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5 8:22:14 来源:新华社北京 记者张铎、翟翔、魏梦佳
“中国”铭王昭君故事画像镜
“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展览22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400多面铜镜,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古铜镜展览。
此次展览上展出了五面带有“中国”铭文的铜镜。
“在中国文化中,铜镜具有警戒、自省的意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虽然清朝以后中国古代铜镜被玻璃镜所替代,但由铜镜衍生出的“镜鉴文化”却依然余音袅袅、发人深省。此时举办中国古代铜镜展,更是提醒我们回望历史、立足当下、不忘初心。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面西汉时期的铜镜背面环绕着四组人物,第一组为三名女子和一个小人儿,走在最前的女子身旁刻有“大皇后”的榜题,身后的小人儿正在帮她执着伞盖,另外两位女子则跟在他们身后;第二组人物为一名女子在马车上掩袖回首,依依不舍,马车前立有“王昭君”榜题;第三组人物为一名骑马的胡人,旁边刻有表示他身份的榜题“胡主簿”;最后一组是一幅车马图,旁边刻有榜题“胡王车”。
画面外侧的铭文写道:“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隐匿不见坐家贫。待诏未见有失神,长迫受诏应众先。倍去中国事胡人,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
策展人谈晟广表示,据专家考证,该铜镜背面内容表现的应该是王昭君离别汉宫,即将嫁给匈奴单于的场景。
“重要的是,在该铭文中,‘中国’与胡人是一种并列关系,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已由之前的文化和地理意义转变为政治实体的意义。”谈晟广说,“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一件明确将中原王朝与域外政权相对,自称‘中国’的实物证据。”
东汉“中国强”铭龙虎纹镜
据史料记载,从西汉张骞打通丝绸之路开始,“中国”之义就逐渐从象征中土的区域概念转向国家概念。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与文献相对应,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也开始出现带有“中国”字样的铭文。
在此次展览中,还有四面铜镜背后分别刻有“中国安宁兵不扰”“游中国 侍来归”等铭文。
谈晟广表示,这些铭文寄托了时人对国家繁荣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祝愿。
在三千余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出了装饰、祈福、传达情谊、表达祝愿等诸多功能,蕴含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乃至社会风俗,是中国哲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重要载体。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