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
所有机构

相关展览信息

天穹困境
2022.1.8~2022.2.27 上海
"Ampersand"旧图像世的挽歌
2021.12.31~2022.3.1 北京
头号玩家 READY PLAYER #1
2021.12.24~2022.2.24 上海
青策计划2021
2021.12.21~2022.2.27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图像关系:第三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
2021.12.18~2022.1.23 四川
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国际艺术家大型个展
2021.12.18~2022.3.30 深圳
跨年展:“时光的韵脚·序章”
2021.12.18~2022.1.2 上海
范勃:游弋的谜语
2021.12.20~2022.3.19 广东
徐震:一刻间的庄严
2021.12.21~2022.2.16 广东
热带公园:周轶伦(RP3M3)个展
2021.12.28~2022.2.27 深圳
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国际艺术家大型个展

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国际艺术家大型个展

开始时间:2021/12/18

结束时间:2022/03/30

展览地点:坪山美术馆

展览地址:深圳市坪山新区中心公园内

策展人:李振华

参展艺术家:丹尼尔·克诺尔(Daniel Knorr)

主办单位: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出品人:刘晓都

承办:

坪山美术馆

  从现成品(ready-made)到光晕(aura)的消散,艺术家杜尚和苏黎世达达的运动,是否影响到了一二战间的理论家本雅明?同为离散漂泊的人生,艺术家、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及其带来的改变有着非常特殊的表述和解释。杜尚的「泉」和本雅明「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都可以被看作艺术自观念、技术性到社会普世审美经验转化的重要支点。「泉」与达达之后,催生了之后的观念艺术、现成品概念、装置艺术、极简主义、贫困艺术等思潮与实践。本雅明「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之后,摄影作为艺术,为新媒体艺术的兴起垫基,并让艺术领域的工作者,重新反思图像的真实、叙事,及其美学形态的存在。

  杜尚的艺术探索是非图像多物质的,探讨现成品美感和众多拼合的物件累加,艺术不再是图像上的叙事、色彩、构图等线索下的审美观念,艺术从其固有的线索脱离出来。仅仅作为物质(性)的存在,是反思现在的凭借物,并为思考当代为何物提供视觉经验,这也可以被看作是1969年泽曼策划的「当态度成为形式: 活在你的脑中」的密切联系。

  本雅明所支持的关于视觉经验的技术议题,技术介入后的艺术的原创性和可复制性的张力,也为之后马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开辟了道路。而理解1900年之后艺术、技术、审美、社会变迁,也就必然的要回到具体的艺术家和物质,理念和技术创新,社会变化和个体经验的诸多张力中去探讨,今天的艺术是什么?以及那些艺术的来源。也必须在观看的时候追问,这是不是现成品,这是不是机器复制的产物。然后再问艺术存于介质,或如本雅明所提“灵光”之一瞬。

  在“关系美学”探讨的介于人与人之间的艺术基础,以及其庞大到万事万物,后被皮埃尔·于热归为“人和非人”的创作线索。

  思维让人从劳动中解放,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艺术也从艺术的具体创造,走向更精神性的存在。而事实的另一个主线,确是被物质化的现实所统治,任何观念所主导的,都成为可以交易、传播的具体化介质,如索尔·勒维特或劳伦斯·维纳的文字游戏,或在美术馆,或在建筑物的外立面,或他们被交易的手稿、文本,以及任何有着痕迹的介质,这些不都在反证物质和手工艺的价值大于观念?或是人阅读信息和理解图像的惯性,观念因其不确定而存之无处,或伴随时代变迁,语意延展。

  关系美学是否是观念艺术的延续?时间上有着上下文的关系,或许互文艺术和关系美学接得更紧密一些,因其运动、交互的特性,其转化的具体的点(范式),或其指向的终点——作品化,是相对统一的。这在之后一群艺术家为首的皮埃尔?于热更倾向于“稍纵即逝的艺术”这一理念。观念艺术、互文艺术或过去艺术所固有的时间维度被突破了。时间所连带的物质性结果从「当态度成为形式:活在你的脑中」这一线索看,其包含的物性转化、表演性、交互性、新媒介化等等特征,都在归于一个还未曾被下定义的倾向,却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创作中越来越普遍。

