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
所有机构

相关展览信息

群展 PSA青策计划2017
2017.11.25~2018.3.9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
2017.11.20~2018.1.10 上海明圆美术馆
余友涵: 具象·抽象
2017.11.10~2018.1.15 上海香格纳画廊
成长的烦恼
2017.11.10~2018.1.13 上海
A.R. 彭克:暗喻会否成真?纪念德国战后艺术大师逝世全球首个大型展览
2017.11.9~2018.1.7 上海
竹川宣彰 猫奥运:纪念虎二郎
2017.11.8~2018.1.7 上海
《夏永康:越轨》
2017.11.8~2018.1.10 上海
杂毛连须公
2017.11.4~2017.12.22 上海
Vessel 名和晃平Kohei Nawa
2017.11.3~2018.1.7 上海
收获土豆
2017.11.1~2017.11.30 上海
群展 PSA青策计划2017



群展 PSA青策计划2017
时 间:2017/11/25-2018/03/09
地 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 价:

详细介绍:

 
青策计划2017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5楼,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1楼展厅

“青策计划2017”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

特别鸣谢:斯沃琪有限公司、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第四届“青年策展人计划”自2017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在为期两个月的征稿过程中共收到有效稿件66份,其中最终入围的10份方案于7月通过由PSA学术委员会委员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丁乙、费大为、冯原、龚彦、侯瀚如、马克· 维格利(Mark Wigley),以及特邀评委张培力和客座评委雷内·洛朗索(René  Lorenceau)所组成的评审团队的面试遴选,最终决选出三组获胜方案。历经四个月的方案调整和落地,三场实体展览于2017年11月24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PSA“青策计划2017”获选方案尤其凸显了青年策展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对当代生存状态的敏锐捕捉,以及对社群运行机制的独特省思。同时,策展人巧妙发挥展示陈列设计的作用,充分调动空间关系,表现出对多元展览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实验精神。

  展览“甜蜜的家”(莫万莉、邓圆也、林琳)借助平行并置的“规训之墙”及散布其中的“异形空间”限定展览路径,引导观众在对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对艺术作品的窥视中解构“家之甜蜜”的意象;展览“#标签”(冯立星、史纪、吴有)关注利用数字技术、逻辑和观念进行创作的作品,并将展厅转换为实时更新和存储的云空间,利用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的标签符号“#”重新思考艺术实践中美术馆和艺术家的身份,并邀请观众随时打破既定身份;展览“光源度假村”(冯安怡、吕斯乔)联手艺术家共同打造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为观众带来一场浸没式的疗愈体验,尝试借此透视心理治疗的另类策略和商业机制,反思当代生活中“治愈文化”的渗透,解析集体潜意识中对“感觉好些”的期望。

  PSA“青策计划2017”不仅为获选团队提供基于展览落地的事务支持,同时不断拓展学术指导维度和辐射群体,助力中国青年策展力量。“青策计划2017”学术辐射项目包括招募期间PSA联合国内各地多家机构与高校举办的巡回交流活动、展览期间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斯沃琪有限公司资助三位获选策展人赴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外研修机会,以及开展首周PSA与台湾春之文化基金会共同策划特别推出的“观点策展”研讨会。


甜蜜的家

 

策展人:家庭妇女讨论群(莫万莉、邓圆也、林琳)

  家庭妇女讨论群是一个对女性日常生活具有好奇心的研究(闲聊)团体,由莫万莉、邓圆也、林琳发起,她们同为同济大学建筑学系博士生。作为一个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策展与研究团体,讨论群关心琐碎而神秘的家庭生活,以及女性和空间的议题。莫万莉为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关注当代生活方式和物质及非物质生产关系。邓圆也为MIT建筑学系联培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关注城乡形态与结构转型。林琳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是都市人类学与历史遗产保护。

参展艺术家:吴迪、姚微微&尹舜、戚山山、周渐佳&李丹峰、马圆融、叶甫纳、胡尹萍、马秋莎、曾不容&邓涵彬、韩夏

关于展览

  “甜蜜的家”展览关注女性和家庭空间之间的多义关系,探讨了“家之甜蜜”的意象建构,并试图通过观看者的偷窥视角去解构这一历史建构意象。此外,展览试图借助本身的内容结构和空间关系,探讨观看的行为和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以空间化的方式来对展品关系、展出形式、观众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定。

