我们可以摘取其中的某些瞬间,让其在艺术语言中短暂诸停,并得以一窥更为广大的世界面貌。

  毕竟,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我。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寻求适合个人艺术表达的方式与方法,是其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苏新平一直在不断的追问中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的语言方式和方法,并且将其每时每刻的感觉和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来自于日常状态的体验与感受,绘画时的每一个笔触或每一个动作都与内心体验和精神感受有所关联——“而艺术语言的核心因素就在于此。”

  本次展览展期从即日起持续至2021年5月30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