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
所有机构

相关展览信息

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人脸识别 - 寻找鞑靼人后裔
2021.7.17~2021.10.17 上海
徐跋骋:永生之象
2021.7.18~2021.9.18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永恒史:毛旭辉四十年回顾展 1980-2021
2021.7.10~2021.8.26 北京
逆光与凝望
2021.7.4~2021.8.28 上海
无边风月:副本书写的三重感官——孙策、黄启佑双个展
2021.7.4~2021.8.11 上海
向下生活里的X种空间方案
2021.7.3~2021.10.8 四川
霓虹甜心——王智一 个展
2021.7.2~2021.7.31 南京
过去的未来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2021.6.15~2021.8.31 北京
刘东风:驭壑循光
2021.6.16~2021.6.30 上海
史金淞:世盖/SKY
2021.6.18~2021.8.22 上海
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人脸识别 - 寻找鞑靼人后裔

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人脸识别 — 寻找鞑靼人后裔

开幕时间:2021/07/17

开始时间:2021/07/17

结束时间:2021/10/17

展览地点:昊美术馆(上海)二楼特别项目展厅

策展人:杜曦云

参展艺术家:王广义

主办单位: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荣幸地宣布,持续性项目“我与博伊斯”的第五个展览,将于2021年7月17日在昊美术馆(上海)2层展厅开展,此项目每4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用作品的形式与馆藏的博伊斯展览进行对话,并在博依斯展区以“展中展”的形式展出。项目由策展人杜曦云主持。

  第五个展览,艺术家王广义用《人脸识别-寻找鞑靼人后裔》与博伊斯展开对话。

人脸识别能找出鞑靼人后裔吗?

文/杜曦云

  种族(Race),是在体质形态或遗传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据外在特征(如肤色、眼色、眼型、发色、发质、鼻型、嘴唇的厚薄、头型、脸型等)、基因、以及自我认同等为标准。“人种”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有差异。

  对于种族的研究,至少在两个范围(国家范围和国际范围)进行,各种研究的目的不同,讨论非常复杂。目前,围绕着人种概念展开的辩论横跨多个学科,对于人种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尚无定论或共识。

  许多演化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基于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人种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随意的、政治化的和约定俗成的,随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变化,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

  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人种概念并非毫无根据,人种概念和多位点基因数据之间的确有关联,而试图摒弃人种概念的真正动机,主要为科学以外的其它原因。例如,科学界对诸如“高加索”、“尼格罗”、“蒙古”人种等词汇的支持,在近一百年里有明显的下降。但这些词汇原先指的是颅骨类型,源自颅面测量的技术,目前在法医人类学等领域继续使用。

  鞑靼人(英语:Tatars,鞑靼语:татарлар,俄语:татары),先祖为柔然,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分突厥民族及其后裔。中国的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如今的鞑靼人主要分布于中亚、阿富汗和欧洲(俄罗斯的喀山、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芬兰)各地。

  在博伊斯讲述自己神话般的濒死经历里,他说他的飞机坠毁在克里米亚的荒原上,鞑靼人发现了他,用毛毡包裹使他保暖、用油脂敷伤来治愈他。这个故事中,和祛魅后心底虚无的现代人相比,鞑靼人似乎保留了人类源远流长的某种神秘能力,提供给博伊斯开启艺术生涯的契机。博伊斯则从这个故事出发,对接和萨满、神学相关的大量寓言和符号,为他那些向着无限开放的艺术言行赋魅。

  王广义在美术馆展厅里安置了人脸识别设备,让观众亲眼目睹自己和鞑靼人的面部相似程度。对观者而言,这可以是不期而遇的庄重“寻根”,也可以是变本加厉的轻松游戏,或者皆而有之。在中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洲人绘制的地图里,鞑靼人的游牧区域被称为鞑靼利亚(拉丁语:Tartaria)。在欧洲文献里有时将“China”理解为汉人聚居的关内十八省,而将元、明、清朝境内北部的蒙古族和满族列入“鞑靼利亚”中,两者并列。在博伊斯的语境中,鞑靼人让失魂落魄者返魅后元气饱满的重新出发,鞑靼人-萨满-神学-政治-艺术之间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他认为艺术=生活,艺术=人:解放人类是艺术的目标,对我而言,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科学。在沉浸式遭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当代人眼里,“人脸识别”的意味是什么?鞑靼人的后裔长什么样?

2021年6月30日

关于艺术家

王广义|Wang Guangyi

  王广义,1957年生于中国黑龙江省。198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在80年代参与和组织了北方艺术群体,90年代曾创作了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大批判》系列。曾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3)、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1994)、西班牙圣莫妮卡美术馆《中国前卫艺术》(1995)、德国路德维西美术馆《回望》(1996)、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数字与神话:20世纪艺术回顾展》(1997)、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那么,中国呢?》(2003)、法国马塞现代艺术博物馆《身体-中国》(2004)、中国国家会议中心《改造历史》(2010) 、艺术长沙(2015)、釜山双年展(2016)、古根海姆美术馆《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2017–2018)等群展;在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08)、路易斯-布莱恩基金会美术馆(伦敦,2008)、 今日美术馆(北京,2012)、拉维罗美术馆(意大利,2014)、MAC当代美术馆(西班牙, 2015)、新加坡当代美术馆(2016)、鲁迅美院美术馆(沈阳,2016)、武汉合美术馆(武汉,2016)、布拉格市立美术馆(捷克,2018)、巽汇空间(同济大学,上海,2019)、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亚美尼亚,2019)等地举办个展。

  作品被泰特美术馆(英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Sammlung Essl博物馆(奥地利)、第森美术馆(西班牙)、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德国)、新加坡当代艺术基金会(新加坡)、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法国)、福特基金会(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美国)、亚太博物馆(美国)、阿兰·莫黑亚勒美术馆(美国)、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亚美尼亚)、印尼雅加达Nusantara现当代美术馆(印度尼西亚)、香港M+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民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和美术馆、成都当代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OCT当代艺术中心、泰康空间、合美术馆、松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星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杜曦云 | Du Xiyun

  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他的艺术观点著述于各类杂志和出版物,并曾创办和主编《艺术时代》等刊物。他曾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武汉·赵半狄的小窝,武汉美术馆,2021;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 NFT 加密艺术展,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2021年;我与博伊斯·尹秀珍,上海昊美术馆,2021;我与博伊斯·赵半狄的小窝,上海昊美术馆,2020;联合构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杨振中,上海昊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上海昊美术馆,2019;上海文件:匀速运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2019年;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