  展览从建筑装置、艺术作品和文献展示三条线索出发,六面规则排列的规训之墙以文献形式,从劳动分工、亲密关系、抵抗与暴力等不同侧面叙述“甜蜜的家”的意象建构。被规训之墙围裹的五个异形空间——“劳动之茧”、“伦理之茧”、“亲密之茧”、“非核心家庭之茧”、“疗愈之茧”,既象征着家庭的内向性和私域感,也是艺术介入的空间。

  五个空间由吴迪、姚微微&尹舜、戚山山、周渐佳&李丹峰、马圆融五位/组建筑师设计,通过不同的材料意象和结构形式对主题进行诠释。五位/组艺术家——叶甫纳、胡尹萍、马秋莎、曾不容&邓涵彬、韩夏的作品则在五个茧中被呈现,通过影像、参与式表演、画作等多种形式来探讨涉及上述空间主题的另一种可能性。规训之墙的开口层层递进而形成的窥视之锥,使得观者能够参与并解构“甜蜜的家”的空间想象,见证正在家庭中崩盘的现代设定:公私分界、生产格局、权力话语、浪漫关系、自由平等博爱等神话。

#标签

 

策展人:冯立星、史纪、吴有

  “#”工作组是史纪 、冯立星 、吴有于201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发起的一项独立研究项目(www.h-a-s-h-t-a-g.com)。冯立星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此前曾在国内外知名建筑事务所实习。2014至2015年,曾于纽约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史纪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建筑机器人空间设计、基于数字原型测试的建筑设计。吴有目前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研究领域包括媒体理论,认知论和建筑媒介的呈现方式。

  参展艺术家:蔡承良、陈抱阳、冯菲菲(澳大利亚)、雷荣华、李宛、李维伊、刘诗园、王骁楠、王韫琛、王子耕、吴逸飞、张微伟

关于展览

  “#标签”展览制造了一个虚拟社交网络的物理空间。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的“#”不仅是一个用于信息分类的标记,更衍生出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本次展览正是基于这种互动关系,重新思考艺术实践中美术馆和艺术家的身份,并邀请参与者随时打破既定身份。

  展览将经由“#线上”和“#现场”平行展开:“#线上”将展厅转化为实时更新和存储的云空间,艺术家首先通过“#”关键词定义自己的作品,同时观众通过扫码为每件作品添加新的“#”定义;“#现场”则是云空间的物理地址,是激发互动行为的物理界面。

  “#”关注数字变革中艺术创作从着眼于宏大叙事到细微差异的转向。可以观察到,一些艺术家正试图借助数字手段制造陌生:信仰、财富、街道、城市、苹果公司、无人超市……日常事物被赋予新的状态并被重新认知。“#”展览的初衷,正是将这些作品并置于同一空间中,并激发和捕捉参与者的反应和反馈。

  这里,不再有展厅,只有现场;不再有展墙,只有岛屿;不再有装置,只有界面;不再有画布,只有分辨率;不再有顺序,只有超链接;不再有列表,只有数据结构;不再有展签,只有二维码;不再有描述文字,只有定义建构;不再有观众,只有参与者;不再有观察,只有介入;不再有留言薄,只有弹幕墙;不再有预期,只有统计;不再有评论,只有标签。不再有关于数字的推测,只有基于数字方法的记录;不再有虚拟的现实,只有真实的虚拟。

  备注:评选阶段该展览方案名为“I-N-D-E-X 索-引”,现修改为“#标签”

光源度假村

 

策展人:冯安怡、吕斯乔

  冯安怡是一位现居香港和纽约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工作者。她的创作主要透过影像、策展项目和社区组织解析文化身份的建构,并尤其关注有移位(displacement)经历的社群。吕斯乔是一位现居纽约的艺术史研究者、策展人和写作者。她的写作与策展项目关注艺术实践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干预图像与叙事的生成,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2016年,冯安怡和吕斯乔分别从纽约大学取得艺术政治硕士学位和艺术史硕士学位;俩人随后在一所艺术机构无薪实习时结识,并开始一系列写作与策展计划的合作。

