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9 9:58:17 来源:收藏快报 李笙清/湖北武汉
赏瓶,最早出现于清雍正时期,是当时的景德镇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奉旨督烧的一种款式御瓷,初名“玉堂春瓶”,因被雍正皇帝专门用于赏赐功臣而命名。接受赏赐的功臣一般将赏瓶作为供奉之物,摆放在家里的显要地方,以感受“皇恩浩荡”。赏瓶自清雍正朝创烧以来,成为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种传统器型,尤其是清中期以后,是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
这件清道光粉彩喜鹊登梅纹赏瓶(见图),高30厘米,外撇口,口沿镀金。器型为细长颈、鼓腹、圈足。腹下部一圈镀金。器身自颈部至腹下部,以粉彩绘喜鹊登梅及番石榴等图案纹饰。只见一株番石榴青枝绿叶,枝叶间垂下数个红红的番石榴;一株梅树从腹下部沿着瓶腹向上生长,直至颈上部,枝干粗壮劲健,枝桠间绽放多朵梅花。一只喜鹊在颈上部展翅飞翔,尾似剪刀,腹上部的另一只喜鹊则在飞行中靠近一枝梅花,似乎正欲栖息于梅枝之上。喜鹊与梅花的组合,自然形成一幅“喜鹊登梅”的纹饰图案,画面清新活泼、自然生动。瓶底四字双行红色楷书“慎德堂制”款,排列工整,字体娟秀,笔法工稳。
在我国古代,梅花被视为春天的使者,有“报春花”之称,赋予了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的五福象征,是古代陶瓷上常见的纹饰。喜鹊身形美丽,叫声婉转啁啾,在我国民间象征好运与福气,二者珠联璧合,成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都是古代陶瓷上二者组合的传统吉祥纹饰。石榴饱满,果实满腹,有着“多福多子”的寓意。道光时期瓷器纹饰喜用四季花卉和草虫禽鸟等组合成吉祥纹样,这与当时皇帝的喜好有关,遂成一时风尚。在这件赏瓶上,集中了石榴、喜鹊、梅花等寓意美好的动植物,充满了吉祥色彩。
堂名款,是在定制的瓷器上刻划、模印书写上堂号。使用“堂名款”始于宋代,明代后期形成风尚,清代大量流行,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较为普遍,尤以道光朝最为盛行。清代道光十年(1830),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新建造了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勾连式大殿,取名“慎德堂”,作为自己在圆明园内居住时的行宫,晚年主要在此生活,直至1850年驾崩于内。道光皇帝在位时,景德镇官窑为朝廷烧制最多见的是“慎德堂制”和“颐寿堂”(以圆明园内“颐寿堂”命名),据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记载:“寂园所著《陶雅》中写道:‘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又将其定为官窑制品。”这件赏瓶即为“慎德堂制”堂名款的御制瓷器,为道光皇帝御用品。
清道光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景德镇瓷器生产亦深受影响,烧造规模大幅缩减,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尽管出现“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的情况,但对于宫廷用瓷,其制作要求依然极为严格,不乏精美之作,故《陶雅》中有道光瓷器“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理没处”的记述。作为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这件粉彩喜鹊登梅纹赏瓶器型优美,构图疏朗雅致,比例协调,层次清晰,色彩艳丽,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胎体细白,纹饰细腻,线条柔美,形象生动,工艺制作精细,代表了道光时期官窑御瓷的制作水平。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