  这是这个时代存在的悖论,我们依旧在讨论绘画、雕塑、录像等已经被传统审美系统所统一的意识及其延续,不能忽略现代性介入后,观念和技术介入的结果。而机械的、高科技的、荧光色和超级材料构成的新艺术趣味,确实也在新兴的艺术市场和艺术体制更多被接受。而这正是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带来的迭代,是新兴科技信息革命统治下的结果。一切可能被连接的,从手工艺到思维,都有可能构成深度学习和未来智能的组成部分。而关于创造的物质交换,也依旧保持着从人类创造以物易物到货币,其应该有的流转方式和模样。

  观念艺术和关系美学存在的悖论,因思维之于人的不可知,也就自然的指向了视觉体验或知识构建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撕裂,当代话题中所包含的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之迭代,也自然的被引入其中,并重新构建。

  人如何思考其存在的时间、环境和文化之流动。

  高速移动的和超真实的虚拟经济体,以及生存所凭借的土地、房屋等,人在谈论乡愁的时候,他在谈论什么?什么是更好的未来和现在?人总会怀念过去的好时光。怀旧是新的集体无意识,因世界、知识和人都是流动的,放弃了介入和讨论现在的可能性,以及缺乏对未来的责任感,而接受现在也是生存的必须。现代性并非一成不变,而生活本身也在瞬息间。人应该如何介入到今日世界的形成?

  杜尚和本雅明都是其时代的逃亡者,流动性和知识生产是否有联系?如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花非花、雾非雾,不也正好赋予了“一切存在的都必须转型”吗?回不去的过去和家,让人能更好的理解移动带来的认知拓展,如何理解现代性冲击下的生存,如何理解现代性生产关系下人存在的困境。劳动力和劳动者的身份被替代,如凯文?凯利「必然」中所言,并非人和人的竞争导致了失业率攀升,人和机器、Ai的竞争正在逐渐影响到社会人群的构建方式。流动性带来的疾病、环境污染、文化交融等等,是否也会是上一个社会模型终结之前兆?

  人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他乡即故乡,也许更能在今日世界拾得温暖。

  「呼气运动」,德利希安农博物馆,2017年第14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

  所有能被识别的人类行为、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这大概是丹尼尔在其表述中所提及的概念,物质化,并不仅仅是物质对思想、概念的转化,而是在其上的累加,并有其不稳定和不确定之指向,他特意将这类型的艺术区别于其他,如雕塑、绘画、装置等。丹尼尔并不完全将其创作限定在达达主义、观念艺术、互文艺术、关系美学的脉络中,而是更多考虑一直统合在时间线索下,以及超高速的社会议题中,不断变化的形态,以及开放的可能遭遇的结果。

  1994年其创作的「粉末」,其中隐含着的“关系美学”特征,涉及到的表演性因素,从警察局的证物到现场站岗的警察;粉末上的刻画,原始冲动和防弹玻璃的保护;现实场景和二次媒体报道。丹尼尔有着类似于今天流媒体特征的习惯,其专注和作品都在不间断的适应转型。从而让观者和研究者如坠雾中,作品所依存的凭借物在不断延展的过程中,无法聚焦。作品观念的原初性,也在不断的转移中,不间断的生成不同时间点的交叉。唯一可以被逆向追踪的就是时间,发生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有着一个个不同的点状凝结,构成了一个摄影术中研究运动的连续,或游戏中每个关卡的设定。除此之外,不断叠加的还有媒介,层层剥除媒介,设计传媒的图像、法外之物、现实观众的反应、从警察局到展厅的社会服务者等等因素。