  参展艺术家:陈维、郑婷婷(香港)、丁行健(纽约)、胡靖、梁半、刘禹扬、卤味高清频道(彭文彪、米、李冠廷、Nio)、山河跳! (黄山+黄河)、王欣、黄慧妍(香港)、杨沛铿(香港)、童义欣(纽约)、余淑培(香港)

关于展览

  “光源度假村”是一处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心理疗愈度假胜地。策展人以度假村创办人的身份邀请13位/组坐标全球的80后华人艺术家,共同为观众打造浸没式的治愈体验,模拟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

  借用虚构空间的构造与机能,展览直接或间接回应了城市紧张生活中起因不同、形态各异的精神症候。无论是看似无厘头的恐惧症,还是从学理或临床上被界定为心理异常的状态和行为——艺术家通过作品表现都市人的焦虑不安来自广泛的根源:有些与社会热点议题息息相关,如食品和公共安全,婚姻压力,亦或信息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有些则十分私密,源于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光源度假村”在检视艺术创作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关注,以及艺术家在社会问题中所扮演角色的同时,质疑将心理问题商业化的操作,试图呈现一系列时下流行的心理疗愈手段,从情感真人秀、灵性反应疗法到催眠冥想,再到对自然与超自然现象的敬拜等。展览尝试揭示和反思当代生活中另类心理治疗策略的兴起和“治愈文化”的渗透,继而解构集体潜意识中对“感觉好些”的期望,重新讨论心理健康这个重要却时而被忽略的议题。

  展览期间,策展人还将联合艺术家举行多场公教活动,包括艺术家工作坊、策展人导览、跨学科讨论会和田野调查等,邀请观众一同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体验和讨论中。


特别项目:“观点策展”研讨会

  作为“青策计划2017”的特别项目,于11月25日-26日举办的“观点策展”研讨会邀请包括费大为、费俊、龚彦、姜珺、赖香伶、鲁明军、皮力、邱志勇、阮庆岳、徐文瑞、郑慧华、左靖在内的逾十位资深策展人和学者针对“当代文化与城市景观”、 “当代艺术与历史书写”、“网络社会·数字媒介·艺术行动”和“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等四项策展主题进行研讨并面向公众开放,呈现一场辐射整个华裔策展群体,以对当代策展实践的思考为基点展开的跨类型、多界面的文化探讨。

关于“青年策展人项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是国内目前独树一帜的青年策展人发展与研究项目。作为PSA的年度展览品牌暨学术品牌,“青策计划”致力于发掘华人青年策展力量,为他们提供实践理想的平台、全面且深度的指导、进入公共视野的途径和良性的成长环境。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关于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斯沃琪热爱艺术,并深信艺术家及他们所展示的思想、自由、活力和专注能够改变世界,让一切变得更美好。斯沃琪与艺术结缘已超过三十年之久,同全球各地的艺术人士开展紧密合作。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是品牌致力于支持艺术的理想延续。

关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法国文化

  法国文化,即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与教育合作处,旨在传播法国文化、推广法语教学和促进中法文化交流。

关于台湾春之文化基金会

  春之文化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以鼓励艺术创作、展览、研究与教育为使命,积极推动台湾现代和当代艺术文化之发展,以期能够连结在地资源,促进国际对话,拓展人文视野。本会亦积极回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重视在地对话和社会连结。期能持续提供艺术新思想和创作研究的活水,并透过多样化的国际艺文合作,为台湾当代艺术发展建构交流平台。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电话:021-31108550
邮编:200011
邮箱:info@powerstationofart.com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挑27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独立的展览空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南市电灯厂1897-1955
1897年,上海老太平码头的南市电灯厂点亮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盏电灯。

1935
迁址至南市半淞园路黄浦江畔现址。

南市发电厂1955-2007
1985年,发电厂主体及烟囱建成。有着八十余载火力发电史的南市发电厂,见证了工业社会的崛起。

1985
发电厂主体、输煤栈桥及烟囱改建。

世博会城市未来馆 2010-20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老电厂变身三星级绿色建筑,展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幻想与实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2-
2012年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



机构网站:http://powerstationofar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