  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罗马尼亚国家馆,丹尼尔创作了「欧洲流感」,一个巨大空洞的空间和策展人收集的根本无法完全阅读的文本,一切都是指向历史和现在的,而观众可以选择逃走,展厅的后门直通花园,恰是这个开放的结构,回应了国家馆的存在悖论,以及艺术家和艺术体制侥幸的机智。如观者和研究者,会在这里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会选择从后门走掉吗?这个早已是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缩影的双年展,一个艺术家能在添加的时候,出离。并将来看艺术的人,置于极端的空无中。

  或许有人阅读了策展人准备的文本,对欧洲近代历史有所知晓;或许在空无中,有人顿悟;或许这个展厅不过是一个可穿过的通道;或许这些都是丹尼尔设计的可能的结果之一。艺术家逆转了你对艺术的看法吗?创造和消解的并存,过客和过道的应景,仅仅是进与出,思考一个人和国家,一个国家和众多国家,一个被看却没有展览视觉经验的观看。也许一个艺术领域的观众,会说这是观念艺术,也许在展厅中、展厅外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从众多展览到自然的花园,看植物或大海。

  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丹尼尔的「失效运动」 置于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的最高点,滚滚白烟与云连接着。个体触发的事件,烟雾的表演性,公众的反应,以及作品多变的形态——遭遇偶然性。丹尼尔在之后呈现作品时,引用了大量来自网络的图片,图片中其作品的形态,和被传播所赋予的构图、色彩、叙事,也在借助着互联网的传播效应,让这件作品的信息永生。丹尼尔将图片再次置入美术馆展厅时,是再现,也是新媒体考古的引入,让人遭遇时再思,存在和虚无,存在和时间,存在和媒介等等问题?

  艺术家创造了什么?艺术家在其流动性的观念和媒介叠加中,在适应或挑战什么?

文 / 李振华

艺术家

丹尼尔·克诺尔

1968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现工作和生活于柏林、香港。曾获 2012 不莱梅“箍桶匠街”艺术奖(不莱梅艺术馆,德国不莱梅)。

部分个展

2022年Pilevneli画廊,伊斯坦布尔;Rüdiger Sch?ttle画廊,慕尼黑 ;Fonti画廊,那不勒斯。

2021年“丹尼尔·克诺尔”,IKOB当代艺术博物馆,比利时奥伊彭“物化:丹尼尔·克诺尔”,坪山美术馆,深圳。

2020年“丹尼尔·克诺尔”,图宾根美术馆,德国图宾根;“画布雕塑”,红树林画廊,深圳;“画布雕塑”,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奥地利维也纳。

2019年“洗涤”,巴塞尔艺术展意象无限单元,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麦习画廊,瑞士巴塞尔;“蘸旧”,麦习画廊,德国柏林;“书法假发”,重庆大厦,香港。

2018年“还原 基本——丹尼尔·克诺尔:艺术家的书”,油街艺术空间,香港。

2017年“世界的肚脐”,巴塞尔迈阿密海滩国际艺术博览会,巴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迈阿密;“立即减速”,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奥地利维也纳;“丹尼尔·克诺尔:《我一生挚爱不再爱我了》,现代艺术陈列馆,德国慕尼黑;“凹陷海拔”,麦习画廊,德国卡尔斯鲁厄。

2016年“单人堡垒”,abc艺术柏林当代艺博会,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德国柏林;“心灵状态”,Manière Noire,德国柏林。

2015年“Vieni Vidi Napoli”,Galleria Fonti画廊,意大利那不勒斯;“重生石”,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贝加莫。

2014年“月相”,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奥地利维也纳;

2013年“凹陷海拔”,凯吉克画廊,美国洛杉矶;“索尔法塔拉火山”,Galleria Fonti画廊,意大利那不勒斯;“即时社群”,tranzit.ro/cluj艺术中心,罗马尼亚克鲁日。

2012年“扑满”,与Coate Goale共同展出,Salonul de Proiecte画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爆炸”,维也纳美术馆,卡尔广场,奥地利维也纳;“州官火”,阿恩斯贝格艺术协会,德国阿恩斯贝格。

2011年“死字办公室”,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奥地利维也纳;“M就是凶手”,Lothringer_13_Halle艺术中心,德国慕尼黑;“司法的界限”,斯德哥尔摩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及F?rgfabriken画廊,瑞士斯德哥尔摩。

2010年“传家宝”,阿恩斯贝格美术馆,德国阿恩斯贝格;“呐喊”,Galleria Fonti画廊,意大利那不勒斯。

2009年 “Led R. Nanirok”,巴塞尔美术馆,瑞士巴塞尔;“醒着睡着”,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兰华沙;“堵”,Artspace艺术空间,新西兰奥克兰。

2008年“破镜重圆”,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德国卡塞尔。

2007年“政治影响艺术的方式,以及反过来”,Fondazione March艺术基金会,意大利帕多瓦;“醒着的睡着的”,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广州;非艺术中心,上海;E6空间,深圳;“一年保修期”,柏林米特区雕塑公园,公共空间,德国柏林。

2006年“i 外国人来投票!”,Studio Protocol艺术空间,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

2005年“欧洲流感”,罗马尼亚国家馆,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部分群展

2021年“重新闪耀的世界”,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德国慕尼黑;“米利亚姆·卡恩、恩佐·库奇、奈文·阿拉达、丹尼尔·克诺尔”,红树林画廊,中国深圳;“这个夜晚让人心潮澎湃”,弗罗茨瓦夫当代博物馆,波兰弗罗茨瓦夫;“皮列夫内利与国王画廊”,土耳其卡普兰卡亚;第四届地中海双年展,以色列海法;“每个人都这样”,Ernesto Esposito收藏,Villa Campolieto,意大利埃尔科拉诺;“另外的声音,另外的房间”,Police Station,瑞士苏黎世;“MISA”,Messe in St. Agnes博览会,德国柏林;“瞩目”, Akzo Nobel 艺术基金会,荷兰阿姆斯特丹。

2020年“融合2020 新藏品展”,不莱梅艺术馆,德国不莱梅。

2019年 LBBW (Lan-des-bank Baden-Würt-tem-berg) 机构收藏展,艺术柏林,德国柏林;“文字非常必要”,新建筑落成首展,Arter艺术中心,伊斯坦布尔;“艺术家与特工:行为艺术与秘密行动”,HMKV美术馆,德国多特蒙德;“面具:转变的艺术”,波恩美术馆,德国波恩;“罗马尼亚先锋艺术的历史及当下”,尼迈耶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2018年“新北苏黎世”——苏黎世公共艺术基金,瑞士;“德国不是孤岛:2012年至2016年收藏作品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艺术及展览中心,德国波恩;“权利”,Haus am Lützowplatz艺术中心,德国柏林;“平凡故事1978 I 2018”,近圣史蒂芬艺廊-萝丝玛丽·施瓦兹华特,奥地利维也纳;“月光奏鸣曲——向默恩岛星空致敬”,Kunsthal 44 Moen美术馆,丹麦阿斯克比;“嶋本昭三与……对话”,Galleria Fonti画廊,意大利那不勒斯。

策展人

李振华

1975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

1996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人,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 (2014)国际顾问,曾于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SymbioticA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 《冯梦波:西游记》, 《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 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

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

曾于众多国内外机构担任总评委,其中包括: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2010),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现为M+美术馆希克奖2012),瑞士Fantoche动画节(2012),现代汽车Blue Prize(2018)等。

坪山美术馆位于坪山文化聚落北区,是深圳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坪山美术馆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公立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的资源融通,汇聚各方能量,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集活力、包容、创意、互动为一体的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新标杆,为市民群众带来新鲜、多元的文化享受和体验。

深圳